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室内及全国五个不同气候条件地区,11个试点,57幢仓库,共计粮食2791.5吨的生产性试验,甲基嘧啶硫磷药效高于防虫磷.剂量5ppm药效高于防虫磷15ppm,5-10ppm即可防治虫害.对各地区温湿度有较大的稳定性.对谷蠹效果差,需20ppm高剂量,机械喷雾与人工砻糠载体二种施药方法具有相同的防治效果.对稻、大小麦,种用品质经室内和田间考察无不良影响. 甲嘧磷,稻谷,主要在外壳与糠麸中.小麦和玉米残留,不同施药法残留消失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蓝莓蛴螬的防治方法,采用室内试验,以施药浓度、施药方式和施入土壤深度为三因素按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白僵菌不同方法防治蛴螬的效果。结果表明,最佳毒杀组合为施药浓度1×10~9cfu/g、施药方式为粉剂拌土、施药土壤深度为20cm。  相似文献   

3.
姜立纲 《华北农学报》1990,5(1):117-123
蜂乐1号烟剂是一种最近研制成功的新型杀蜂螨药剂,其有效成分为溴螨酯.经室内外试验结果,对蜂螨有较强杀伤力,对蜜蜂十分安全.烟剂中的溴螨醋对雅氏大蜂螨的LC_(50)为0.26克/米~3,LC_(95)为2.92克/米~3 对蜜蜂则分别为71.45克/米~3和218.70克/米~3,二者分别相差274.8倍和74.9倍.一平箱蜂群一次用含0.45克有效成分的药,对蜂体上大蜂螨的防除效果平均93%以上.对蜂群每隔5天施药一次,经3次施药后蜂群状况正常.在施药3次后对所取蜜样进行检测,其中溴螨酯的残留量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规定的参考限量.该烟剂适于在蜂箱外施药,比目前国内一般的开箱施药方法提高工效15倍以上,更适用于许多过去不便用药的场合.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记者从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了解到,近日国内农药的权威专家在京对《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等3个农业行业标准18个独立的室内试验方法及要求进行了审定。专家一致认为,3个标准可作为推荐性标准尽快上报主管部门批准实施。据药检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实施的《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一)》共分为3个标准,即《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NY/T1154.(1—7)—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NY/T1156.(1—7)—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除草剂》NY/T1155.(1—7)—2006。目前审定的系列标准《农药室内生…  相似文献   

5.
除草剂对蟛蜞菊化感作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感作用是形成植物群落、决定植物群落中植物种类组成、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重要机制。植物化感物质的产生、释放及其效应强弱除了与植物的内在特性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物生存的环境。本研究运用野外实验和室内生测法,以触杀型除草剂百草枯、传导型除草剂草甘膦和选择型除草剂稳杀得的不同剂量(1/4倍推荐剂量、1/2倍推荐剂量、1倍推荐剂量)的药液处理蟛蜞菊,对施药蟛蜞菊进行动态取样,以小白菜为受体检测其化感作用在不同除草剂胁迫下的化感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施药后40天内,施药蟛蜞菊的化感作用强度变化幅度大于对照,但这种表现在质量浓度为0.5g/ml提取液下才明显;(2)不同种类除草剂使蟛蜞菊化感作用强度达到最大的时间均在施药后的第20天;(3)施药蟛蜞菊的化感作用强度经一定的波动后,最后几乎都恢复到对照水平;(4)不同除草剂相同施药水平(1/4倍推荐剂量、1/2倍推荐剂量、1倍推荐剂量)下的同质量浓度提取液的化感作用强度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除草剂的作用强度和机理有关;(5)蟛蜞菊的化感成分不随施药与否、施药浓度高低、生长阶段而改变。综上所述,化学除草剂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强了蟛蜞菊的化感作用,从而增强了其入侵潜力。  相似文献   

6.
双硫沙属于新型结构的杀虫剂.通过三年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亩用有效成分50克,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效果与巴丹、杀虫环、杀虫磺、杀虫双在同一水平上,田间施药1—2次可控制螟害,残效期可维持7—14天.双硫沙属神经毒剂,对水稻螟虫表现一种特殊的中毒症状及毒杀机制,对高等动物属中等毒性.其特殊的毒杀机制,使双硫沙成为很有希望的克服水稻害虫抗药性的杀虫剂.  相似文献   

7.
凯安保用药量为:25毫克/米~2和10毫克/米~2;马拉硫磷为0.3克/米~2.有4种处理1、仓肉麻袋在堆垛时分层施药.2、仓内麻袋堆垛好后五面表面施药.3、仓内散堆小麦表面覆盖的麻袋上施药.4、露天堆垛以麻袋分层,堆垛五面及帆布上施药.试验表明:袋装小麦用10毫克/米~2或25毫克/米~2的凯安保处理,能保护储藏小麦免受虫害达3-6个月.  相似文献   

