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农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和山东省农科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于5月18日至21日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豆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了会议。著名大豆专家、第三届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全陵教授出席了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了第三届大豆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国家科协副主席、中国农科院王连铮院长也出席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物学会大豆研究学会理事会主持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6月16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召开! 大会山全国大豆研究学会理事长王金陵教授、副理事长卜慕华研究员、张子金研究员等同志组成大会领导小组,负责大会的全面领导工作;下设大会秘书处、建议起草小组,负责大会的具体会务按排工作。大会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使大会开得园满、成功。  相似文献   

3.
1992年5月26~29日,中国茶叶学会第5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116位代表;台湾大学吴振铎教授和台湾茶叶文化研究学会理事长范增平先生作为特邀代表,首次参加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第四届理事会程启坤理事长代表理事会作了工作报告。到会代表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丁谓然等75  相似文献   

4.
在南京召开的我国“七五”大豆育种攻关专题检查交流会暨“七五”大豆育种攻关学术交流会,于1988年8月15日至20日,共开了六天。来自全国各地农业科学研究单位和农业院校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近160人,云集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参加本次盛  相似文献   

5.
薛彦 《大豆科技》2005,(5):36-36
由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香港教资会卓越学科领域植物及真菌生物科技中心(UGC-AoE Plant and Fun-gal Biotechnology Center)和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大豆生产之挑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26日至30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来自内地13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5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期间先后有15位代表做了大会发言,内容涉及大豆的起源、育种、栽培、种质资源、分子生物学、加工利用等。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林汉明教授介绍了该校卓越学科领域植物及真菌生物科技中心的有关情况,赵绍蕙、冯明钊、黄荫…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于1989年11月3日—7日在贵阳市举行了第四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179人,收到论文182篇,论文集6册。理事长王金陵教授在会上做了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四年来大豆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和筹备了本届大会。 在全体会议上,有6位专家就贵州省大豆生产和研究;大豆高产栽培;大豆根瘤菌研究进展;国际大豆贸易以及大豆育种新进展和第四届世界大豆研究会议情况做了交流。会议分品种资源,高产与品质育种,植保与抗病育种,栽培、生理和加工四个组交流了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7.
第二届国际菜用大豆会议简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主办的第二届国际菜用大豆会议 (SecondInternationalVegetableSoybeanConference)于 2 0 0 1年 8月 10日至 12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附近的塔科马科城举行。与会的 78位代表分别来自 15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 ,约半数与会者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盖钧镒教授 (会议计划委员会成员 )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的韩天富研究员分别应邀参加了会议。中国台湾有 10人参会 ,分别来自亚洲蔬菜研究开发中心 (AVRDC)、高雄区农业改良场、台南区农业改良场和亚细亚食品控股有限公司。会议期间 ,先后有 6位代表做了大会报告 ,30位代表在分组会议上发言 ,讨论了世界菜用大豆生产、加工和贸易的历史和现状 ,交流了在菜用大豆遗传、育种、种质资源、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品质分析、加工利用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盖钧镒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毛豆生产的历史》的大会报告 ;宋达博士 (SundarShanmugasunatam ,AVRDC)及其他几位台湾学者分别在大会及分组会议上报告了国际采用大豆研究现状和台湾...  相似文献   

8.
大豆育种“七五”攻关东北片专题经验交流会,于1987年6月1日至5日在辽宁省金县召开。会议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和东北农学院共同主持;参加会议的有东北三省8个参加攻关单位,及有关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共38个单位81名同志。共收到学术论文和科研报告96篇。 与会韵大豆科技工作者围绕着高产稳产、优质、抗病虫大豆新品种的选育,以及大豆育种应用基础和技术研究等方面交流了经验;对育种攻关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8月26~29日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全国18个省(区)市199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王连铮理事长代表第五届理事会作工作总结报告。他充分肯定了4年来我国大豆科研、生产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发展南方红黄壤大豆生产,抗旱大豆品种的选育与栽培,北方重迎茬大豆的生物障碍及防治以及生物技术在大豆研究中的应用等。他希望全国大豆科研工作者继续团结协作,为国争光。第二,学术交流。大会共收到论文2O7篇,涉及大豆生产、种质资源、遗传…  相似文献   

