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空间关系,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四川省财政支农支出、农民收入增加在市州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农民收入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有扩大的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增收效应由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转变为正向的空间溢出,农村经济增长以及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据此提出重视农民增收中空间溢出效应的积极作用,因地而异制定政策;加大财政支农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农业产值总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邱峰 《农业考古》2005,(6):303-304
农民增收成为做好整个“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长期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针对当前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政府财政要从增加产量转到增加农民收入、从单纯支持农业转到支持“三农“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农民小康生活的实现,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烟台市牟平区财政局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收为己任,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选准切入点,积极参与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大力实施食用菌名牌带动战略,加快了食用菌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001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70.4亿元,增长8%,其中农业总产值1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1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121万元,增长20%。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考察论证,确定财政支农重点 牟平区委、区政府把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根据这一总体部署,财政部门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改变过去的全方位投入  相似文献   

4.
详细介绍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包括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加强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建设、加强制度和组织创新等,以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新疆1995-2013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新疆农村金融发展、财政支农投入和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并不十分明显;而农村资本投入对农民增收影响十分显著.最后,对如何通过发展农村金融来促进农民增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提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恒久不变的话题,其中,财政支农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直接的方式,政策性农业保险是降低农民承担的风险,侧面稳定农民收入的一项惠农政策。在粮食连续增长但农民收入相对降低的大背景下,张家界市的农业发展也处于探索中,幸而财政支农资金与政策性农业保险使农民收入保持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扶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寻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的调整政策结构,以助于农民农村的更好发展。按照张家界市财政部、统计局统计资料,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就财政支农资金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探寻提高张家界市农民收入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茌平县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不断增加支农资金投入,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通过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大棚菜、大蒜、食用菌、池藕等创税农业,有利地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2000年全县冬暖式大棚发展到5万个,大中小拱棚达到18万个,食用菌完成500万平方米,桑园面积达到1300公顷;池藕2000公顷,多种经营总收入达15.2亿元,比1998年增长27%,粮经比例由1998年的7:3提高到5:5,农民人均纯收入2208元,比1998年增长243元。 一、多方筹集资金,重点支持农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茌平县财政部门以农业结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投资作为财政支农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基于2003—2016年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了农田水利专项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条件下,农田水利投资的增收效应主要体现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而难以成为拉动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有利因素。(2)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财政对农民的补贴性或转移性支出,产生了收入“替代效应”。(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水利专项投资的农业生产增收效应具有收入递增性和地区差异性。一方面,增收表现出边际递增态势,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越高,农田水利投资的增收效果越强。另一方面,更依赖农业收入的地区,农田水利投资的增收效应越显著。依据本文得出结论,农田水利投资的增收效应还未趋于饱和,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并优化农田水利支农资金结构,有助于深化财政支农改革,促进各地区农村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世界各国把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都作为自己财政支持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安全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新形势下国家财政支持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本丈通过对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粮食安全与国家财政支持分析和国际比较,正确定位我国财政支持应以增加农民收八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的“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增收缓慢,以农民增收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应通过推进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建立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和消除民工外出体制障碍等多种途径来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农民收入的增加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针对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地区差距较大和农村的收入分配格局仍不合理等现状,作为国家重要宏观调控政策手段之一的财政政策,有介入农民增收的必要性,并应该采取必要的政策手段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培育支柱产业,让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极不容易。如何让烤烟成为道真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最具规模的产业,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财政增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是道真县在“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国家财政支农视角,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对农民增收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的计算和排序,得出不同因子对提高农民收入影响的定量结果.结果表明,在国家财政的3项主要农业支出中,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对农民收入影响最大,其他依次为四项基本补贴和农业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的基本问题,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所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一、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约70%,没有农民的小康,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农民增收缓慢是当前"三农"问题最集中的体现,那么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目的是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当前农民收入状况,找到制约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也就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从提高农民自身素质、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农业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提供保障农民增收的条件;其次,扩大农民增收的途径,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长,最终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周高新 《陕西农业科学》2010,56(1):210-212,222
分析了当前安康农民收入特点和制约因素,指出:牧业、第二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国家扶持和保护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因;种植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有所下降;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劳务收入受宏观经济影响显著下降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粮食生产基础建设、四大产业建设、快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劳务输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实现农民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18.
实施“双增工程”是对新形势下财政支农工作的有益探索,是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基层财政困难的一条有效途径。1998年,莱州市承担了“双增工程”试点工作,四年来,在省、市财政部门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立足莱州实际,坚持“适应市场、注重效益、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方针,大力培植创收、创税、创汇农业,圆满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全市农业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实施“双增工程”取得的成果与收获 农民收入和农业税收稳步增长 四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这一主题,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积极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财政支持“双增工程”实施以来,莱州市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示范带动等措施,大力发展高效创税项目,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年度目标。2000年,莱州市“双增工程”建设项目共投入扶持资金2030万元。农业税收达到了7448万元,比上年增加2225万元增长40%,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56元,比上年增加100元,增长2.8%,项目区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比上年增加540元,增长13.6%。  相似文献   

20.
农村产业融合是财政"造血式"支农方式,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路径,通过农村产业融合中介变量,阐释财政"造血式"支农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综合运用控制变量回归分析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实证分析财政"造血式"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性。结果表明,财政支持下,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基于此,财政应完善支农体系,支持多元化的产业融合并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多渠道、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