8.
灭蝇胺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3):172-176
为了研究灭蝇胺在菜用大豆上的残留消解动态并对其进行安全评价,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菜用大豆上灭蝇胺的残留量。试验表明:菜用大豆上灭蝇胺的原始残留量因不同施药方案有所差异,施用375 g a.i./hm2的原始残留量>施用187.5 g a.i./hm2的原始残留量;间隔7 天连续施用2 次的原始残留量>施用1 次;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T1/2)为5.6~6.1 天,T0.99为37.3~40.6 天;在最终残留试验区,灭蝇胺按常规施药量(187.5 g a.i./hm2)及施药方法,施药1 次与间隔7天连续施药2 次,在末次施药后15 天,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132~0.194 mg/kg 和0.156~0.202 mg/kg,产品符合GB 2763—2014规定的豆类的MRL(0.5 mg/kg)要求。  相似文献   

9.
经室内、中试、仓库生产性三阶段试验,马拉硫磷在国库用药量10~20PPm,间隔期三个月,农村15~30PPm,间隔期四个月.提出机械喷雾、人工超低量喷雾、人工砻糠载体、粮面处理结合熏蒸四种施药方法.其中我们首创的人工砻粮载体法无需间隔期.以上四种方法均无需将药剂在粮食中拌匀,摆脱了沉重劳动.对作物种子发芽率和大小麦、早稻产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经过2007~2008年的田间试验,评价了植物源生物杀虫剂—1.3%苦参碱水剂在不同施用剂量对北方秋季田间甘蓝蚜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3%苦参碱水剂在不同施用剂量(4.5g/hm2、6.0g/hm2、7.5g/hm2)下,两年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施药后1d为70.86%、70.38%和72.68%;施药后3d为79.39%、80.05%和84.57%;施药后7d为89.80%、90.81%和91.80%。  相似文献   

11.
实验确定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小麦、稻谷、面粉、馒头、大米及米饭中的仓储磷残留回收率皆在90%以上。以15ppm 剂量机械喷雾于储藏稻谷,施药后药剂收率约50%,经12个月储藏期原粮上残留约1ppm,以10ppm 剂量处理小麦,施药后乳剂及粉剂收率分别为50%及65%左右,经12个月储藏原粮上残留2—2.5ppm,在整个储藏期间面粉上残留<2ppm,大米<0.5ppm,馒头<0.5ppm,米饭上为痕迹量。  相似文献   

12.
为在设施蔬菜上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毒死蜱,参照《农药残留试验准则》,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对48%毒死蜱乳油在大棚、网室、露地不同栽培方式小白菜上的残留动态进行了对比研究。样品采用乙腈超声提取、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分析测定,在0.01~0.5 mg/kg的添加水平下,毒死蜱的平均回收率为84.6%~98.8%,3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在3.7%~7.6%,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5、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1152 g/hm~2时,毒死蜱在大棚、网室、露地小白菜上的原始沉积量较高,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半衰期为1.56~1.71天,属于易降解农药,消解速度与栽培方式有关,在小白菜上的消解速率由快到慢依次为露地网室大棚。施药剂量为有效成分576~1152 g/hm~2,施药1次或间隔7天连续施药2次,末次施药后14天,毒死蜱在不同栽培方式小白菜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国内标准规定的MRL(0.1 mg/kg)。建议48%毒死蜱乳油在大棚、网室和露地栽培小白菜上使用时,施药剂量不高于有效成分1152 g/hm~2,施药1~2次,安全间隔期为14天,此时小白菜上的残留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1999—2001年进行了50%拜田净WP在水稻插秧田和直播田防除杂草效果及对水稻安全性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拜田净对水稻安全,对稗草防除效果好,施药适期长,持效期长。在插秧田50%拜田净WP 100~187.5g.ai/hm2加10%农得时WP 37.5g.ai/hm2于稗草1~1.5叶期,或50%拜田净WP 180~225g.ai/hm2加10%农得时WP 45g.ai/hm2于稗草2~2.5叶期施药,在直播田50%拜田净WP 125~187.5g.ai/hm2加10%农得时WP 37.5g.ai/h  相似文献   

14.
<正>为明确滴灌施药防治柑橘木虱的可行性,为田间控制柑橘黄龙病传播提供新的手段,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人员通过室内模拟滴灌施用噻虫胺,测定了噻虫胺在土壤中的分布以及柑橘叶片中含量,研究了滴灌施药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通过田间试验,检测分析了柑橘叶片中噻虫胺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室内条件下,一次滴灌施药对柑橘木虱的防治效果可长达4个月;噻虫胺在土壤中以滴头为起始  相似文献   

