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火鸡隐孢子虫在鹌鹑体内发育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分离自鹌鹑的火鸡隐孢子虫经口感染2日龄鹌鹑,潜在期为3d,开放期为4-18d。它在鹌鹑体内发育史过程为:卵巢经口接种后,于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腔中子孢子脱囊,至接种后6h全部子孢子脱囊完毕。接种后6h在小肠中出现滋养体。接种后12h在小肠中出现内含8个裂殖子的裂殖体及裂殖子,接种后48h滋养体和裂殖体开始出现于直肠。接种后54h,在小肠,直扬中出现含有16个子弹形小配子的小配子体。小配子与大配子  相似文献   

2.
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eleagridis)分别感染雏鸡、雏鸭、雏鸵鸟和小白鼠研究其致病性.结果能成功感染雏鸡、雏鸭和小白鼠,但不能感染雏鸵鸟.2个感染组雏鸡主要在感染后第3天引起雏鸡强烈的腹泻症状,但非免疫抑制组比免疫抑制组症状稍轻,此外,免疫抑制组的鸡出现了多个排卵囊高峰;感染相同剂量的2个试验组雏鸭的排卵囊显露期均较雏鸡短,非免疫抑制组雏鸭的排卵囊规律呈一过性,2组雏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免疫抑制组小白鼠出现多个排卵囊高峰,显露期持续24 d,正常组小白鼠的排卵囊规律呈一过性.根据肠黏膜涂片,抗酸染色观察发现主要虫体寄生于雏鸭的回肠;通过病理组织学切片和电镜观察发现虫体主要寄生于雏鸡的回肠和小白鼠的十二指肠,但均主要引起肠绒毛的大量脱落,黏膜上皮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试验证明鸭为鹌鹑源C.meleagridis的新宿主,但敏感性较低;鹌鹑源C.meleagridis不感染非洲雏鸵鸟.发现鹌鹑源C.meleagridis在鹌鹑、鸡和鸭体内寄生部位与小鼠体内寄生部位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贝氏隐孢子虫内生发育虫体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贝氏隐孢子虫内生发育各阶段虫体寄生于气管和法氏囊的微绒毛丛中 ,鸭对贝氏隐孢子虫的易感性低于鸡和丝毛乌骨鸡。滋养体呈球形 ,平均直径 1 3μm ;typeⅠ裂殖体 ,平均直径 2 4μm~ 3 0 μm ,内含 8个裂殖子 ,呈逆时针旋涡状或呈桔瓣状排列 ;typeⅡ裂殖体内含 4个裂殖子 ,两种类型裂殖体的裂殖子之间填充着颗粒状残体并包围着一个大的球形残体。成熟裂殖子逸出的方式分为 4种类型。裂殖子大小为 3 0× 0 6 μm ,呈香蕉形。大配子体呈球形直径 3 3μm~ 4 2 μm ,小配子体直径为 3μm~ 3 6 μm。小配子呈子弹状 ,大小为 1 2 μm× 0 3μm ,并观察到成熟小配子的释放方式。带虫空泡可分为无球形残体和有球形残体两类 ,根据观察结果推测带虫空泡基部的梳状结构不具备营养器官的功能 ,营养器官应为带虫空泡的底部  相似文献   

