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人工干法授精的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胚胎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卵黄囊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后背鲈鲤的成熟卵近似于圆球形,呈金黄色,卵径为2.3~2.5 mm;受精后13 min卵膜吸水膨胀,卵径达3.3~3.8 mm。水温在12.0~15.5℃的条件下,平均孵化时间为274 h。初孵仔鱼全长为9.5~10.6 mm,8日龄仔鱼初次摄食丰年虫,进入混合营养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全面掌握鲈鲤仔鱼早期培育过程的摄食特点和饥饿耐受力,为其苗种规模化培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18.5~21.9℃水温条件下,利用人工繁殖孵化获得的鲈鲤初孵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研究饥饿胁迫对鲈鲤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卵黄囊吸收、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的影响,并确定鲈鲤仔鱼的不可逆生长点(PNR).[结果]饥饿对鲈鲤仔鱼全长、体长、体高及肛前长等生长指标有极显著影响(P<0.01,下同),对眼径和鳔等组织器官发育也有明显影响.鲈鲤仔鱼5日龄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10日龄时仔鱼卵黄囊基本消耗殆尽,鲈鲤仔鱼混合营养期维持5 d.鲈鲤仔鱼5日龄开始摄食外源性营养,初次摄食率约20%,随后逐步提高,至13日龄时达最高值(100%),之后开始下降,在17日龄时下降至40%,低于最大初次摄食率的50%.根据PNR定义,即17日龄是鲈鲤仔鱼的PNR.在5~11日龄期间(饥饿7 d内),鲈鲤仔鱼的初次摄食强度和摄食能力随着饥饿天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2日龄后(饥饿7 d以上)则随着饥饿天数的增加呈迅速下降趋势.饥饿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在17日龄(饥饿13 d)时剧增,到18日龄(饥饿14 d)时其累计死亡率达88.00%,而摄食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仅为14.75%;至19日龄(饥饿15 d)时饥饿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高达100.00%,摄食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仍为14.75%.饥饿组鲈鲤仔鱼的50.00%累计死亡率出现日龄为18日龄,即在PNR出现之后.[结论]在18.5~21.9℃水温条件下,鲈鲤仔鱼混合营养期为5 d,PNR发生在17日龄.鲈鲤仔鱼可在5日龄后开始投喂,最佳投喂时间为8日龄,但最晚投喂时间不宜超过13日龄.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人工干法授精,微流水孵化方式对祁连山裸鲤的整个胚胎发育及仔鱼进行连续观察.结果表明:祁连山裸鲤的受精卵为圆球形,多数为黄色,沉性卵.42min吸水膨胀平均卵径为(2.44±0.04)mm;水温在12.0~14.0℃时,受精卵经过25个发育期,历时192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平均全长为(8.2±0.05)mm.  相似文献   

4.
鲈鲤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养殖条件下的鲈鲤亲鱼通过干法授精获得鲈鲤受精卵,对其胚胎发育的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结果显示,鲈鲤成熟鱼卵平均卵径为1.8 mm,吸水膨胀后为2.5 mm,沉性卵、弱黏性。在水温(19±1)℃的条件下,受精后1 h 25 min胚盘形成;2 h 45 min进入卵裂期;16h 33 min进入囊胚期;28 h进入原肠期;33 h 50 min进入原肠中期,此时统计受精率高达99.38%;受精后40 h 34 min进入神经胚期;67 h 10min肌肉开始收缩;85 h 15 min进入心动期;101 h 40 min开始出膜。该过程所需积温为1 901.0℃。讨论了鲈鲤胚胎6阶段32时期的分化特点,旨在为该鱼的规模化人工繁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后背鲈鲤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内塘驯养的后背鲈鲤首次开展人工繁殖试验,分2次注射,针距48 h,水温14.3~15.5益,效应时间51~54 h。人工催产4组(意:裔越4:1),全部排卵。采用挤卵干法授精,共获卵42 904粒,平均受精率63.3%。水温12.0~15.5℃(平均13.9℃),用尤先科孵化器孵化,经190.1h开始出膜,全部出膜完毕耗时100 h。共孵出仔鱼24 557尾,孵化率90.4%.。初孵仔鱼全长9.5~10.6 mm,8~12 d平游。  相似文献   

