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冬虫夏草、姬菇、木耳、大球盖菇、白灵菇、茶树菇、杏鲍菇7种菌种为试材,比较研究了马铃薯、滑菇菌糠配制成的不同浓度梯度的培养基与常用的PDA培养基对供试菌种生长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合各菌种生长的培养基。结果表明:滑菇菌糠对茶树菇、冬虫夏草、木耳、大球盖菇、白灵菇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对杏鲍菇、姬菇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杏鲍菇适宜以比例为滑菇菌糠15%、马铃薯5%的配方来作为母种培养基;姬菇适合以比例为5%滑菇菌糠与15%马铃薯的配方来作为母种培养基。  相似文献   

2.
分离茯苓母种,一般是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两种。但在生产茯苓的山区,琼脂、蛋白胨往往难以买到。为此,我们就地取材,用松木屑作茯苓母种培养基。通过两年的实践表明,效果良好,现简介如下。 (一)种苓来源:用作分离材料的茯苓,是于1985年3月从苓场采挖的,重约5斤。此苓系1984年用鲜茯苓作肉引下窖栽培的。  相似文献   

3.
<正>1母种培养基配方母种培养基用试管作培养容器,装入培养液并经过高压灭菌后摆成斜面,所以又称试管斜面培养基,常用于母种扩大培养及菌种保存。1.1生产母种配方1.1.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8~20克,水1000毫升。1.1.2马铃薯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蛋白胨1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升。  相似文献   

4.
用试管培养母种是人们常用的方法,但种量少,操作环节多,费用高。经过本人大量试验认为,用罐头瓶培养母种,接种污染率仅在2%。对平菇、香菇、木耳、猴头,灵芝等菌种试接都收到很满意的效果。方法是:在培养基做好时趁热倒入罐头瓶内,深度1厘米左右,消毒接种。罐头瓶制作的母种生  相似文献   

5.
对保藏两年的杏鲍菇母种用四种常用的母种培养基进行培养复壮,观察不同母种培养基上杏鲍菇菌丝生长情况,并进行转接二级种试验。试验结果,鲜菇(杏鲍菇)培养基对杏鲍菇菌种复壮效果最好,马铃薯+玉米培养基次之,PDA培养基和综合马铃薯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红托竹荪的驯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从1979年开始对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alvata)进行驯化,直到82年才培养出纯种,83年人工栽培获得成功。纯种培养(一)母种制作 原始种采自梵净山西北峡谷海拔1200米竹木混交林地。采用孢子分离法制得母种。培养基为:马铃薯200g,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香菇母种的扩大培养及原种,栽培种的制作技术。母种的扩大培养从分离培养获得或从省市级食用菌科研单位引进的优良母种,因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生产上的需要,应进行繁殖培养,称为母种的扩大培养,也叫母种的转管培育。如果只转管一次的,可于4月下旬至五月上旬初进行。 1.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0克,琼脂18克,葡萄糖20克,硫酸镁1克,水1000毫升。pH值自然。 2.制作方法:削去马铃薯皮,洗净后称  相似文献   

8.
木耳母种培养基的成分中一般都有土豆。笔者在实践中,改用清水为麦粒煮汁来煮土豆,然后取其汁液制作培养基。用此培养基制作的木耳母种,菌丝浓密菌苔较厚,爬壁力较强,有少量气生菌丝,生长快,耐者化,在自然条件下可存放25天左右。如果再在煮土豆汁时加少许栽培主料(如棉子壳等),刚这样制出的母种接入原仲、栽培种,其原种、栽培种的菌丝生长快,并可降低污染率。现将具体的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称取麦粒1kg,洗净后置清水中浸24小时,捞起置锅中加水煮至膨大而未裂开,再取其汁来煮土豆(200g),并加入少许栽培主料(如棉子壳等)共煮,最后  相似文献   

9.
目前沿用的制作母种方法一般技术要求较高,为了简化制作母种手续,以便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生产出又多又好的母种。实践证明,只有采用优质母种才能生长出优质原种,进而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栽培种。为此,我室于1986年春,大胆进行了“原种倒转管复壮法”制作母种,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一)试验方法将组织分离法获得的试管斜面母种转瓶后的一级凤尾菇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棉籽壳78%,麸皮20%、熟石膏和白糖各1%),在接种箱内无菌操作,铲取黄豆粒大小的一块原种,放入装有PDA 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上,置恒温箱内在22℃下培养,3天后菌丝生长洁白、健壮,7天菌丝长  相似文献   

10.
在制作母种培养基时,由于有些琼脂质量差、凝固力不强,冷却后斜面变形无法进行接种,给生产中带来麻烦和损失。我们制作试管培养基时,遇到质量差的琼脂就在每1000毫升液体培养基中加入30克土豆粉面(马铃薯粉面)。这样制作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答:食用菌菌种一般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母种是直接从子实体(组织或孢子)、菇木(耳木)分离得到的菌种。培养基常采用营养丰富、较易吸收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又称PDA培养基,其成份: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8~20克,水1000毫升)。为了便于保藏、运输和防止杂菌污染,一般采用试管里培养,故又称“试管菌种”。原种是将培养好的母种接种到木屑、麦草等培养基中得到的菌种。一般一支母种可接原种3~5瓶。常用的培养基有木腐菌和草腐菌两种。木腐菌(如银耳、香菇、灵芝等)  相似文献   

