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研究大通牦牛心肌对高原低氧适应的组织学特点,选取2个海拔高度(海拔3 700,3 200m)成年大通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海拔高度的泽库地区成年牦牛(海拔3 700m)和海晏地区成年牦牛(海拔3 200 m)作为对照,利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和电镜技术对心肌组织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显示:海拔3 700m牦牛,其心肌纤维直径细于海拔3 200m牦牛,表面积密度大于海拔3 200m牦牛,差异显著(P0.05);海拔3 700m牦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均大于海拔3 200m牦牛,差异显著(P0.05);海拔3 700m牦牛平均体积和体密度大于海拔3 200m牦牛,差异显著(P0.05);而面数密度(NA)小于海拔3 200m牦牛,差异显著(P0.05)。大通牦牛心肌适应高原低氧环境的组织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肌纤维直径细、表面积密度大、VEGF和MVD均较高的特点,心肌肌线粒体平均体积相对较小、NA相对较大,而体密度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旨在比较牦牛和柴达木黄牛低氧通气反应(HVR)特征及颈动脉体(CB)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选择生活在海拔3 200m临床健康的成年牦牛和柴达木黄牛进行13.9%O2低氧(模拟海拔6 000m)通气反应;采用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拔3 200m牦牛、柴达木黄牛及模拟海拔6 000m时CB中的NOS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以及NO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牦牛、柴达木黄牛低氧通气反应斜率(△VE/△SaO2)分别为(0.21±0.10)和(0.50±0.21)(L·min-1)/%SaO2(P0.01);海拔3 200m时,CB中nNOS、eNOS、iNOS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牦牛与柴达木黄牛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拟海拔6 000m时,CB中nNOS、eNOS、iNOS蛋白表达水平在牦牛与柴达木黄牛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模拟海拔6 000m的牦牛、柴达木黄牛CB中nNOS、eNOS、iNOS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与海拔3 200m的牦牛、柴达木黄牛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模拟海拔6 000m组,牦牛、柴达木黄牛CB中NO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拔3 200m(P0.01或P0.05),在模拟海拔6 000m组,牦牛CB中NO含量极显著高于柴达木黄牛(P0.01),在海拔3 200m,牦牛与柴达木黄牛CB中NO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青藏高原世居牦牛低氧通气反应钝化,而柴达木黄牛对低氧的刺激保持较高的通气反应,急性低氧时牦牛CB内产生大量的NO可抑制对低氧的化学感受。  相似文献   

3.
对生活在不同海拔地区的牦牛肺组织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在单位面积内,高海拔地区牦牛的肺泡数(34.62±5.15个/mm2)多于低海拔地区牦牛的肺泡数(27.19±4.37个/mm2)(P<0.01),肺泡隔厚度(3.52±0.58μm)大于低海拔牦牛(2.78±0.42μm)(P<0.01)。  相似文献   

4.
线粒体呼吸链是实现氧化磷酸化的分子机构,被广泛证实是活性氧产生的主要来源,活性氧的积累会造成细胞氧化应激,因此为了阐明不同海拔地区牦牛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活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差异,试验从高(海拔4 200 m)、中(海拔3 200 m)、低(海拔1 900 m)海拔地区随机选择临床健康成年雄性牦牛各5头(分别分为高、中、低海拔组),屠宰后取骨骼肌采用比色法测定5种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和抗氧化关键酶的活性及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牦牛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Ⅰ~Ⅴ活性均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高海拔组牦牛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Ⅰ、Ⅲ、Ⅳ活性与中、低海拔组牦牛差异显著(P<0.05);低海拔组牦牛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Ⅱ、Ⅴ活性与中、高海拔组牦牛差异显著(P<0.05)。随着海拔的升高,牦牛骨骼肌中羟自由基、丙二醛(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逐渐下降,且各组间显著差异(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先升高后降低,中海拔组牦牛骨骼肌显著高于低海拔组和高海拔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下降...  相似文献   

