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发展草原旅游对内蒙古旅游业与促进草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对草原旅游发展和草原文化的关系以及草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草原旅游是依托草原和草原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新形式。草原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就看草原生态环境是否能得到合理的保护。草原旅游具有资源条件与环境约束的高度重叠性,草原旅游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发展旅游业与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韩琼 《青海草业》2013,22(2):31-33
随着草原旅游业在海北各地的不断繁荣和旅游业对地区经济贡献的不断增长,处理好草原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通过对海北地区草原旅游现状分析,提出草地资源保护与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土壤环境的影响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旅游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随着草原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总结和分析了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及土壤的影响。分析表明,旅游活动对草原植被、土壤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旅游干扰,植被物种数量、植被覆盖度、丰富指数、均匀度指数、枯落物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等降低,而土壤容重、pH值、紧实度等增加,且随着旅游活动干扰强度的增加,草原植被和土壤环境被影响的程度越大。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建立草原植被资源数据库、现代土壤环境监测系统、植被修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增加旅游特色区域等控制措施,以期为草原植被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及发展草原旅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有的财富,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重视与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具有的独特的民族色彩而更为珍贵.内蒙古作为中国民族自治区,区内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所独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由此带动的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如何在保护与旅游开发中寻求到一种平衡关系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锡林郭勒盟草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独特,旅游业在内蒙古乃至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将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草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资源开发,环境建设和景区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锡林郭勒盟草原与景观类型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阐明了草原旅游资源特点和草原旅游的内容,指出了草原旅游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草原旅游的管理对策,旨在对锡林郭勒盟草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类型多样的草原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风情是新疆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旅游资源。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进行的草原旅游开发有力的推动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但在开发中也暴露出制约草原旅游持续发展的问题。以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理念为指导,系统介绍了新疆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提出了新疆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功能分区及开发方向,并从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规划、人才培养、开发空间模式、开发理念、营销手段和社区参与等6个方面探讨了新疆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类型多样的草原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风情是东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东乌旗)具有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旅游资源。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进行的草原旅游开发有力地推动了东乌旗的旅游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了东乌旗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分析其特征及开发中存在问题,提出了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9.
邓永进  刘志军  邓丽 《草业科学》2010,27(9):155-160
内蒙古地处温带,草原资源丰富,地形地貌多样,夏季日温差大,构建草原避暑度假目的地对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与草原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分析草原避暑度假地与传统避暑度假地优劣势的基础上,认为内蒙古草原避暑度假地具有夏季日温差大、空气干爽、空间开阔、地势起伏适宜、视野开阔等特征,进而结合草原避暑度假目的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旅游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草原环境承载力较小、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指出内蒙古构建草原避暑度假目的地应实现从以量占优到以质取胜、从草原特色到主题创新、从品牌经济到品牌旅游3个转变,并从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接待设施水平、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倡旅游环保与节能等方面阐述了开发内蒙古草原避暑度假旅游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从地方居民社区文化参与的角度透析了地方居民参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认为保护地方文化生态环境、健全地方社区文化组织、提高地方居民文化参与性、开展丰富地方社区文化活动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路径,既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发展,又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从而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正面临衰退和变异。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具有雄厚的学科背景、完善的实验研究条件、大量专业人才等显著优势,可以通过挖掘、整理优秀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纺织高等教育的载体与平台,为其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着眼全局,突出重点,照应阶段,借鉴经验,从抢抓机遇的角度提出了积极开发草原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的思路,以促进草原地区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前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韩苗 《中国饲料》2021,(4):140-143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升,假期出行旅游已成为国民重要的精神文明需求,但当前我国草原旅游业发展不够成熟,旅游活动增加对草原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造成了一定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包含消极影响,本文通过以当前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环境承载能力为切入点,以草原生态系统一级牧草资源生长所需条件为前提,深入挖掘旅游活动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可能面临的破坏风险,从而找出草原生态环境及牧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建议,为草原生态系统及牧草资源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4.
内蒙草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接待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草原旅游发展进程。本文以西乌珠穆沁旗为例,在阐述草原旅游接待业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内蒙古草原旅游接待业主要有依托乡镇型、依托景区型、依托牧场型等三种经营模式,对草原旅游接待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内蒙古草原旅游接待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杨予海 《青海草业》2005,14(1):57-60
草原旅游是发挥草原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本文从法律角度列举了与草原旅游有关的4种相对人,即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草原承包使用者、承包经营者、草原旅游者,和在草原上开展旅游必须遵循的草原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法律规范,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引导人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草原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