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根据入户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市蔬菜种植农户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张掖市蔬菜种植农户生产效率整体偏低,且农户间差异较大。其中,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78,效率较低,但仍高于规模效率的均值0.71,可见规模效率是导致综合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应在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保障下,鼓励农户积极扩大生产规模,发挥规模效应,提高综合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节约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构建DEA-Tob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对环渤海五省设施蔬菜种植户的综合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估计了节水灌溉技术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蔬菜种植户的平均生产效率较低,仅为0.21;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综合生产效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对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节水灌溉技术以外,提高农户收入、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基于此,要着重宣传节水灌溉技术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效果,在倡导农户对技术的乐观预期的同时,更应注重提高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和支付能力,并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户个人素质。  相似文献   

3.
近年国内设施大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大棚种植效益对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户增收有很大影响 通过对大棚西红柿种植情况的实地调查,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影响西红柿种植效益的因索进行回归分析,分析了影响人棚西红柿效益的主要因素,得出提高农户管理水平才是提高种植效益关键的结论,为进一步发展设施大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参与式农户评价方法(PRA)对重庆市武隆县4个抽样村进行调查,依据农户不同生计方式将农户划分为缺失型、基本型、自然资产型、人力资产型4种类型.运用分组比较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整体耕地利用效率偏低,不同农户类型的耕地利用效率从大到小排序为自然资产型、人力资产型、缺失型、基本型.2)受生计方式的影响,农户耕地利用方式存在差异并具有各自特点,自然资产型户均省工性和增产性投入最高,人力资产型单位耕地面积省工性投入最高,缺失型农户户均耕地面积最小,基本型农户缺乏资金以及高素质劳动力.3)纯技术效率偏低是引起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加快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以及推广,使农户切实掌握新技术.4)农户规模收益普遍处于递增阶段,表明生产规模较小.农户应采取合理方式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农业生产越来越向着绿色环保无公害方向发展。很多地区积极发展设施大棚蔬菜产业,并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不断在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中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温室大棚生产性能和蔬菜品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农业技术在温室大棚蔬菜生产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当前农业生产中化肥利用效率低下,水肥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项资源节约型技术,近年来受到国家重视。以设施蔬菜为研究对象,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采用单要素测算方法,研究了设施蔬菜中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化肥利用效率与该技术被采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1,化肥利用效率大大低于技术效率,平均值仅为0.21,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户相对于未采纳户技术效率和化肥利用效率都有明显提升,化肥利用效率提高更为显著,平均值提高到0.42;设施蔬菜种植收入占农户农业收入的比例对技术采纳有关键的正向影响。因此应从专职设施蔬菜种植户开始,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力度,并发挥好各类农业生产组织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碳足迹视角的湖北省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温室气体的累积排放导致全球增温趋势明显,人类生存面临挑战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研究蔬菜生产碳足迹,对于控制蔬菜生产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与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具有积极意义。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运用过程生命周期评价法、动态评估及多元回归分析,对湖北省2003-2013年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湖北省蔬菜生产系统碳足迹由2003年的116.05万t CE增长到2013年的142.81万t CE,增加了23.06%。各生产投入品温室气体排放碳足迹排在前3位的为肥料、农药和排灌电能,分别占总排放碳足迹的58.07%、18.47%、9.03%。2003-2013年土地利用碳强度保持在0.97-1.29 t CE/hm2;单位产量碳强度从2003年的37.06 kg CE/t提高到39.91 kg CE/t,收益碳强度从2003年的0.10 kg CE/元降低到2013年的0.02 kg CE/元;碳生态效率从2003年的1.87降低到2013年的1.7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湖北省蔬菜生产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碳足迹与肥料用量、农药使用量、排灌电能三者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其相关性分别为0.571、0.341和0.228。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强化科学施肥力度,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推广生物防治,建设绿色防控体系;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可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运用DEA方法就江苏省连云港市和淮安市两地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并分析了不同农户类型之间产生差异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样本农户的平均农业生产率为0.287,处于较低的水平,农地流转降低了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少量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过量增加土地要素的投入和资本投入不足,导致了农业生产率的下降;农地流转降低了土地生产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61.06%的农户处于规模递增阶段,适度的农地流转能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能提高农业技术效率,适当规模的流转有助于规模效率的提升。建议应完善金融体系和风险机制,使农民能获得更多的资本,同时农地流转作为一项政策,也需要有合适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9.
将农户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力转移农户,对辽宁省不同类型劳动力转移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分析,DEA方法测算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劳动力转移农户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对影响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户受教育程度、玉米种植规模、有无农技员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等因素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所在村到其所在镇上的距离对其影响为负,劳动力转移类型对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负向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503份样本农户数据为例,采用SFA-QR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甘蔗生产技术效率的规模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适度规模的农户甘蔗平均技术效率高于非适度规模的农户,2种不同规模的农户甘蔗平均技术效率分别为0.894和0.751,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并非呈典型的线性关系,适度扩大生产规模能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根据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农地生产条件及生产机械化对规模较大的农户甘蔗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大于规模较小的农户,完善的农地设施有利于提高农户甘蔗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为优化改造陕北设施农业棚室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形成适宜黄土高原不同区域设施蔬菜栽培的新型生产技术体系,提高设施蔬菜产量和质量。笔者于2019~2020年对陕北地区农业设施结构及栽培模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并针对目前陕北地区设施的现实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探索总结了适合陕北地区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结构类型和栽培模式,以加快榆林市设施蔬菜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配套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等的建设进程,实现设施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设施蔬菜生产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山西省11个地市的42户设施蔬菜种植户的生产进行了调查,并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结果表明,温室蔬菜生产的净利润、投资利润率和投入产出比分别为6.843万元/hm2,22.31%和1∶1.22,均远远低于预期水平(15万元/hm2,30%和1∶2);温室蔬菜生产的净利润与拱棚蔬菜(6.832 5万元/hm2)接近,而投资利润率和投入产出比分别低于拱棚蔬菜(35.01%和1∶1.32),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如拱棚蔬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不同蔬菜品种生产效益和碳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通过对浏阳市4个农场2种生产模式8种蔬菜3年的经济(生产成本、投入产出比等)和环境(碳排放量、碳足迹)指标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有机生产模式的投入产出比和碳足迹分别为无公害生产的18.5%和87.4%;(2)肥料和电耗是最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分别占碳排放总量的58.76%和16.67%;(3)碳排放量和碳足迹都与N肥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即施用的N肥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多,碳足迹也越大;(4)有机模式下,有机肥用量达到122352 kg·hm-2时,作物产量最大;而无公害模式下,农用化学品投入20103元·hm-2时,叶菜产量最大。因此,要保障蔬菜增产丰收,同时尽可能地减少碳排放量,其主要出路在于推广有机模式,增施有机肥,减少无机N肥和其他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建立节水灌溉体系以节约用电量。  相似文献   