5.
正牦牛是我国高寒地区特有的牛种,长期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生存或放牧饲养。随着牦牛养殖数量逐渐增多,牦牛疾病的危害也越来越严峻。为此,本对牦牛常见病的病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以减少牦牛疫病的发生。1牦牛常见疫病1.1巴氏杆菌病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牛和带菌牛,病原从传染源的呼吸道及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带出,污染饲料、牧草、饮水、器具等,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伤口、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不同海拔牦牛骨骼肌代谢关键酶的含量及其酶活性,本试验选取3个海拔高度(4 200、3 200和1 900 m)的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低海拔牦牛作为对照,运用电镜技术观测牦牛骨骼肌的线粒体相关指标,运用ELISA方法测定骨骼肌代谢关键酶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的含量、酶活性和LDH同工酶类型。结果显示,随海拔升高,肌红蛋白(Mb)和有氧代谢关键酶SDH含量和酶活性逐渐增强,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的Mb含量和SDH酶活性均高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高海拔牦牛SDH含量大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随海拔升高,无氧代谢关键酶LDH含量和酶活性逐渐降低,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LDH含量和酶活性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3个不同海拔牦牛5种LDH同工酶中LDH5占比最高,随着海拔升高,LDH1、LDH2、LDH4和LDH5含量逐渐下降,中海拔和高海拔牦牛LDH1和LDH2含量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高海拔牦牛LDH4和LDH5含量均低于低海拔牦牛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
海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3000-3500m。牦牛生存和生活的地区具有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冷季漫长等特点;牧草生长期短,太阳辐射强,氧分压低,草场以高山及亚高山草场为主。由于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和严酷的自然选择,牦牛不但具有很强的生活能力,而且具有耐寒耐粗饲的体质体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在终年露天放牧、兀补饲的极为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能正常繁衍并生产畜产6占。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四个海拔高度牦牛(4500 m,4000 m,3500 m,1700 m)血红蛋白β链微卫 星座位的多态性,结果发现中国牦牛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8574,0. 8426,等位基因数为10,其中7个是牦牛所特有的,另外3个是牦牛和黄牛所共有的。四个海 拔高度牦牛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等位基因分布与海拔相关,相关系数为0. 397。基因型121bp/103bp是海拔4000 m处牦牛所特有的。这说明高度多态的血红蛋白β链 微卫星座位在牦牛适应高原低氧中具有可能的自然选择价值及可能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四个海拔高度牦牛(4500m,4000m,3500m,1700m)血红蛋白β链微卫星座位的多态性,结果发现中国牦牛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8574,0.8426,等位基因数为10,其中7个是牦牛所特有的,另外3个是牦牛和黄牛所共有的。四个海拔高度牦牛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等位基因分布与海拔相关,相关系数为0.397。基因型121bp/103bp是海拔4000m处牦牛所特有的。这说明高度多态的血红蛋白β链微卫星座位在牦牛适应高原低氧中具有可能的自然选择价值及可能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牦牛作为一个古老而原始的品种,在乐都脑山地区同样有着悠久的饲养历史。牦牛晚熟、耐寒、抗逆性强,同时肉、乳、骨髓的营养价值又高于其他牛种,是脑山地区农、牧民群众牧业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是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山草场,草地类型以山地草甸类和高寒草甸类为主,牧  相似文献   

11.
试验从心肌酶活性、肝脏代谢、肾脏代谢、机体抗氧化能力、能量代谢及脂代谢方面比较两个不同海拔地区的牦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为牦牛高原低氧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在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较高海拔地区)采集牦牛血样49份,在河北省红松洼牧场(较低海拔地区)采集牦牛血样29份,检测25项血液生化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个牦牛群体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较低海拔地区牦牛相比,较高海拔地区牦牛血液生化指标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球蛋白(GLB)、肌酐(CRE)、尿酸(UA)、丙二醛(MDA)、葡萄糖(GLU)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血管内皮舒张因子(NO)、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水平及白球比(A/G)极显著降低(P<0.01);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两个不同海拔地区的牦牛心肌酶活性、机体代谢功能及抗氧化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较高海拔地区的牦牛长期身处低氧环境,逐渐产生高原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海拔高度西藏高原牦牛若干血液生理常值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对西藏藏北高原那曲(海拔4500米)牦牛,藏南河谷林芝(海拔3000米)牦牛进行了某些高原生理特性对比研究。测定了红细胞总数、红细胞压积、血液总量、血红蛋白含量及其电泳分析、血清蛋白含量及其电泳分析等。测定结果表明,生活在高海拔的藏北那曲牦牛,其红细胞总数、红细胞压积、血液总量、血红蛋白均极明显地高于较低海拔的藏南河谷牦牛,而其红细胞容积的立方微米数值较小,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平均重量较轻,并发现变异血红蛋白(A_3)。根据本文分析,其主要归因于高海拔、低氧压。雄性牦牛的变异血红蛋白数量高于雄牦牛,差异极显著(P相似文献   

