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分析石河子垦区南山一带2007年7月3日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常规产品和导出产品。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条件下,产生的2个中-γ尺度系统直接导致此次石河子市南山一带强对流冰雹天气过程。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变化、速度场、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的质量分数对这次强对流冰雹天气具有相当好的临近预警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气象观测资料和喀什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年8月30日喀什地区境内典型强冰雹天气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对流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中高层干冷低层暖湿,水汽条件充沛,0℃层和一20℃层高度适宜;多普勒雷达能很好监测冰雹天气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回波顶高、垂直液态水含量等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对冰雹雷达识别、提高喀什地区强对流天气预警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铜川YLD1-D型X波段全固态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和西安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对2017年盛夏的强对流冰雹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反射率因子(R)、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VIL)等常用产品对冰雹有指示意义外,铜川X波段双偏振雷达产品中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DR)、粒子识别(HCL)等产品对冰雹具有较好的指示性,此外冰雹潜势预测(HPF)和零延迟相关系数(RHV)也可作为判断冰雹的辅助产品。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吴忠市冰雹天气的预报预警及服务能力,本文对2016年7月3日夜间及2018年6月21日2次冰雹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冰雹指数等雷达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冰雹天气在吴忠市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上的一些指标:回波强度在55 dBZ及以上,最大达到65.5 dBZ,且强回波中心伸展高度较高;在雷达回波速度场可分析有逆风区的存在;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48.0~57.5 kg/m~2,其数值出现持续增大或者突然增大的现象,可以作为冰雹预警的指标之一;冰雹指数产品对冰雹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次降雹天气的预测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草青  郭洪权 《农技服务》2009,26(10):112-113
使用常规气象资料及物理量场资料,并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09年3月28日广西西北部出现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得出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有利形势、物理量场分布、强对流的指数变化以及雷达回波产品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中通过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8个气象观测站2013~2016年夏季(5-9月)强对流天气个例的天气实况和甘南雷达回波资料的统计,分别以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等针对甘南高原夏季不同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类,4a中全州共计 有379站次雷暴、54站次冰雹、157站次短时强降水,通过不同天气形势背景相似分析法与归纳法得出:甘南高原夏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移动路径和形势特征,分别对不同天气类型建立了相应的预报模型;进一步总结出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在甘南夏季强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闽北一次春季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常规天气资料分析表明,低层西南急流控制下,低空强烈的减压、增温、增湿有利于热力和动力不稳定能量的积聚,加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使上升运动增强和维持,从而导致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为中气旋降雹过程,其组合反射率因子图像上强回波中心的最大值可达65 dBz以上,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图像上,降雹前降雹强单体对应的VIL都出现了明显的“跃增”现象,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可以提高对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应用客观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4月20日发生在江苏中北部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东北冷涡影响的背景下,东北冷涡东移南下,冷涡后部强劲西北风急流与地面冷锋前西南风气流带来的高温高湿空气形成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是这次强对流天气爆发的触发机制;强对流天气发生在能量锋区前沿的不稳定区内;多普勒雷达分析表明,线风暴上的多单体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造成了江苏中部雷暴大风、冰雹、龙卷等强天气,通过雷达径向速度识别中气旋或逆风区对雷暴大风的监测和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多普勒天气雷达垂直积分液体含水量可作为冰雹预警预报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2019年4月26日18:00至27日00:00,成都市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位于西部的都江堰市区出现降雹灾害性天气,对此次强对流天气形势、温江站探空数据和S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东部至甘肃西部的大槽东移并叠加高原分裂的短波槽是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冰雹发生前反映大气不稳定能量的各项热力和动力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其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及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状的对流单体的合并区域是冰雹的主要落区,强中心回波可达70 dBZ,回波的"穹窿"结构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跃增可作为冰雹降落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利用MM5模式模拟结果、多普勒雷达产品及中尺度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07年造成山东省临沂地区的2次局地冰雹天气的中尺度系统的结构特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普勒天气雷达、MM5模式、中尺度加密自动站等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发生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系统的水平,立体结构特征以及它们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小尺度系统和提高短时、临近预报的准确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杨昆  刘英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513-13517