6.
后背鲈鲤人工驯养的相关研究较少,在华能澜沧江苗尾·功果桥水电站鱼类增殖站对后背鲈鲤人工驯养进行了研究,用水泥池驯养平均体长38.20 cm、平均体重435.20 g的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22~24个月,平均体长达56.11 cm,增加17.91 cm,增长46.88%;平均体重达2 142.69 g,增加1 707.49 g,增重392.35%。研究表明,人工驯养后背鲈鲤较易,生长较快且发病较少。  相似文献   

7.
后背鲈鲤是澜沧江、怒江水系特有鱼类,因野生鱼类资源锐减,现已濒临绝迹。保山市水产工作站2014年人工繁殖后背鲈鲤成功,2016年再获珍贵苗种,人工繁殖苗种是后续研究的基础保障。为使后背鲈鲤苗种在冬季体质强、少发病,安全越冬,结合保山市水产站优化后背鲈鲤幼苗的培育方式、喂养方式、用水管理等技术管理环节实际,浅述后背鲈鲤苗种冬季管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松潘裸鲤的胚胎发育和胚后仔鱼发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松潘裸鲤的胚胎发育和胚后仔鱼发育的各期形态特征及发育特点,其成熟卵的卵径为2.7mm-2.9mm,受精后约1h吸水膨胀后达到最大, 卵径4.0mm,受精后2min-4min出现粘性,但粘性不强;在水温9.7 ℃-23.4℃,平均16.6℃条件下,3.5h后进入卵裂期,6h后进入囊胚期,21h后进入原肠期,43h后胚孔封闭,74h后肌节开始收缩,78h后心跳开始,150后出膜;刚出膜的仔鱼长8mm,出膜后第2天到第4天胸鳍、鳃、口腔、尾鳍、眼色素、体内血管等器官相继发育完全,出膜后第6天仔鱼体长达13mm,鱼苗开始平游和觅食。  相似文献   