4.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方法对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和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es)的鉴别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parvum BOCC2、C.andesoni BOCC2和C.meleagrides CHCC1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分别为830bp、828bp和828bp,扩增产物分别经VspI酶切后形成3种不同的RFLP图谱,根据RFLP图谱可鉴别C.parvum、C.andersoni和C.meleagrides。本研究为我国隐孢子虫的分类和隐孢子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源隐孢子虫小白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评价2种常用免疫抑制方法对小白鼠排人源隐孢子虫卵囊规律的影响,将19日龄小白鼠随机分成2组,第1组通过饮水给予地塞米松,第2组采用导胃管灌服地塞米松。第7 d,2组小白鼠灌胃接种人源隐孢子虫,每只小白鼠感染量为1.5×106个卵囊。两组均在感染当天就有卵囊排出,感染后第6 d粪便卵囊计数明显增加,随之出现3个高峰期,此后逐渐下降。免疫抑制组小白鼠在卵囊持续期不断有死亡但无腹泻症状。试验结果表明,用这2种免疫抑制方法,均能成功感染人源隐孢子虫,但通过灌服地塞米松可使小白鼠获得更高的OPG(每克粪便中的卵囊数)值和更长的排卵囊持续期。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禽源贝氏隐孢子虫对雏鸡的致病性差异,人工感染3日龄雏鸡鸡源、鸭源、鹌鹑源、白文鸟源贝氏隐孢子虫.结果发现,各感染组雏鸡潜隐期均为4d,显露期为11~18 d,均未发生死亡,但其增重均受影响.鸡源C.baileyi(林州株)、C.baileyi(郑州株)和鸭源C.bailey(郑州株)感染组雏鸡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发病率较高,分别为71.4%、85.7%和77.1%,剖检可见气管有较多粘液分泌物,法氏囊粘膜充血肿胀,平均增重较不感染对照组分别减少34.5、53.1和19.7 g;鹌鹑源C.bailey(武陟株)和白文鸟源C.bailey(郑州株)感染组雏鸡仅部分表现轻微临床症状,发病率分别为31.4%和28.6%,平均增重较不感染对照组分别减少39.7和43.1g.结果表明不同禽源C.bailey对雏鸡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以鸡源和鸭源C.baileyi致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雏鸡隐孢子虫病治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隐孢子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原虫病,可致严重腹泻。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鸡隐孢子虫的种类、生活史和致病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贵德地区鸡隐孢子虫病尚未进行调查,因此,我们于1991年5月进行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9.
雏鸡隐孢子虫感染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0.
雏鸡贝氏隐孢子虫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对69只2日龄雏鸡进行了隐孢子虫的人工感染试验。试验分3组,每只口服贝氏隐孢子虫钝种卵囊分别为1.73×10~7、8.5×10~6和1.94×10~6个。于接种后第3天粪便中首次出现卵囊,第9—17天为排卵囊高峰期,排卵囊可长达35天。人工感染隐孢子虫后雏鸡的严重发病与死亡多见于接种后第14—21天。临床上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严重困难、气喘、伸颈、张口呼吸和打喷嚏。病鸡精神沉郁,眼半闭,翅下垂,站立不稳或独卧一侧,严重者则饮、食欲废绝,并于发病后2—3日内死亡,共死亡35只,死亡率为50.8%。病理剖检可见喉头与气管水肿,渗出物增多。有时气管内可见到块状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者在气管内形成一灰白色的凝固物。肺充血发炎、表面湿润,泡沫状渗出物增多。肺腹侧多有灰白色硬斑,气囊混浊,渗出物增多。肾灰白色肿胀。刮取气管及法氏囊粘膜作成涂片,经染色后可见到大量各发育期的隐孢子虫虫体。病理组织学观察可在喉头、气管、肺脏、直肠、泄殖腔及法氏囊粘膜表面找到大量的球形虫体。用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鸡隐孢子虫均寄生在粘膜上皮细胞的表面,并不进入上皮细胞内部。在虫体寄生部位的粘膜绒毛层受害严重,大量上皮细胞脱落和破损,呼吸道有明显的炎性病变。  相似文献   

11.
对安徽省某鸡场 2 0 0份粪样采用金胺 -酚改良抗酸染色法进行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结果表明 ,肉鸡感染率为19.4 % (35 / 180 ) ,肉种鸡感染率为 2 0 .0 % (4/ 2 0 )。所获虫体经鉴定为火鸡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meleagridis)。经卡方检验 ,肉鸡和肉种鸡隐孢子虫感染率间差异不显著 (P>0 .0 5 )  相似文献   

