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明玉米种植的最优方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种植密度及施N肥量对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和不同施N肥量玉米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各组合中,以平作耕作方式、密度67500株/hm2、施N量为112.5 kg/hm2,玉米产量最高;耕作方式对玉米棒三叶叶面积和株高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对最大叶面积指数和茎粗影响差异不显著;密度对玉米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和茎粗影响差异显著,对株高影响差异不显著;施氮与不施氮之间最大叶面积指数、棒三叶叶面积、茎粗和株高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郑稻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摘 要:以郑稻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施氮量设置4个水平,分别为0kg?hm-2(N0)、150kg?hm-2(N1)、225kg?hm-2(N2)、300kg?hm-2(N3);栽插密度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18.0×104hm-2(B1)、24.0×104hm-2(B2)、30.0×104hm-2(B3)。结果表明:(1)施氮量、栽插密度对郑稻18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N3产量水平最高,N2产量与之相当,且较N1、N0增产均达显著水平;栽插密度B3产量最高,较B2、B1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千粒重相对较小。(3)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的12个处理组合中,N2B3最为环保高效。  相似文献   

3.
2015—2016年连续两年在新疆伊宁县研究了施氮对夏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夏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呈先增后降低的趋势,以施氮150 kg.hm-2水平(N1)最大,施氮300 kg.hm-2水平(N2)次之。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夏大豆的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盛荚期达到峰值,即N1处理为5.59,分别较N0、N2提高了49.07%、13.39%。施氮提高了夏大豆干物质的最大相对生长速率及快速增长持续时间,两年平均花后干物质累积量均以N1处理最高为15.70 g.plant -1,较N0处理高出40.32%;施氮处理的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及对豆荚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且两年均以N1最高,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分别较N0、N2处理平均高53.33%、12.47%,贡献率分别较N0、N2处理提高了17.97%,4.23%。N1处理两年平均产量最高达2929.56 kg.hm-2,较N0、N2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提高29.42%、6.53%,且各处理产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闫威  李国龙  李智  曹阳  张少英 《作物杂志》2019,35(4):100-49
全覆膜具有增温、保墒和压草的作用,是干旱区农作物种植的有效措施。为探索旱作甜菜在全覆膜条件下的适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施氮量和密度不同组合处理对全覆膜旱作甜菜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旱作甜菜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全覆膜条件下施氮水平和密度对旱作甜菜光合特性影响的互作效应显著;适宜的施氮量和密度配置有利于甜菜SPAD值、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Pn)、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以及块根产量的提高,SPAD值、叶面积指数、Pn、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在甜菜块根糖分增长期,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分别维持在53.8和4.5时,旱作甜菜产量最大;通过二项式回归分析建立密度和施氮量与产量的回归方程,得出全覆膜旱作甜菜高产适宜的种植密度为9.35万株/hm 2,施氮量为128.8kg/hm 2。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玉米品种顺单6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及施氮量,设置3个种植密度和4个施氮水平,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密度及施氮量对顺单6号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分别为60000株/hm^2与210kg/hm^2时,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大小适宜,千粒重较大,产量最高,为10547.06kg/hm^2。综合分析认为玉米品种顺单6号在贵州安顺地区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60000株/hm^2与210kg/hm^2。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湖南双季稻区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生产适宜的施氮水平和栽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栽植密度为副区,研究不同氮密处理对晚稻丰源优299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水稻生育后期二者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而施氮量对生物量的增加有一定促进作用,密度增加对生物量也有显著提高作用,总体上以低氮高密处理生物量最高。光合势对水稻产量的建成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光合势随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净同化率对水稻产量的作用不明显。在物质转运方面,水稻产量与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茎叶表观输出量、茎叶表观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及茎鞘物质输出率相关性不大,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总体随着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施低氮高密处理的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水稻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同时施氮量、栽植密度对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水稻产量与叶绿素含量无直接相关性,叶绿素含量随施氮增加有所上升,栽植密度对叶绿素含量无直接影响。水稻产量与根系活力呈正相关关系,施氮量增加明显提高前期根系活力,但后期无明显作用,栽植密度有利于提高根系活力。所以,构建适宜的水稻群体对水稻高产十分重要,研究表明适宜降低施氮量和增加栽植密度能够有效形成水稻高产高效的群体结构,进而促进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氮素对燕麦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研究氮素对燕麦坝莜1号的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用红外气体分析仪和冠层分析仪测定不同氮肥处理下群体的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同时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下产量性状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株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增加,单株叶面积在整个生育期呈"M"型变化,叶绿素含量在抽穗期达到最大值。施氮量对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的影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变大,而透光率变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燕麦坝莜1号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提高,胞间CO2浓度则降低。产量以N2处理(144.0 kg/hm2)最高。因此认为,合理的氮肥用量能显著改善燕麦群体的冠层结构,提高光合效率,是燕麦增产的重要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8.
