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又称百大堰、犍尾堰、金堤等,始建于公元前250年,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公元1335年正式命名为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战国时期,狼烟四起,战乱频仍,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  相似文献   

2.
都江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的修建和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改造自然的斗争精神,是人民创造历史的一曲壮丽凯歌。 1958年毛主席亲临都江堰视察,对灌区发展作了极其重要的指示,为都江堰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踏青     
正四月伊始,垂柳依依,春风里还带着些许凉意。马上清明假期,因奶奶去世未满3年,清明祭祀必须提前,所谓清明新坟不过社,于是在社日到来之前,我们一家人回了趟娘家为奶奶祭祀扫墓,也借此机会带着孩子回归自然。这天,亲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聚到了一起,我们捎上纸钱、花束、鞭炮,下午1点左右出发。因农村迷信说法,未满3岁的孩子不宜参加扫墓,所以我只带了大宝。奶奶的墓地在后山,沿途要穿过一条狭长的山间小路,还要  相似文献   

4.
都江堰     
正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该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相似文献   

5.
正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清明节气。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  相似文献   

6.
水利工程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水利工程有着非常久远的发展历史,从过去的都江堰到现在的三峡工程,都代表着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水平。由于水利工程大多都在偏远地区施工,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水利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书中大量描述了当时该地区所举行的各种祭祀礼仪,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祈求丰收而进行的农业祭祀仪式。通过对这部分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祭祀仪式如籍田、祭社稷、祭风师、祭雨师、祭雷神、祭青苗神、送蝗虫等进行必要的整理和考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当时这一地区农业祭祀礼仪的基本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唐代农业祭祀礼仪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水利工程中,大坝固然是工程中的重要项目,在施工与维护阶段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确保安全运行无事故。但也不能忽视工程中的一些辅助项,比如溢洪道及放水涵洞等,这些项目有的虽然小,但却是工程的必备项目,是整个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旦出现运行问题,可能对整体工程产生隐患。本文主要对溢洪道及放水涵洞的修复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史的争论极有意义,它代表了历史研究中值得重视的一个新动向,即这次争论使人们把从宏观到微观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包括工程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它给人们的启示,是要想对历史研究有新的突破,必须跳出单纯文献考证的圈子,而把文献考证、实际考察和相关的科学技术以及政治、经济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都江堰的争论中,忽视了对一个时代中全国水利建设史的总体研究。对这一大型水利工程史的研究,如脱离当时全国性水利工程史的研究,是不可能作出全面客观的结论的。为此,  相似文献   

10.
祭祀文化是儒家礼制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祭祀是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韩两国的书院都有祭祀的建筑以及相应的仪式空间。东亚书院祭祀建筑的布局有着严格的规矩,遵照传统礼制思想中的方位观念。因礼仪交往行为中的宾主位置关系形成了古代建筑(包括书院建筑)中的东西阶制度。  相似文献   

11.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水利工程遗产,由都江堰渠首工程、各级灌排渠系及控制性工程等构成,其中各级灌排渠系等级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5级,斗渠及以下渠系统称为末级渠系.都江堰末级渠系在成都平原覆盖范围广阔,多存在于乡村空间内,并与乡村"三生"功能密切相关.其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承担原有灌溉功能的同时,也应承载着该区域内生态、生产等复合功能.因此从乡村"三生"空间的视角出发,以末级渠系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三生"空间用地分类对贯穿成都平原的末级渠系段落进行功能识别,结合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对相关渠系的渠系空间分布、渠系特点、多功能构成等进行分析总结,以此构建由多个软件如ArcGIS、Fragstats耦合的末级渠系多功能属性识别的流程方法,并在中观及微观等多尺度视角下对末级渠系进行相应的多功能优化方法研究,从而更好地保证作为"活化石"的都江堰灌渠渠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不朽丰碑。在都江堰治水过程中,和谐思想成为了其永葆青春的理论根基。其和谐思想包括顺应地势、不与水敌、造福百姓、毋累民生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完整思想体系。对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与构建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这一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白露是个水汽类节气。此时天气已凉,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白色的露珠,所以叫白露。白露时节呈现出典型的秋天特征:大雁南飞避寒,百鸟开始储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这会儿农民也忙着收获庄稼,正所谓"抢秋抢秋,不抢就丢"。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祭祀禹王:请来四方神,共享太平世白露时节是太湖人祭祀禹王的日子。禹王就是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祭禹王的香会每年四期,其中清明、白露的春秋两祭规模  相似文献   

14.
隧洞     
在水利工程中为了输水或泄洪,常穿山开挖建成封闭式的输水道,称为水工隧洞。按其担负任务的不同.可分为放水隧洞和泄水隧洞。放水隧洞用来从水库中放出用于灌溉、发电和给水等所需的水量:泄水隧洞用于配合溢洪道泄放部分洪水、泄放水电站尾水、为检修枢纽建筑物或因战备等的需要而放空水库以及排沙等。潍坊市白浪河水系联网隧洞工程从昌乐、安丘、坊子三市区交界处的群山底下穿过,全长12394m,为我国水利史上罕见的地下调水工程。  相似文献   

15.
都江堰是我国最古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建修的。由于工程经久不衰,经济效益愈来愈大,长期为社会为人民造福而誉满天下,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其他科研、生产管理部门的学者、专家的研究内容之一;一些水利考察团、教育界、学术界人士,及领袖人物也专程参观。加上都江堰渠首山水壮观,风景宜人,仰望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水流湍急而下,俯看成都平原一望无际,渠系四通八达,禾苗四季常青,沃野富饶美丽。因而吸引了各行各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地参  相似文献   

16.
"花节"是拉祜族地区的一种农业祭祀仪式,是当地农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该仪式进行详细描述,分析其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和行为,进而论述"花节"在拉祜族集体记忆的形成、文化传承、功能教育等方面的意义,探讨"花节"仪式对民族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水利工程是国家基础性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电、防洪、航运和灌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水利工程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民生的稳定安全。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我国水利资源丰富,《史记》记栽的大禹以决川疏导的方法兴修水利根治水患:都江堰水利工程,举世罕见;从葛洲坝的雄起到三峡大坝的兴建,都说明水利工程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战友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水利工程能带来许多益处,但我们也不要忽视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我们要趋利避害.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破坏行为,使水利事业、人类社会、生态平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数字     
《新农业》2019,(6)
<正>1000万亩四川正式印发《"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在2025年底前建成"两横"(都江堰、玉溪河供水区)"三纵"(武都、升钟水库、大桥水库)等供水体系,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 000万亩。2025年前,四川将陆续启动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工程、罐子坝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提升供水稳定性和覆盖面。  相似文献   

19.
正本报讯(记者吴晋斌)在山西太原,倡导多年的文明祭扫成效初显,鲜花祭祀、低碳哀思成为该市清明祭扫的主流。4月1日,太原市文明办、民政局按照多年的惯例再次发出《我们的节日·清明节"文明祭扫、生态安葬"倡议书》之后,记者在采访的路上看到,节前街巷售卖纸钱、香烛等祭祀物品的小摊已经很少,各鲜花店的插花销售变得趋旺。在去往太原市龙山公墓、永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展厅中有一个特效场景,它向我们展示的是我国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它无坝,却能让岷江水乖巧地流入成都平原,时至今日两千多年,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为什么要建造都江堰?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之后,攻打楚国成为其统一全国的首要任务。成都成了秦国统一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的上游据点(楚国位于长江中游,因此位于长江上游的蜀自然成为秦国的战略后方)。但在当时,岷江水道并不流经成都。因此,为了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