9.
扁吻鱼胚胎及仔鱼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4月底在人工繁殖条件下,对扁吻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精、卵的形态,胚胎和仔鱼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扁吻鱼的成熟卵呈浅灰色,微黏性,成熟卵卵径为1.80~1.85 mm,受精后卵膜吸水膨胀,卵膜直径为3.30~3.45 mm。受精卵在水温21~22℃下,历经1 h40 min胚盘突起;2 h10 min出现第一次卵裂;历经7 h 15 min胚胎发育到多细胞期;12 h 4 min发育到囊胚期;16 h 36 min为原肠早期;30h 20 min发育到神经胚期;历经91 h 37 min器官形成,心脏搏动,胚体摆动;103 h后仔鱼孵出,全长为7.5 mm。孵出后的第6 d,全长为11.6 mm,卵黄囊基本吸收完毕,开口索食。孵出26 d后,全长为21.00mm,奇鳍、偶鳍发育完成,肌肉增生,但体尚未披鳞。观察发现:扁吻鱼受精卵不仅具有黏性,而且卵膜吸水膨胀,形成的膜径1.8倍于卵径,富有弹性;受精卵发育后期在微流水中能悬浮水中片刻,后逐渐沉水,因此加强水中氧量的供给有助于其发育;受精卵的胚盘隆起至第6次卵裂的时距大大快于青海湖裸鲤,且眼基和体节、嗅囊和尾芽同时发生;孵出前的胚体已超越卵膜内经,尾端超出头部的眼后。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蓝鳃太阳鱼胚胎发育规律,采用人工干法授精,在溶氧充足的静水孵化条件下获得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细胞,利用双筒Olympus解剖镜对受精卵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并记录和描述其发育过程和时间.蓝鳃太阳鱼的卵呈圆球形,金黄色,具粘性;未吸水卵的卵径为1.01~1.33 mm,平均为1.16 mm,吸水后卵径膨胀到1.42~1.81 mm,平均为1.62 mm;在水温为(26±1)℃的条件下,50%受精卵经34 h后孵化出膜;受精卵在2.2 h进入二细胞期,7 h进入囊胚阶段,9.9 h进入原肠胚阶段,13.2 h进入神经胚期,34 h 50%的仔鱼出膜,初孵仔鱼全长2~3 mm.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欧洲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胚胎及仔鱼发育特点,采用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孵化条件下观察了欧洲舌齿鲈胚胎发育及仔鱼的形态变化与生长特征。结果表明:欧洲舌齿鲈受精卵呈圆形,浮性,卵径为(1.287±0.025)mm;在(13.0±0.5)℃水温条件下,胚胎发育分别历经了受精卵(0 h)、2细胞期(1.5 h)、4细胞期(2.0 h)、8胚叶期(2.5 h)、多细胞期(4.0 h)、桑椹胚期(4.5 h)、囊胚期(9.0 h)、原肠胚期(22 h)、胚胎轴出现期(37 h)、肌节及视囊出现期(48 h)、脑泡形成期(56 h)、心脏形成期(62 h)、尾芽期(68 h)、心脏跳动期(70 h)和孵出期(71 h)等阶段,历时72 h完成孵化过程;初孵仔鱼全长为(3.98±0.02)mm,在(13.0±0.5)℃水温下,0~9 d处于早期仔鱼阶段,孵化0~5 d的仔鱼游泳能力差,心脏、肠道、鳍等各器官继续发育,卵黄囊占身体较大比例;孵化5 d后的仔鱼,眼囊内晶体颜色变黑,体表黑色素聚集,卵黄囊明显变小;孵化后7 d的仔鱼,口裂和胸鳍鳍条形成,少数仔鱼开始平游,但无法摄食,仍靠卵黄囊提供营养;9 d后进入后期仔鱼阶段,孵化9 d的仔鱼几乎全部进入平游状态,肠道内可见食物,卵黄囊未完全消失,属混合营养期;孵化11 d的仔鱼卵黄囊彻底消失,营外源性营养;孵化13~17 d的仔鱼游泳能力增强,肠道充满食物,进入快速生长期;孵化17~19 d的仔鱼个体开始出现明显的大小差异;孵化19 d后鱼体变黑,各鳍基本形成,继续发育将进入稚鱼期;欧洲舌齿鲈仔鱼的混合营养期短,具有异速生长特性。本研究初步阐述了欧洲舌齿鲈的早期生活史特征,为欧洲舌齿鲈在中国的人工苗种繁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后背鲈鲤苗种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尤先科孵化器孵出的后背鲈鲤鱼仔鱼24 557尾,在有微流水、充气装置的室内苗种车间,水温16.53~24.90℃的条件下,用直径为1.07 m和1.98 m,体积为0.66 m3和2.56 m3的圆形玻璃钢养殖水槽培育鱼苗;初孵仔鱼全长10.05 mm,呈金黄色,卵黄囊很大,经74d的培育,获平均全长50 mm的鱼种21 300尾,鱼种成活率为86.7%。  相似文献   

13.
对东方高原鳅Triplophysa orientalis(Herzenstein)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的全过程进行观察、拍照并测量,结果显示:东方高原鳅成熟卵呈淡黄色、圆形,卵径为0.97~1.11 mm,遇水具微黏性,为沉性卵。在水温(16±0.5)℃下,受精卵历时132h9min孵化出膜,所需积温为2 113.6℃·h,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分为7个时期: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出膜前期;初孵仔鱼全长(4.86±0.09)mm,在水温(16±0.5)℃下,胚后发育历时34d,分为卵黄囊和后期仔鱼阶段,其中卵黄囊阶段历时9d,后期仔鱼历时25d。  相似文献   

14.
梭鲈胚胎及仔鱼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梭鲈(Lucioperca lucioperca)(Linnaeus)的胚胎发育及仔鱼发育过程和各发育时期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梭鲈受精卵为圆球型,呈淡黄色;吸水前平均卵径为0.96 mm,吸水后平均卵径为1.20 mm。梭鲈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24期,在水温16.0~17.2℃范围内,受精75 min开始第1次卵裂,受精后43 h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后约94 h开始出膜;刚出膜的仔鱼全长平均为3.8 mm;从受精到孵化出膜总积温为1 616.8℃.h。梭鲈的仔鱼发育过程可分为出膜仔鱼、眼黄色素期、眼黑色素期、鳔一室期、卵黄吸尽期5个发育期,在17~18℃水温下历时约159 h。  相似文献   