河南植棉区施氮量对麦棉两熟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了河南植棉区麦棉两熟施氮量对两季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籽粒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商丘和内黄试验点小麦最高产量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201.4 kg·hm-2和187.2 kg·hm-2,经济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63.0 kg·hm-2和134.9 kg·hm-2。施氮也能显著提高棉花产量和单株成铃数;适量施氮可提高铃重;商丘和内黄试验点棉花最高产量所需的施氮量分别为244.4kg·hm-2和224.2 kg·hm-2,经济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25.9 kg·hm-2和207.0 kg·hm-2。小麦氮肥利用率以施氮量180 kg·hm-2最高。麦棉两季氮肥利用率,商丘试验点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内黄试验点以施氮量390 kg·hm-2最高。小麦、棉花氮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高产小麦品种淮麦33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群体调控和氮肥管理策略,以淮麦33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施氮水平和基追比对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淮麦33的籽粒产量均有显著影响。5个播期中,10月11日播种的籽粒产量最高,10月1日、10月21日亦可以取得较高产量,10月31日播种产量明显下降,11月10日播种产量下降最多。密度为225万?hm-2时产量最高。蛋白质含量也随着密度的增加和播期的推迟呈上升趋势。同时,增加氮肥用量和后期施肥比例不仅可以提高淮麦33产量,亦可以增加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10月11日播种、225万?hm-2基本苗、施氮量300 kg?hm-2,氮肥运筹5:3:2时淮麦33产量最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0.
氮素水平对杂交棉氮素吸收、生物量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滴灌条件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0、135、270、405、540 kg·hm-2)对杂交棉生物量、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棉生物量、吸氮量和产量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至施氮量为405 kg·hm-2时达最高值,分别较不施氮水平提高了49.93%,75.43%和82.24%;氮素水平对杂交棉蕾、花、铃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大于茎和叶;氮素的增加还显著提高了杂交棉的生物量积累速率、氮素吸收速率以及单株铃数和铃重。本试验中270 kg·hm-2的施氮量可初步满足杂交棉获得高产的需要,施氮量过大不利于产量的提高。本研究条件下杂交棉获得最高产量的氮肥适宜用量为386.5~388.4 kg·hm-2。  相似文献   

11.
氮肥和密度对精量穴直播水稻的影响Ⅱ——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的施氮水平和不同的栽培密度水平对精量穴直播晚稻培杂泰丰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为精量穴直播水稻生产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提高植株吸氮量。最佳的施氮(纯氮)水平12.5 kg/666.7m(2N2)下,其齐穗期和齐穗后15天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齐穗后15天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齐穗后15天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小于其他处理。最佳的密度水平(14 cm×25 cm)(D2)下,其齐穗期,齐穗后15天和成熟期的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齐穗后15天和成熟期叶片中的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最佳的氮肥(纯氮)和密度组合(12.5 kg/666.7m2)+(14 cm×25 cm)(N2D2),其齐穗期和齐穗后15天叶片中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齐穗期,齐穗后15天和成熟期叶片中的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齐穗期和成熟期的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2.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种粒数对水稻生育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龙粳9号品种,设计水稻三超栽培352孔大钵盘育苗1、2、3粒三个不同播种密度(粒数)及相应1、2、3个穴内不同苗数的宽行超稀植栽培处理,进行水稻超高产生育特点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秧苗素质、成穗率、比叶重、剑叶叶绿素含量、灌浆速度等指标均呈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茎鞘叶干物质积累和分蘖态势都表现为1粒播种最佳;产量构成因素中每平方米穗数3粒>2粒>1粒,穗粒数1粒>2粒>3粒,结实率、千粒重随粒数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定位定粒播种减少粒数是培育多蘖壮秧进行宽行超稀植栽培而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施肥量对2个超级稻品种叶片SPAD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超级稻品种‘松粳9 号’和‘松粳15’叶片SPAD 值的变化规律,明确叶片SPAD 值与产量性状的关系,以超级稻‘松粳9 号’和‘松粳15’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肥力条件下超级稻‘松粳9 号’和‘松粳15’上部4 个叶片在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SPAD 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2 个超级稻品种叶片SPAD 值呈逐步增加的趋势,施肥量越高增加的幅度越小。在整个调查期内,‘松粳15’叶片SPAD 值明显高于‘松粳9 号’。2 个超级稻品种叶片SPAD 值与每穴穗数、每穗粒数、公顷产量呈正相关,与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与每穗粒数、结实率相关性更为紧密,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长沙烟区烟稻复种体系烟后晚稻的适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以丰源优299为材料,于2013-201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开展了烟后晚稻的肥密互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烟后晚稻全生育期因施氮延长2d,与密度无明显关系;水稻LAI整体随施氮量和密度增大而提高,但是施氮量和密度间存在互作效应,且两年的互作效应有差异;烟后晚稻叶片SPAD值因施氮而明显提高,与密度关系不大;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较稳定,不因密度与施氮量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密度与施氮量对烟后晚稻产量构成因素有明显互作效应,较低密度(152 000~200 000穴/hm 2)条件下,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随密度和施氮量增大而明显提高,而较高密度(210000~300000穴/hm 2)条件下,结实率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随施氮量增大表现先升后降趋势,密度300 000穴/hm 2、施氮90kg/hm 2处理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6.
