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及显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华山松大小蠹感光和光选择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应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对华山松大小蠹复眼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华山松大小蠹复眼呈长椭圆形,位于头部两侧;眼表面光滑平坦,小眼间隙被覆有感觉毛。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复眼的小眼组成数目分别为238~250和187~202;雌性小眼间隙着生有角膜乳突;复眼中心区域小眼呈正六边形,边缘区域的小眼为不规则的四边形或六边形。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复眼具有典型的无晶锥并列像眼。华山松大小蠹成虫复眼由1个角膜、1个晶锥体、2个初级色素细胞、8个小网膜细胞和其特化的视杆、若干个次级色素细胞和基膜构成。视杆属于半集中型视杆。【结论】华山松大小蠹雌雄成虫复眼具有相同的内部结构,但雌性成虫复眼分辨能力和可见距离稍优于雄性成虫。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美棘蓟马雌雄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超微结构,为探索缨翅目成虫复眼与其他全变态类昆虫复眼之间的进化关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扫描与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美棘蓟马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美棘蓟马复眼呈肾形,位于头部两侧的触角基部。雌、雄成虫复眼的小眼数量分别为70~76和68~75个;小眼呈椭圆形,表面光滑,外凸,小眼之间排列疏松,有分布不规律的感觉毛。成虫复眼类型属于并列像眼,每个小眼由1个叠层的角膜、1个真晶锥体、8个视网膜细胞、1对初级色素细胞、数个次级色素细胞和基膜组成,晶体周围、视网膜色素细胞内和基膜处均含有丰富的色素颗粒。【结论】美棘蓟马雌、雄成虫复眼在小眼数量上略有差异,雌虫略多于雄虫,小眼的大小及排列方式均无明显差异;雌、雄成虫复眼的内部超微结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成虫复眼外部形态、内部显微结构和光感受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橘小实蝇成虫复眼外部形态,组织切片研究成虫复眼内部显微结构及在不同光环境下小眼结构的变化。【结果】橘小实蝇成虫复眼位于头部两侧,正面观呈半球形,表面光滑平坦;小眼间隙有感觉毛,单个小眼由角膜、晶锥、网膜细胞及其特化的视杆、基膜等构成,晶锥、视杆周围和色素细胞内均含有大量的色素颗粒。不同单色光处理后,小眼内的附属色素细胞色素颗粒沿小眼纵轴移动。白光、绿光和黄光处理后,附属色素细胞色素颗粒沿小眼纵轴均匀分布;紫光、蓝光和红光处理后,附属色素细胞色素颗粒主要集中在视网膜细胞远端和角膜的近端。【结论】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复眼在外形和内部结构上无差异,均属于并置像眼,屏蔽色素颗粒的移动是其复眼适应外界光环境变化的重要机制,该研究结果为筛选橘小实蝇成虫敏感光波并对其进行灯光诱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7.
8.
报道了不同龄期、生物型、性别和生理状态的东亚飞蝗触角感受器外部形态和分布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东亚飞蝗触角感受器有毛形、刺形、锥形、腔锥形及腔形5种类型。毛形感受器直立于触角表面,细长且顶端略弯曲,主要分布在触角第1-2节。刺形感受器直立于触角表面的表皮领中,顶端弯曲或不弯曲,在触角各节上呈均匀分布。锥形感受器粗短,直立于触角表面,其数量约占总数量的50%,集中分布在触角第10-20节。腔锥形感受器为1个锥状突起,着生于1个陷于表皮下的腔中,小锥表面有沟纹,顶端有小孔。腔形感受器为1个直径约3-4μm空腔,或者腔内有非常小的锥状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和腔形感受器分布在触角第10节以后,在第10节以前分布很少。对感染微孢子虫的东亚飞蝗成虫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发现感受器分布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有些感受器出现畸形。 相似文献
9.
凉薯肉质根形态发育的解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凉薯地下肉质根膨大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和组织微构造进行了观察,记述了肉质根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情况,并对在此过程中的淀粉积累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臭椿提取物不同浓度处理油菜种子,观察油菜植株形态变化,将油菜幼苗根茎叶进行切片,制成显微玻片观察,分析臭椿提取物对油菜显微结构的影响,从而探讨臭椿提取物对油菜抑制生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油菜幼苗根部均有不同程度出现褐斑、萎缩、根毛减少,且幼苗变得矮小、畸形、瘦弱,叶片枯黄、变薄。细胞显微结构中出现明显变化,液泡形态异常,细胞壁扭曲变形,细胞结构不完整,细胞质稀疏、内容物较少,导致细胞产生畸形,导管、筛管直径变小,使物质运输等细胞正常生理活动受到影响,以而抑制油菜幼苗整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以印度谷螟幼虫为寄主,研究了不同寄主虫龄和蜂虫比对麦蛾茧蜂室内种群繁殖寄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寄主虫龄越高,麦蛾茧蜂的化蛹率、羽化率、子代出蜂数及雌雄性比则越高。当麦蛾茧蜂与印度谷螟5龄幼虫按6(对)︰20(头)接入时,麦蛾茧蜂的子代羽化成蜂数最多(87.5头),且雌蜂比例最大。室内寄生防治试验表明,当蜂虫比为20(对)︰100(头)时,麦蛾茧蜂对印度谷螟4龄幼虫的寄生率高达95.4%。本研究结果说明麦蛾茧蜂是防治印度谷螟等鳞翅目储粮害虫的优良天敌。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麦蛾茧蜂种群的室内扩繁效率,采用人为控制种蜂婚配条件,研究麦蛾茧蜂交配经历和种蜂性比对交配行为及子代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蛾茧蜂种蜂交配经历对雌雄交配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交配经历较少的雄蜂再行配对时,求偶次数和交配次数较多、求偶强度较强且单次交配时间较长。没有交配经历的雄蜂比有5~6次交配经历的雄蜂交配时间显著要长。麦蛾茧蜂雄蜂交配经历对子代雌雄性比具有一定影响,但对子代总蜂数量的影响不明显。较少交配经历的雄蜂与处女雌蜂交配繁育所获子代雌蜂数量较多,雌雄性比较高。室内人工繁殖时,适当提高麦蛾茧蜂种蜂中雄蜂的比例有助于提高子代雌蜂数,当种蜂性比为1雌3雄,益害比为2(雌蜂数)10时繁殖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13.