15.
异齿裂腹鱼胚胎发育与仔鱼早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繁殖的异齿裂腹鱼Schizathorax oconnori胚胎发育和仔鱼的早期发育进行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到卵黄囊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异齿裂腹鱼的成熟卵近似于圆球形,呈淡黄色,卵径为(2.92±0.16)mm;受精后35min卵膜吸水膨胀,卵膜径达(3.72±0.31)mm。在13.0—14.5℃条件下,孵化时间为193.22h。异齿裂腹鱼胚胎发育速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孵化期历时92.83h。初孵仔鱼全长为(8.97±0.31)mm。10日龄仔鱼初次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  相似文献   

16.
拟对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 Herzenstein)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和描述。花斑裸鲤成熟卵卵径为2.1~2.6 mm,淡黄色,微黏,沉性。根据胚胎形态变化,可将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划分成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受精卵在14~16℃下,受精后3 h 47 min进入卵裂阶段,16 h 21 min后进入囊胚阶段,31 h54 min后进入原肠胚阶段,38 h 59 min后进入神经胚阶段,42 h 41 min后进入器官形成阶段,118 h 34 min开始孵化出膜,经过21 h 43 min全部出膜,整个过程用时140 h 17 min,初孵仔鱼全长7.6~8.0 mm。  相似文献   

17.
黄河翘嘴鲌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黄河水域收集的野生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经促熟培育、人工催产、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黄河翘嘴鲌成熟卵呈淡黄色或黄绿色,为黏性卵,平均卵径约0.9mm,卵内无油球。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发生和孵化7个阶段21个发育时期。24~26℃水温下,受精卵经25h左右孵出仔鱼。初孵仔鱼全长平均4.1~4.7mm。  相似文献   

18.
齐口裂腹鱼的胚胎发育和仔鱼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报道了齐口裂腹鱼Sclizothorax prenanti胚胎发育和仔鱼早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及发育特点。该鱼的成熟卵为微黏性,卵径2.9~3.0mm,授精后约1h,受精卵吸水膨胀达到最大,卵径4.2mm。试验期间水温为10.2~23.4℃,平均16.8℃。授精5h进入卵裂期,12h进入囊胚期,19h进入原肠期,40h胚孔封闭,86h肌节开始收缩,98h心跳开始,134h出膜。刚出膜的仔鱼全长11mm,出膜后第2天到第4天,胸鳍、鳃、口腔、鳍、眼色素、体内血管等器官相继发育完全;第5天仔鱼全长达15mm,鳔充气,鱼苗开始平游和觅食。齐口裂腹鱼卵裂前、原肠期、尾芽出现期前,发育相对较慢,尾芽出现后发育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人工养殖和资源增殖,于2015—2019年采集野生北方须鳅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探索了北方须鳅的繁殖季节、雌雄鉴别、人工催情、产卵、人工孵化等关键性技术。结果表明:通过催产北方须鳅雌亲鱼55000组,获卵5960万粒,平均催产率为45.0%,平均受精率为56.0%,平均孵化率为42.7%,水花鱼苗为1840.3万尾;辽宁东部山区北方须鳅繁殖期主要集中在3月中旬—4月上旬,北方须鳅卵径为(2.15±0.07)mm,产卵最低水温为8.5℃,适宜水温为17~22℃,在此温度下,效应时间为23~26 h,人工授精适宜雌雄比为2∶1;受精卵吸水后卵径为(2.35±0.05)mm,历经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器官分化期和出膜期;从受精至仔鱼孵出积温为66.67℃·d,受精至仔鱼平游积温为126.5℃·d;初孵仔鱼全长为(4.9±0.8)mm,体质量为(0.6±0.1)mg。研究表明,通过生态调控(温度)和生理调控(复合催产药物)措施,可实现野生北方须鳅的规模化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20.
匙吻鲟胚胎与胚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地区,利用池养匙吻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和干法人工授精后,对其胚胎和胚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成熟卵为椭圆形、多黄卵,平均卵径(2.41±0.04)mm×(2.30±0.03)mm.卵裂为特殊的辐射卵裂.水温17.0~19.8 ℃时,胚胎发育历时115.75~147.00 h,孵化时间为134.75 h.胚后发育分为卵黄囊期仔鱼、晚期仔鱼和稚鱼期.水温(20±0.5)℃条件下,8日龄卵黄囊完全耗尽,仔鱼才开始摄食进入晚期仔鱼;水温(22±0.5)℃时,10日龄进入稚鱼期;水温21~23 ℃时,35日龄的平均全长(74.91±6.12)mm,平均体重(2.32±0.55)g,吻长接近全长的30%,外部形态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