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课题组2003—2005年掌握的地处浙北地区的嘉兴市的82块大田试验结果与测产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其高产途径。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直播单季晚粳稻产量具显著正效应,其中正效应最大的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其次。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为:在争取一定有效穗数基础上,应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提高灌浆质量适当增加粒重。结合生产实践,在目前现有品种条件下,浙北地区单季直播晚粳稻9500 kg/hm2左右产量水平的合理结构可能为:基本苗约为125万/hm2,最高苗630万/hm2,有效穗数450万/hm2,每穗总粒数>100粒,每穗实粒数90~95粒,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湘南双季杂交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以早稻品种陆两优996和株两优819、晚稻品种H优518和盛泰优018为材料,比较研究3种分蘖肥、穗肥、粒肥比例(7:2:1,N1;6:3:1,N2;5:4:1,N3)对双季杂交稻产量形成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双季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早、晚稻实际产量均以N2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N1处理,其增产的原因主要是有效穗数与穗粒数较高。与N1和N3处理相比,N2处理茎蘖数居中,但成穗率最高,且孕穗之后的叶面积指数、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各品种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以N2处理最高;N3处理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N1处理,但与N2处理无显著差异;胶稠度随穗肥比例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品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以N2处理最低,处理间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从稻米RVA谱特征参数来看,N1处理稻米食味品质最好,略优于N2处理,N3处理米质最差。综合考虑产量与稻米品质,N2处理(分蘖肥:穗肥:粒肥=6:3:1)是湘南双季杂交稻较理想的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明确密度与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农艺和经济性状以及养分吸收的关系,以‘晋杂23号’高粱为试验作物,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试验设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 4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生长、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高粱株高显著增高,茎粗显著变细,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重显著下降。在4.5万株/hm2~7.5万株/hm2范围内,籽粒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密度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时,单位面积穗数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随着密度增加,穗粒数显著性增加,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除磷以外,密度对高粱氮和钾吸收总量均无显著影响。密度对籽粒氮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在10.5万株/hm2~13.5万株/hm2范围内,磷和钾吸收量明显下降。与氮和磷不同,钾主要分配在秸秆中,只有少量钾转运到籽粒中。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株高、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茎粗、单株叶面积、单株干重、经济系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与高粱主要农艺和经济性状以及养分吸收息息相关,在高粱高产高效栽培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超高产优质强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水稻生产上影响杂交水稻品种自身增产潜力的主要因素,运用五种方法和措施:即①盘式育秧,低叶龄小苗多头移栽,争取穗足穗大;②增施有机肥料,确保稳健平衡生长;③严格控制中期群体,提高成穗率;④巧施穗肥粒肥,优化冠层叶片配置;⑤防治病虫草害,确保活棵成熟,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从而使杂交水稻有效穗达到300万/hm2左右,穗平实粒数达到180-210粒,穗平颖花量达到200-230粒,结实率稳定调解在80-90%之间,有效解决了穗足穗大稳结实的库、源、流矛盾,实现了1200kg/ hm2以上的高产优质目标。  相似文献   

20.
超高产优质杂交稻川江优3号的选育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选育超高产优质杂交稻品种成为育种家的共同目标。川江水稻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江育F32A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蜀恢527配组育成的超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川江优3号,该组合国家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9.44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6%,米质达国标3级,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川江优3号两年国家区试试验结果,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分析了其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回归和通径关系、生物学特性,提出该组合的高产栽培技术。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是影响川江优3号产量的主要因素。川江优3号的高产栽培策略是在合理密植,保证一定有效穗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实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