利用MM5模式模拟结果及多普勒雷达产品对临沂市2009年的3次冰雹天气作分析。结果表明:模式产品中假相当位温、垂直速度、涡度和散度等物理量的局地变化能捕捉到对流天气发生的信号;多普勒雷达中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和液态水含量等产品在预报风暴单体的发展、演变及天气落区时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这2种资料的预报时效不同,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服务工作中有各自的优点,结合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2014年7月8日和8月5日白城市2次强对流雷达回波资料和二次产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虽然很难预测,但是从雷达资料中还是可以得出一定的预报特征:该风暴具有明显"V"型缺口特征,预示风暴中可能有大冰雹生成;通过分析垂直液态含水量的大值区,为预测冰雹落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冰雹指数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SCRXD-01型X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5月30日凌晨塔里木垦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多普勒雷达回波的强度、径向速度等雷达产品进行分析。雷达连续跟踪观测,回波强度能很好地反映飑线发展变化。结果表明:飑线回波带上,对流单体发展旺盛时,对应的速度场上有逆风区,辐合系统等中小尺度系统存在。对流单体在飑线中发展成熟后,可造成局地冰雹。通过及时科学有效的人影防雹作业,遏制了雷暴单体中冰雹的发展,最大程度降低了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农技服务》2019,(6):90-93
2018年3月18日夜间黔南出现强对流天气,为今后类似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参考,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图形产品资料,对黔南"3·18"冰雹天气形成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主要机制受高空槽、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共同作用;反射率因子上有大于55dBZ(雷达回波强度)强回波出现,同时反射率因子中层的三体散射特征、低层V形入流缺口特征明显,可作为判定冰雹的定性指标;径向速度上存在逆风区,体现了对流云体内气流的运动特性,为对流云的发展和加强提供了前提条件;垂直风廓线上垂直风切变的维持,有利于冰雹发生;垂直液态含水量发生跃变由最小值5千克/平方米逐渐增至最大值50千克/平方米,可以作为降雹的潜势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一次强冰雹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仁亮  王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53-16354,1636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沈阳多普勒雷达,从天气背景、温度对数压力图和雷达反射因子演变特征方面,对2009年7月22日辽宁省昌图县北部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冰雹天气发生在东北低涡后部,冷涡旋转东移触发低空切变线形成。冰雹发生前,大气有不稳定能量,低空切变线加剧了大气层结不稳定,促进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冰雹天气。多普勒雷达资料表明,强对流天气是对流单体,发展强盛时有钩状结构,强回波区为55~70dBz。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6年4月11日海南岛强对流天气背景和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出现了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天气,具有风力强、中尺度强、风暴系统明显、局地性强和灾情严重等特点。飑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海南岛北部地区的平坦地形、华南中层的干急流以及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可能是强风暴系统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综合利用卫星、雷达、加密自动气象站及天气实况等资料,从环流形势、常用物理指数、卫星云图及雷达产品等方面对2015年8月20日盖州市部分乡镇冰雹及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涡形势为此次强对流天气建立了不稳定层结,提供了动力来源;低层暖湿、中层干冷及弱的垂直切变为强对流天气触发机制;冰雹发生时,雷达回波强度最大达到64 dBZ,低层有钩状回波存在,同时径向速度存在逆风区,VIL有突然增大的现象,最大达到46 kg/m~2。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大连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背景、温度对数压力图和雷达反射率因子演变特征方面对2009年10月13日大连北部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500hPa冷温槽前部,因500hPa冷槽转竖触发低层切变线而形成。冰雹发生前大气有不稳定能量和水汽输送条件。中低空切变线加剧了大气层结不稳定,促进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冰雹天气,高低空急流配合为强对流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强对流天气由多个对流单体组成,发展强盛时有钩状和V形缺口等特征,强回波区50~60dBz。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对比分析了连云港地区8次典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强度达到45~55dBz和56~65dBz的冰雹云回波顶高度比强降水云回波顶高出3.7、2.6km;在降雹前30min左右,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最大值都高于65kg/m^2,而其他对流性天气最大值仅达到48kg/m^2;冰雹天气的西南气流层分布浅薄,对流层中部干燥,形成上干下湿的形势,有利于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强降水天气的VWP显示湿层深厚,对流层中下层大多为西南急流以及东南暖平流,为强降水天气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雷达监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客观诊断分析方法,对2018年春末发生在滁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包括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和局地冰雹,并伴有飑线特征,江淮之间北部对流强度大于南部;满足滁州地区低槽型强对流天气环流特征,高低层系统构成前倾结构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大气具有较强的不稳定能量,低空急流输送水汽条件,热、动力因子相互配合在地面辐合线的作用下触发对流;天气尺度系统移速慢是导致滁州地区强对流天气反复出现的直接原因,且天气尺度的有利背景使得发展的对流系统更具有组织性;地面自动站的风场资料对强对流天气发生区与未来移动趋势有较好的监测与预报反应;通过雷达径向速度识别逆风区对雷暴大风的监测和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多普勒天气雷达垂直积分液体含水量可作为冰雹预警预报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