10.
第三次《大豆科学》编委会议,于1986年8月22日在东北农学院召开。 这次编委会议的召开,主要是借东北农学院举办东北春大豆遗传育种学习班,东北三省的编委们大部分来讲学之机,召开了本届编委会议。出席会议的编委17名,会议由《大豆科学》副主编、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许忠仁同志主持,主编王金陵教授作了编委会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1.
全国麻类作物学术讨论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于1981年11月10日至16日在浙江省余杭县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21个主产麻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农业行政、科研和教学部门的教授,专家和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业部、纺织工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及所属部份单位,中国农学会、作物学会、农业出版社都派员参加了会议,共计143人。会议收到了论文和报告120余篇,有41位教授、专家在大会和分组会上宣读了论文。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物学会大麦专业委员会干1996年3月25~29日在福建省莆田市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会议委托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主办,并深得莆田市委、市人民政府和福建省农业厅的全力支持和勉励。中国作物学会副秘书长陈坚同志亲临指导,大会由常务副主任陆伟研究员致开幕词,主任委员邵启全教授作二届委员会工作报告,副主任黄志仁教授最后作了总结发言。会议代表共152人,分别来自ZO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研和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国营农场、大麦生产基地、麦芽生产集团(工厂)等。农业出版社、《作物杂志》和(福建日报)、《福…  相似文献   

13.
《大豆科学》2011,(6):882
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是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基础上拓展的,依托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王绶教授在金陵大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大豆育种计划,以后中央大学金善宝教授,金陵大学马育华、王金陵教授相继发展了大豆遗传育种研究。现由盖钧镒院士任主任,有专职研究人员26人,其中教授14人,常年流动研究人员100多人。实验室在全国大豆主要生态区设有4个区域性(专业性)重点实验室、6个农业野外科学观测实验站。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豆产量生物学与遗传育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主办、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8月2日至5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行。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海外的273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与往届会议相比,本次会议的参会人数创造了新的记录,来源更加广泛,不仅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大豆科技工作者,而且有从事大豆科技推广、种子管理和经营的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常设委员会主席、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教授Gary Ablett博士应邀参会并做学术报告。会议期间,Ablett博士还与大豆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讨论了第八届世界大豆研究大会的筹备事宜。  相似文献   

15.
何友锡 《中国麻作》1982,(1):47-47,46
全国麻类作物学术讨论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于1981年11月10日至16日在浙江省余杭县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21个主产麻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农业行政、科研和教学部门的教授、专家和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业部、纺织工业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及所属部份单位,中国农学会、作物学会、农业出版社都派员参加了会议。共计143人。会议收到了论文和报告120余篇,有41位教授、专家在大会和分组会上宣读了论文。  相似文献   

16.
2011年9月15日,中国农业技术协会大豆种植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农科院第三次在安徽省濉溪县召开了全国大豆高产示范推广现场会。来自华北、华中、东北、西北等地十多个省的农技推广、科研、经营单位的3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茶叶学会和金华市茶叶学会于3月12~14日在金华市联合召开“茶类合理结构”学术研讨会。收到论文12篇,有13位同志在大会发言。现将大会发言及书面发言摘要如下:(以发言先后为序)省茶叶公司吕章见工程师:我省近年来,随着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茶类生产结  相似文献   

18.
由东北农学院王金陵教授为组长,黑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洪亮、王彬如、吴和礼为组员的赴美大豆科研考察组,于1982年8月14日至9月7日到美国印地安纳、依利诺斯、密苏里、依阿华四个州的大学和他们的试验站,以及农场(农户)进行了访问,同时还参观了依阿华州的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大豆加工厂和运输公司等。听取了教授、专家介绍,进行了座谈讨论,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对美国大豆的科研情况,有了概括的了解,现做以下简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各位大豆界的同仁,各位领导,非常高兴今天参加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研讨会的同时举办王金陵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这是我们中国大豆界的一件大事,回顾中国大豆科学的发展历史,王金陵教授是里程碑式的科学家,由他开创了中国大豆研究新的时代。中国大豆的研究,最早当农业科学、作物科学以及遗传育种科学引入中国以后,在国外留学的学子回来开创了中国大豆研究。当然,还有其它国际的影响,比如说当时在南京的金陵大学,  相似文献   

20.
以王金陵教授为首的一行四人赴美学术考察团,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项目的安排,于一九八二年八月十四日至九月七日,赴美考察大豆科研和生产。考察了美国的印地安纳、伊利诺、密苏里、爱荷华四个州。我们参观访问了各州大学的农学院及试验站、农场、农民、农业推广站、粮栈和大豆加工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