14.
杜英 《北京农业》2011,(36):39-40
冬季严寒雨雪、低温寡照给设施蔬菜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防患为然,本文对日光温室蔬菜如何应对严寒雨雪天气,提出通过日光温室的建造,茬口的安排、风雪天的防范、病虫害的控制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设施蔬菜的抗逆性,将灾害降到最低程度,稳定日光温室蔬菜的生产与供应。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主要农作模式的碳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北京地区主要农作模式的碳投入、产出及碳效益情况。结果表明:氮肥和电能在总碳投入中占较大比重,达70%~90%;蔬菜类作物的碳投入远大于非蔬菜类作物,设施蔬菜模式的碳投入分别比麦-玉两熟、春玉米一熟、春花生一熟模式高80.4%、92.0%、94.3%,其余模式间差异较小。春玉米易于田间施肥等管理,资源利用率较高,其碳效益最高,为4.59;春玉米一熟模式的碳效益分别比麦-玉两熟、春花生一熟、蔬菜模式高30.8%、8.31%、96.8%。因此,北京地区种植春玉米有利于减少农田碳排放。  相似文献   

16.
基于北京市叶类蔬菜主产区(县)调研数据,系统地分析了北京市叶类蔬菜生产技术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采纳行为方面,设施蔬菜不同生产技术对蔬菜生产的重要性不同,农户对相关技术的认知与使用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在技术采纳意愿方面,病虫害防治技术需求最为强烈,面向现代农业的蔬菜信息技术虽然普及率不高,但是其应用潜力巨大。最后,从农户和技术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设施蔬菜害虫天敌昆虫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张帆  李姝  肖达  赵静  王然  郭晓军  王甦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463-3476
设施蔬菜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设施蔬菜的发展不仅使蔬菜生产的品种和产量得到快速增长,也为有机蔬菜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设施蔬菜种植条件也给害虫提供了适宜生长、繁殖和危害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蔬菜的质量和产量,成为制约设施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而治理化学农药污染不仅要求逐步减少其使用量,更需要寻求优化升级与替代传统防治方法的技术。天敌昆虫作为传统的生物防治产品,在控制设施蔬菜虫(螨)害,保证其产量和品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和绿色农业的发展,以天敌昆虫释放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在害虫综合治理(IPM)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天敌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应用的种类相当有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在设施蔬菜害虫生物防治及应用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天敌昆虫资源和应用基础、技术研发和配套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概述了设施蔬菜害虫的主要发生种类及其危害特点、主要害虫天敌资源及其生物防治的技术途径等,重点介绍了蚜虫、粉虱、叶螨、蓟马等几种重大害虫的生物防治实例,并分析了中国天敌昆虫人工繁殖(人工饲料、规模化生产)的研究进展。此外,还综述了中国温室蔬菜害虫的天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从天敌昆虫保护利用、释放技术、控害效果评价、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对设施蔬菜应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不同地区日光温室的气温变化特征及增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内蒙古不同地区日光温室大棚室内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差异,分别以内蒙古东、中、西三个典型地区的温室大棚为研究对象,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5月温室内外的气象数据,分析典型晴天或阴天的温室内气温日变化情况,寻找不同地区温室内外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关系,以及冷季温室的抗冻能力差异,以期研究不同地区温室的增温效应和保温性能。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温室的保温性能较好,适宜蔬菜的周年生产,中部地区在冷季应适当采取加温措施,保证温室内茄果类蔬菜的正常生长,西部地区部分时段温室内日最低气温低于2℃,芹菜等不耐低温的蔬菜易发生冷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蔬菜产业链的跟踪调查,归纳出蔬菜由山东寿光到北京的两种典型流通模式,并从流通成本的视角对两种流通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大型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下蔬菜的单位流通成本为0.37元/kg,高于地头市场流通模式下的0.22元/kg;单位质量蔬菜的生产成本高于流通成本,大型批发市场和地头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下蔬菜的生产成本占流通总成本的比重分别为58%和70%;运输成本和包装材料成本占蔬菜流通成本的比重较大.基于研究结论,从减少蔬菜流通环节、创新蔬菜流通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生产资料利用率、积极推广城郊蔬菜种植、缓解蔬菜供求区域性矛盾等方面提出了降低蔬菜流通费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