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王鑫宏 《农业考古》2023,(1):104-113
在1942-1943年中原大旱荒中,晋冀鲁豫边区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灾情。与此同时,晋冀鲁豫和陕甘宁边区是河南灾民逃荒的主要目的地。应对此次灾荒,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当务之急。在应对这次大旱荒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包括:及时报道灾情,呼吁紧急救灾;出台救济政策,发布应灾指示;妥善安置灾民,发放急赈物资;开展生产自救,实施以工代赈;评选劳动英雄,宣传典型人物等。通过应对此次大旱荒,中国共产党保障了灾民对生存权力的基本需求,加深了民众对边区“新世界”的认同,也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相似文献   

2.
基于旱灾系统,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脆弱性和承灾体的易损性及由三者影响下的灾情对旱灾风险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旱灾风险分析与决策模型,并提出了减轻旱灾风险的主要对策.结果表明:(1)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西南地区特大旱灾为百年一遇,厄尔尼诺影响下的极端天气是其主要原因.(2)此次巨灾风险影响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并形成链式反应.(3)从应急措施和长远规划两方面制定风险决策,是降低特大旱灾风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国内战乱不断,经济困顿,河防及农业灌溉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灾荒频仍.河南几乎是无年不灾,无灾不重,甚至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灾害,其水旱灾害呈现出频率高、范围广、灾情重、连发性和群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新华日报》对1942—1943年河南灾荒进行了全程全方位的宣传,是报道这场灾荒时间最长、数量最多、涉及栏目最多的新闻媒体,体现了其救灾动员的力度。《新华日报》针对河南灾民采取多角度报道灾情、呼吁各界积极参与救济、营造民众踊跃救灾的氛围和呼吁社会各界科学救灾等动员措施。《新华日报》针对这次灾荒所采取的救灾动员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动员效果,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救灾动员的一个剪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的价值追求,赢得了民众的信任与肯定。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鄂南地区水灾、旱灾、蝗灾、疫灾、雪灾等爆发频繁,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导致庄稼歉收、绝收,大量田庐被损毁,人畜死伤无数,粮价飞涨,乡民被迫流离.根据鄂南方志中的记载对上述灾情予以详细梳理,从中可以了解明清时期鄂南的相关灾情.  相似文献   

6.
2011年8月6—9日台风“梅花”气象服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2011年8月6—9日台风"梅花"引发的灾情及对辽宁省造成的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了"梅花"台风的致灾因子,并介绍了相关部门对此次台风所做的预报预警、气象服务措施,以及社会对"梅花"台风的反馈。  相似文献   

7.
因气候变迁,近十年来在落叶松边缘适生区一度出现旱灾,有时有的地方是毁灭性早灾,根据实地灾情调查,提出了在落叶松边缘适生区营造落叶松人工林采用扩大行距的人工混交设计。  相似文献   

8.
宋元时期安徽自然灾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时期,在今安徽境内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震灾、雹灾、雪灾和霜冻等,灾害频率比宋代以前提高多了,特别是水灾更加严重.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宋元王朝采取了一些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救济灾民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河南郑州、新乡等地相继出现罕见持续强降水天气,导致多地遭遇特大洪灾。这一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各行各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7月26日,云图控股位于河南的全资子公司——嘉施利(宁陵)化肥有限公司,向河南灾区捐赠现金100万元,表达了云图控股对河南灾情的关切,为灾后重建工作送上支持和援助。捐赠现场,宁陵县委相关领导对嘉施利公司的爱心捐赠表示了高度赞扬。他表示,河南灾情严重,需要多方资源和支持,云图控股的爱心之举彰显了大企业的担当和无私情怀。云图控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禀承"诚信、务实、团结、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新疆1978—2014年洪涝、旱灾、风雹灾及冷冻4种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同期粮食平均单产及粮食作物单产有关统计数据,采用线性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新疆地区37年气象灾害特征及其对主要粮食、经济作物单产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象灾害灾情总体呈受灾面积大、成灾率高、波动幅度大的特点,干旱灾和风雹灾危害较大,冷冻灾和洪涝灾其次;所有作物与干旱灾受灾面积关联度最大,冬小麦、春小麦和玉米与冷冻灾受灾面积关联度最小,而棉花和甜菜与洪涝灾受灾面积关联度最小;干旱和风雹是影响新疆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1.
依据湖南省1987~2007年历史气象资料和农业干旱灾情资料,采用灾损风险评估统计分析方法,得出近21年基于GIS的湖南省旱灾的干旱受灾率、变异系数、不同发生面积的发生概率、脆弱度等风险因素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采用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对我省的旱灾进行农业风险分析,得出湖南省旱灾综合风险指数分区。结果表明:就时间分布而言,1987~1992年、2003~2007年湖南省旱灾综合风险相对较高,而1993~2002年旱灾综合风险较低;就空间分布而言,洞庭湖区、湘江下游的平原、低丘陵地区旱灾风险低,而湘南、湘西北的山地、湘中等少雨区旱灾风险高。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皖淮流域内灾荒史无前例的频仍和严重,对此,海内外官民日益予以关注,调查灾情和民生、鼓吹灾区危局、吁请社会救助并提出应对之策。官方为灾荒救助的主导者、决策者和行为主体,整合国内外救助力量,治标与治本并举;海内外社会应对皖淮灾荒取得了些许实效,并涌现出众多被朝廷誉为"见义勇为"的中外善士,但基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灾荒应对举步维艰,最终没有达到"定人心而全民命"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3.
淮河原本是一条出路通畅,直接入海的河流,但黄河夺淮以后,淮河流域自然灾害极为频繁,本文以明清时期有关记载淮河流域灾荒的诗歌作为基本研究素材,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明清两代淮河流域水灾、旱灾、潮灾、蝗灾等的基本概况和特征,对淮河两岸百姓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还对淮河流域的救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1942-1943年的河南灾荒是河南灾荒史上最严重的灾荒之一。它对河南人口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具体表现为:它不仅引起河南人口数量的变迁,还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动和人口素质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汉代自然灾害与政府的赈灾行迹年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原因所引发的,或由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破坏所招致自然对社会的恶性报复。就汉代而言,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有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疫灾、风灾、淫雨霖雨、冰雹、霜雪、饥荒等。据我们统计,汉代自然灾害共346次,其中水灾71次,旱灾48次,蝗灾42次,地震77次,疫灾18次,风灾21次,淫雨霖雨15次,冰雹20次,霜雪11次,饥荒23次。在汉代400余年的历史中,年均灾发率约为81%,也就是说,每十年至少有8次灾害,每50年至少有40余次,每100年至少有81次,可见汉代不仅灾情多,而且灾发频度也很高。其明显特点是:从数量…  相似文献   