12.
猪源隐孢子虫对仔猪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我国猪源隐孢子虫的危害性,采用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技术研究了猪源隐孢子虫sucp株对5日龄仔猪的致病性。结果:感染仔猪出现水样腹泻和脱水,粪便中混有肠黏膜碎片,潜伏期为3~5d,排卵囊持续期33-43d,虫体寄生于盲肠、结肠和直肠,并且盲肠和结肠杯状细胞增生,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肠和直肠黏膜微绒毛萎缩、倒伏和脱落。结果表明sucp株对新生仔猪有一定致病性。  相似文献   

13.
为检测鸡胚中贝氏隐孢子虫,本研究根据GenBank公布的贝氏隐孢子虫和原鸡18SrRNA基因序列设计针对贝氏隐孢子虫的特异性引物,并以贝氏隐孢子虫卵囊基因组DNA为模板,建立检测贝氏隐孢子虫SYBR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qPCR)方法,同时对贝氏隐孢子虫在鸡胚中培养7d后尿囊膜和尿囊液样品中虫体DNA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SYBRGreenreal—timeqPCR方法可特异性检测到贝氏隐孢子虫,建立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2=0.998),卵囊基因组DNA检测阈值为10个卵囊,重复检测结果显示试验重现性较好。该方法成功检测到尿囊膜和尿囊液中虫体DNA。本研究建立了快速、特异的定量检测鸡胚中贝氏隐孢子虫real—timeqPCR方法,可用于对贝氏隐孢子虫在鸡胚中繁殖规律分析和抗隐孢子虫药物筛选等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设计3个不同剂量的鸭源隐孢子虫试验感染2日龄雏鸡,通过临床症状、增重、排卵囊规律和法氏囊指数及寄生器官组织扫描电镜观察,证实贝氏隐孢子虫160万个卵囊感染即可引起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发病鸡增重显著降低,法氏囊严重萎缩。贝氏隐孢子虫致病程度和排卵囊规律与感染剂量相关,主要病变表现呼吸道病变和法氏囊炎症。  相似文献   

15.
河南某鸡场约4周龄鸡疑似发生鸡组织滴虫病.根据鸡组织滴虫18 S rRNA序列设计引物,提取肝脏、盲肠内客物寄生虫DNA,采用PCR方法检测.结果表明,PCR扩增到与预期大小一致的产物,经测序比对,证实为鸡组织滴虫感染.所建立的PCR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快速等优点,不仅能用于鸡组织滴虫病临床诊断,还能用于开展流行病学研...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不同地区鸡源贝氏隐孢子虫的致病特点,对收集到的郑州、林州两地区鸡源贝氏隐孢子虫卵囊经雏鸡传代扩增纯化后,分别以1×106个卵囊量接种3日龄罗曼公雏鸡,从其排卵囊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比较了2个分离株的致病情况。结果表明:2个隐孢子虫分离株均主要引起雏鸡呼吸道症状和法氏囊炎病变;接种雏鸡均于感染后第4天开始排卵囊,林州株和郑州株排卵囊持续期分别为23 d和13 d;排卵囊高峰期均为感染后第8~12天。雏鸡感染2个地区鸡源贝氏隐孢子虫分离株后,排卵囊量及排卵囊规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选取16只体重相近的健康雏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每天定时腹腔注射生理剂量胰岛素,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0d后称重,剖检取样并制片,通过分析心体比和透射电镜观察雏鸡心肌的超微结构变化,探讨胰岛素对雏鸡心肌发育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雏鸡的体重、心脏重和心体比没有显著变化,但其心肌的线粒体数量和横截面积明显增加。提示生理剂量胰岛素有促进心肌细胞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胰岛素对雏鸡肝脏发育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16只体重相近的雏鸡被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每天定时腹腔注射生理剂量胰岛素,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0 d后称重,取样并制片,分析肝体比并利用透射电镜对肝脏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雏鸡的体重、肝脏重和肝体比没有明显变化,但其肝脏的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提示生理剂量胰岛素可以刺激肝细胞线粒体的发生,进而促进肝脏的代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