采用同工酶电泳的方法,研究了紫外(ultraviolet,UV)胁迫条件下对棉铃虫体内酯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等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紫外线照射处理组酯酶同工酶谱带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照射时间为30min和60min时,谱带E4、E9、E10增强,谱带E2、E8减弱,谱带E1、E5、E7、E11消失,新增了谱带E3、E6;照射时间延长至90min时,谱带E4、E9增强,谱带E2、E8减弱,谱带E1、E5、E7消失,新增了谱带E3、E6。紫外线照射处理下,棉铃虫POX同工酶谱带P5有所增强,CAT同工酶谱带的变化因照射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与对照相比,紫外线照射处理组的C1谱带增强,但C2谱带在30min时减弱,60min时恢复到对照水平,90min时与对照相比又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4.
鹿邑县棉铃虫发生程度与降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棉铃虫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采用数学、天气学和生物学方法,根据西华县32年来有关虫情与气象资料,建立棉铃虫季月发生发展趋势气象预测模型,研究棉铃虫发生程度与降雨量的关系。[结果]凡6~8月3个月累计降雨量达500mm以上的年份,棉铃虫发生都轻;3个月累计降雨量在400 mm以下的年份发生严重。经相关分析,不同时段的雨量大小与该虫发生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各时段雨量与相应代次棉铃虫发生程度负相关极为密切,均达显著水平,尤其是6~8月雨量与年发生程度、四代发生程度,7月份雨量与三、四代及年度发生程度负相关均达极显著标准。[结论]棉田棉铃虫发生季节的降雨量是制约该虫发生程度的关健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网室接虫、室内饲养等方法,研究了化控药剂缩节胺(DPC)和多效唑(PP333)对棉铃虫田间落卵量、卵孵化率、幼虫生长发育及危害的影响.初步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化控使棉铃虫卵孵化推迟,孵化率降低17.7;~36.4;,幼虫发育历期缩短0.1~1.7 d,死亡率增加2.0;~28.6;,蛹历期延长0.3~3.0 d.在棉铃虫的不同发育阶段,缩节胺和多效唑对其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多效唑对棉铃虫卵孵化的抑制作用比缩节胺强,而缩节胺对棉铃虫幼虫发育及成虫产卵选择性的影响较大.室内外试验中缩节胺、多效唑对棉铃虫危害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喷施后都使棉铃虫低龄幼虫的危害减轻. 相似文献
16.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富表甲氨基阿维菌素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毒力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减弱,1~3龄期幼虫的LC50值小于0.2mg/L;4龄后幼虫的敏感性降低,LC50值为0.457 mg/L,毒力仍然很高。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富表甲氨基阿维菌素对甜菜夜蛾有优异的防治效果,用0.5%富表甲氨基阿维菌素EC(ai)3.0 g/hm2,防治效果90%左右,持效期10 d以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晋中盆地夏玉米田棉铃虫发生危害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第 3代棉铃虫幼虫是夏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害虫之一 ,该虫主要危害玉米的雄穗和雌穗 ,其危害高峰期在 8月中旬~ 9月上旬 ,通常年份蛀穗率可达 5 9.3%以上。 相似文献
18.
灯光和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成虫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灯光和杨树枝把诱集棉铃虫成虫是我国监测和防治棉田棉铃虫两种最普遍的方法,比较两者诱集效率.[方法]2008~2009年,在新疆奎屯垦区124团4 084 hm2棉田的景观尺度上,监测了灯光和杨树枝把两种诱集方法诱蛾数量.[结果]比较平均单诱集源5~8月诱蛾总数,两种方法诱蛾数量呈正线性相关;在长时间跨度和大景观尺度上两种方法诱蛾效果均较稳定,均能较准确反映棉铃虫发生动态;但灯光诱蛾效率显著高于杨树枝把,平均诱蛾数量为杨树枝把的8.6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综合考虑实际使用及经济成本.使用灯光诱集棉铃虫进行预测预报和防治更为标准和有效. 相似文献
19.
浅谈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述了转Bt基因抗虫棉的种植情况及存在问题。并就转Bt基因抗虫棉杀虫机理和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机制及其监测进行了阐述。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新的转基因抗虫棉、建立庇护所和诱捕成虫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