15.
 1999—2001年进行了50%拜田净WP在水稻插秧田和直播田防除杂草效果及对水稻安全性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拜田净对水稻安全,对稗草防除效果好,施药适期长,持效期长。在插秧田50%拜田净WP 100~187.5g.ai/hm2加10%农得时WP 37.5g.ai/hm2于稗草1~1.5叶期,或50%拜田净WP 180~225g.ai/hm2加10%农得时WP 45g.ai/hm2于稗草2~2.5叶期施药,在直播田50%拜田净WP 125~187.5g.ai/hm2加10%农得时WP 37.5g.ai/h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新型小麦化学杀雄剂SC2011在四川生态条件下的诱导杀雄效果和最佳施用剂量,本研究选用3个高产抗病品种(‘蜀麦126’、‘川麦601’和‘川麦602’),设置6个剂量水平(15、30、45、60、75、90 L/hm~2)和1个对照(纯水,即0 L/hm~2)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品种的诱导杀雄效果进行初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药剂量的增加,不育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当施药剂量≥30 L/hm~2时,不育度98%;当施药剂量≥45 L/hm~2时,不育度99%;施药剂量为45~90 L/hm~2时,不育度虽略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不同基因型材料饱和授粉结实率随施药剂量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然在剂量45 L/hm~2时,异花授粉结实率(国内法)均与对照相当,表明在该处理剂量下柱头活性未受影响。从减少副作用、降低成本和效果最佳的角度考虑,30 L/hm~2是最佳施药剂量水平。SC2011对不同品种的诱导不育具有普遍适用性(广谱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央储备粮乳山和文登两直属库进行了高大平房仓磷化氢熏蒸实仓试验研究.对实验仓进行了密封处理,经测试实验仓压力由500Pa降至250Pa的时间都在40秒以上.共设3种磷化氢熏蒸方法磷化氢钢瓶气(298)、磷化氢仓外发生器和磷化铝片粮面施药法.借助环流熏蒸装置进行了熏蒸杀虫试验,磷化铝用药量为1g/m3,钢瓶气和磷化氢仓外发生器分两次施药.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环流3天可使仓内磷化氢基本分布均匀(最高和最低浓度比小于4),磷化氢浓度绝大部分时间都在200ppm以上,密封14天的CT值绝大部分测试点都在150mg.h/L左右.粮堆内原有的害虫和试验前预埋的敏感和抗性害虫以及各种虫态害虫(成虫、卵、幼虫和蛹)均被杀死.研究表明在高大平房仓内,借助环流装置用磷化铝粮面施药法能很好地杀死害虫,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害虫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8月30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有关专家赴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咸佳村,对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承担的"水稻病虫防控节药增效技术研究"项目进行了考察与评议。该项目示范现场设置了10余亩的节药增效施药技术、常规施药技术和不施药对照三个示范区。其中节药增效施药技术示范区,采用25 g/L咯菌腈FS+30%噻虫嗪FS进行种子包衣,抛栽前1~2天及大田分蘖盛末期、破口前  相似文献   

19.
猕猴桃溃疡病高效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筛选高效的猕猴桃溃疡病防治药剂和配套的田间施药技术,为病害的防治提供有效措施和技术指导,以提升植保水平和农产品品质。采用管碟法对10种试验药剂进行了室内抑菌初筛,田间试验中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同时设置清水对照。结果表明:(1)室内筛选:从10种药剂中筛选出4种抑菌效果较好的药剂,分别为80%乙蒜素、0.15%四霉素、3%中生菌素和98%盐酸土霉素,抑菌圈直径均大于40 mm,抑菌率分别为70.49%、70.49%、68.85%、65.57%,透明度均在+++以上,其中80%乙蒜素抑菌效果最好,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0.4978 mg/L。(2)田间防效:稀释400倍的乙蒜素防效最高,达68.77%;采用灌根+注干的施药方式防效最好,达到71.41%。80%乙蒜素及配套的使用方法可为猕猴桃溃疡病防治提供新手段,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比较环丙唑醇和三唑酮对小麦白粉病菌的生物活性,试验设先接菌后施药(治疗作用)和先施药后接菌(保护作用)两种处理,结果表明:环丙唑醇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治疗和保护效果均好于三唑酮,两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值均随接菌与施药间隔期的增长而增大。在接菌后1d施药和施药后1d接菌,环丙唑醇、三唑酮的治疗效果好于保护效果,在间隔期为4d、7d时,环丙唑醇、三唑酮的保护效果好于治疗效果。环丙唑醇、三唑酮浓度在1~20μg/mL对小麦株高、鲜重无影响,但在5~20μg/mL时,部分小麦叶片叶尖出现发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