16.
根据葫芦岛市水果生产历史灾情及损失情况,总结出对葫芦岛市水果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分别是雹灾、旱灾、低温冷(冻)害、高温热害和休眠期寒害5种,按照其致灾机理不同又可以归纳为雹灾、旱灾和温度异常灾害。在此基础上,结合葫芦岛市水果生产实际,按照防灾、避灾、抗灾和救灾的思路,从果农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趋利避害的防灾减灾对策,旨在为葫芦岛市广大果农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增强区域防旱减灾的综合能力。以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评价模型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陕西凤翔地区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民众对农业旱灾的时间分布及预报方法的认识较为正确,对更深层面的农业旱灾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等认识片面、简单;(2)民众自救技能不够专业,缺乏节水意识,依赖外来救援,邻里互救意识淡薄,自救互救的主动性不高;(3)灾后民众情绪较稳定,能依据实况传播灾情,但获取受灾信息渠道单一,对灾后信息的关注和科普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4)手机、摩托车及电动车成为民众主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先进的互联网传播媒介未能在广大乡村得到应用,农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低,备灾物品观念落后。利用学校和基层组织,扩大防旱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和实用技能的普及力度,是提升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增强区域防旱减灾的综合能力。以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评价模型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陕西凤翔地区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民众对农业旱灾的时间分布及预报方法的认识较为正确,对更深层面的农业旱灾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等认识片面、简单;(2)民众自救技能不够专业,缺乏节水意识,依赖外来救援,邻里互救意识淡薄,自救互救的主动性不高;(3)灾后民众情绪较稳定,能依据实况传播灾情,但获取受灾信息渠道单一,对灾后信息的关注和科普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4)手机、摩托车及电动车成为民众主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先进的互联网传播媒介未能在广大乡村得到应用,农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低,备灾物品观念落后。利用学校和基层组织,扩大防旱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和实用技能的普及力度,是提升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黄仕波 《新农业》2010,(11):19-20
<正>农业大县建昌是辽宁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多年来全县农业靠天吃饭,增产不增收,农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时有发生。2009年遭受五十年一遇的旱灾,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广,有些地方颗粒无收,受灾人口55万,返贫人口12.6万。天灾无情人有情,灾情得到省定点扶贫牵头单位省委办公厅重视,仅到当年11月末,在省委办公厅的协调  相似文献   

20.
旱灾严重危害粮食生产,进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乃至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利用1982—2011年的旱灾受灾、成灾和绝收数据,从灾害面积、旱灾强度指数(ξn)、旱灾强度异常指数(Id)、灾损量(Fd)、粮食波动系数(Ip)和灾损比例及旱灾影响等角度定量分析了中国与各省区旱灾的时空特征及其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1982—2011年,我国年均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为361.68×106、186.38×106、38.43×106hm2,分别占农业气象灾害年平均面积的53.3%、53.2%和47.1%;粮食灾损量在20.46×106~83.63×106t,年均粮食灾损量为39.40×106t;灾损比例在8.02%~18.97%,平均灾损比例为13.96%,年人均旱灾粮食损失32.56 kg;我国旱灾严重的中心在北方,西南地区为次中心,而东南沿海地区的旱灾较轻;干旱强度与粮食单产波动、粮食灾损量的统计分析表明,干旱对二者有显著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应对旱灾的能力对于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