12.
培养条件试验表明,适宜石渠白菌的最佳母种培养基为高原土100 g,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最适培养温度为20℃。  相似文献   

13.
草菇室内床栽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菇室内床式栽培过程,可分三个步骤,即菌种的制作、废棉堆肥处理及栽培管理。一、菌种制作(一)培养基的配制是用作草菇组织培养(母种)的基质,可用已配好的PDA 基质或按以下配方制作;马铃薯200克,洋菜20  相似文献   

14.
平菇菌种由于转代次数多、保存时间长等原因,导致老化而影响产量。多年来,我们在菌种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了几种防止菌种老化的分离、复壮方法,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一)更换母种培养基 ①用加富PDA培养基转接: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磷酸二氢钾3g、硫酸镁1.5g、蛋白胨5g、玉米粉10g、酵母膏5g、小麦煮水1000ml(麦粒制作原种),分装试管,灭菌后制成斜面,用常规法接入保存的母种和培养,挑选生长健壮者用于生产。②用麦粒培养基转接:小麦淘净,清水浸泡过夜,煮沸30分钟,捞出控水,拌入1%石膏粉,装入试管,装量为试管的2/3,灭菌后接入母种,室温培养,菌丝满管后按常规法挑取麦粒菌种接入PDA斜面上,每支试管接一颗麦粒母种,培养7天左右菌丝满管,可作为母种使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将多种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的营养物质提取出来,制备成营养浸膏技术;并探讨了这结营养浸膏作为主要营养物质配制成的母种培养基在平菇、香菇、木耳菌丝体培养中的应用价值。制备的营养浸膏可以作为化学试剂保存备用。  相似文献   

16.
PDA培养基广泛应用于食用菌的菌种培养和传代,其主要成分是马铃薯,但马铃薯季节性很强,不易保存,在非产区材料获得困难更大,且长期使用这种培养基,菌种易老化。为此,笔者改用黄豆芽汁制备母种培养基,经平菇、猴头、木耳、金针菇、香菇、  相似文献   

17.
西藏野生灵芝菌种组织分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西藏野生灵芝,利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灵芝菌丝,并通过试验验证,适合灵芝菌丝生长的母种培养基是马铃薯综合培养基,培养条件是避光培养,温度24℃~28℃,湿度60%~65%.菌丝在适宜条件下长势良好,菌丝整齐浓密,色泽洁白,生长速度较快,最快生长速度达16.89mm·d-1.经过9 d~10 d培养便可作为母种使用.母种在木屑麸糠培养基中经避光培养20 d~30 d,便可作为原种使用且证明菌种具备出菇能力,达到灵芝人工栽培用菌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采用平板培养方法研究了碳源、氮源对绣球菌(Sparassis crispa)菌丝生长的影响,并用二元二次正交回归实验对绣球菌的母种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适宜绣球菌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氮源为葡萄糖和鱼粉蛋白胨,优化后的母种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葡萄糖2.10%,鱼粉蛋白胨0.32%,琼脂2%.  相似文献   

19.
(一)母种的制作 ①培养基配方:马铃薯20%,白糖2%,阔叶树木屑7%,蛋白胨0.2%,硫酸镁0.015%,磷酸二氢钾0.03%,麸皮5%,琼脂2%,水100ml。②培养基制作:马铃薯去皮洗净,挖去芽眼,切成薄片,与木屑、麸皮混合,加水煮沸10分钟,用双层纱布过滤,取滤液加其它配料,煮沸至琼脂溶化后装试管、灭菌(1.5kg/cm~230分钟)趁热摆成斜面,冷却备用。③接种培养:在无菌箱内,蜜环菌种接入斜面培养基,每支母种可转接20~30支试管,接种后置24~26℃下培养10天左右,即可使用或保藏。 (二)原种的制作 ①培养基配方:木屑77%,白糖2%,麸皮20%,石膏粉1%,水130%,pH值自然。  相似文献   

20.
袋(瓶)栽银耳菌种的制作,包括母种分离和提纯、原种培养、栽培种扩大三阶段。 (一)母种的培养:首先要配制培养基,取马铃薯200克,洗净、去皮、切碎,加水1000毫升煮沸30分钟,用8层纱布过滤,取溶液,加琼脂20克、葡萄糖20克,文火加热至琼脂溶化,趁热分装试管,高压灭菌(1.2公斤/厘米~2)30分钟,趁热排斜面。 1.银耳孢子的弹射:选一朵八成熟、朵形大、肉质厚、色鲜白、无杂菌的银耳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