13.
天祝白牦牛是高原牧区主要的畜种,适应于高寒高海拔(海拔在2800~4000 m之间)地区生存,但是该地区气候寒冷,尤其冬季气温较低,白牦牛受外感风邪,引起脏冷寒湿,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功能降低,脾胃受到寒湿,腹泻病时有发生。病因多因老小体弱,抵抗力下降受风邪雨雪淋,驱虫不彻底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功能降低腹泻。文章以天祝地区为例,总结牦牛发生腹泻的病因,并提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牦牛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G蛋白调节诱导神经突增生家族亚型因子3(Gprin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分析多态位点与牦牛体尺性状的关联性。【方法】 以西藏的斯布牦牛、帕里牦牛、类乌齐牦牛、申扎牦牛及四川的麦洼牦牛5个类群260头个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池筛选技术检测CTGFGprin3基因SNP位点,分析其多态信息含量、有效等位基因数、纯合度及杂合度等指标,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牦牛体尺性状的关联性。【结果】 牦牛CTGF基因存在3个SNPs位点,分别为T1537A、C2195T和C2421T,均位于内含子区,其中T1537A位点在斯布牦牛和麦洼牦牛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而在帕里牦牛、类乌齐牦牛和申扎牦牛中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该位点与牦牛体高呈显著相关(P<0.05);C2195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且处于中度多态(0.25<PIC<0.5);C2421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该位点与牦牛体重、体斜长、胸围、管围和前肢长均呈显著相关(P<0.05)。牦牛Gprin3基因共发现4个SNPs,分别为G310C、C414T、C1100T和G1213A,其中G310C、C414T及C1100T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1213A位点在类乌齐牦牛中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在其余4个类群中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G310C位点在5个牦牛类群中均处于低度多态(PIC<0.25),C414T和C1100T位点在类乌齐牦牛、斯布牦牛中均处于中度多态,G1213A位点在类乌齐牦牛中处于中度多态,在其余牦牛类群中为低度多态;C414T位点与牦牛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均呈显著相关,而在斯布牦牛和申扎牦牛中C1100T位点与其胸围和前肢长均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 牦牛CTGFGprin3基因具有丰富的多态性,CTGF基因T1537A、C2421T位点及Gprin3基因C414T、C1100T位点均与牦牛体尺性状有关,可作为影响生长发育性状的候选基因及基因座用于牦牛定向选育。  相似文献   

15.
用中国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草原红牛在甘南地区有良好的适应性,与甘南牦牛自然交配,繁殖成活率达46.99%,比用黑白花奶牛冻精人工授精生产犏牛提高10.84%,比当地黄牛杂交甘南牦牛提高6.99%.繁殖的草犏牛杂种优势明显,初生重大,公母分别为21.41 kg和20.52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8.20 kg和7.33 kg,比土犏牛增加6.06 kg和5.55 kg(P<0.01);生长发育快,18月龄时,公母体重分别为184.43 kg和178.67 kg,相应比甘南牦牛增加62.76 kg和61.01 kg,比土犏牛增加52.94 kg和52.68 kg(P<0.01),杂种优势率达6.99%.建议在甘南地区推广草原红牛杂交改良甘南牦牛技术,并对草犏牛生产性能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6.
牦牛低海拔舍饲是解决藏区草畜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冷季牦牛生长发育,改善牦牛肉品质。旨在探讨低海拔区域开展牦牛舍饲模式对牦牛生长发育、屠宰性能、肌肉品质以及血清指标的影响,初步探索低海拔舍饲影响牦牛肌肉品质的可能因素。选用10头36月龄体重、体况相近的健康公牦牛,随机均分为舍饲组与放牧组,舍饲组于广汉农区(海拔:600 m)进行全舍饲育肥,放牧组于红原县牦牛科技园区(海拔:3500 m)按传统模式天然放牧,试验期150 d。结果表明,舍饲牦牛增重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其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背最长肌食用品质显著改善:亮度(L*)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熟肉率和肌内脂肪(IMF)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剪切力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舍饲组背最长肌营养品质显著改善:粗脂肪(EE)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舍饲组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饱和脂肪酸(S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反式脂肪酸(TFA)含量均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鲜味氨基酸(FAA)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血清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舍饲组血清中血糖(GLU)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含量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β-羟基丁酸(BHBA)含量极显著低于放牧组(P<0.01);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性显著低于放牧组(P<0.05)。由此可见,通过冷季低海拔舍饲可达到牦牛生长肥育的效果;可激活牦牛血清中脂沉积相关酶活性,促进肌肉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改善牦牛肉食用品质及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7.
对240头牦母牛进行为期一年的体况评分监测,发现牦母牛体况变化与草地饲草的供给状况相一致,牦母牛体况变化基本规律为暖季表现为快速上膘,冷季呈现逐步消耗。体况评分最低的时期为5~6月份,最高在10月和11月份。体况消长变化呈现两年一周期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对青海省大通种牛场驯养繁殖的7头公牛和11头母年进行测定初生至3岁的体重和各项体尺,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结果野牦牛公与母牛相比,生长发育快,冷季对公牛影响比母牛大。  相似文献   

19.
野血牦牛复壮家牦牛的效果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l/2野血牦牛和家牦牛的初牛犊牛和6月龄1/4野血犊牛进行了生长发育指标的测定和比较。测定结果表明:1/4野血初生牦犊牛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体重比家牦牛初生犊增加1.80cm、3.42cm、2.28cm和1.27kg,分别提高了3.51%、7.33%、4.12%和11.05%。6月龄l/4野血牦牛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体重比同龄家牦牛增加4.78cm、5.10cm、6.74cm和7.94kg,分别提高了6.70%、6.90%、7.58%和20.00%(P<0.01)。结果表明,给家牦牛导入野牦牛血可促进牦牛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在果洛地区挑选成年带犊哺乳母牛7头和不带犊母牛5头,跟踪测定体重,结果:带犊母牛体重由春季到秋季增加18.97kg,由秋季至翌年春末体重减少了15.57kg,观测期内体重增加了3.40kg;不带犊母牛由春季到秋季体重增加65.08kg,由秋季至翌年春末体重减少51.43kg,观测其内增重13.65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