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历代植树佳话中华民族植树造林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国家机构中就专设掌管林政的“山彦”和专管护林的“林衡”。据《通鉴辑览》记载,周文王伐崇,其军令曰:“无伐树,违者不赦。”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管子,权修》篇中讲...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虽没有比较完整的森林法,但根据史料记载,从周代开始,就有不少朝代都有管护山林的制度和法规。据《周礼·地官》记载,远在西周时就设有“山虞”、“林衙”的官职,专门掌管林业事宜。当时规定:“任圃以树事,贡草木。……不树者,无椁”。即对不栽树木的人,死后不给棺木。还设有“柞氏”官,管理采伐树木之事。并规定:“木不中伐,不(粥商)于市”。“草木未落,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历史上许多朝代都采取一定措施,制定法令,发展林业。早在夏代,《逸周书·大聚》中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周代重视护林,《周礼·山虞》中对采伐林木做出严格规定:“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礼记》中有:“木不中伐,不鬻于市”,“禁禁其欲伐者,止止其方伐者”的记载。《通鉴辑览》中记载:周文王讨伐崇国,下令行军作战中“无伐木,……违者不赦”。《管子》中记载:“山林梁泽以时禁发”,“山泽救于火”,在非采伐季节严禁“伐大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利用木本粮油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天七千余年的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就有成堆出土的橡子、酸枣。半坡村的遗址有残存的核桃。见之于文字记载的《诗经》有“树之榛栗”,“八月剥枣”。在《战国策》中记有苏秦游说到燕国时,对燕文侯说:“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我国古代著名地理著作《山海经》记有:“员木(油茶)、南方油实也。”《礼记》记载:“子事父母,妇事舅  相似文献   

5.
唐代毋煚的《古今书录·序》不仅是一篇目录学精作,而且是我国第一部情报学文献。唐玄宗开元三年,诏整理藏书。其后,秘书监马怀素疏请续王俭(公元452—489年)《七志》,由国子博士尹知章、右率府胄曹参军毋煚等分别纂修。怀素卒,右散骑常侍元行冲总代其任,与殷践猷、韦述、余钦、毋煚等,历时五年,编成《群书四部录》,有大、小序,解题,共收图书2655部,48169卷。成书后不久,毋煚就指出这个目录收录政府藏书不够完备,分类、解题有些错误。他“积心潜思、审正旧疑,详开新制”“改旧传之失者三百余条,加新书之目者六千余卷,”于唐代开元九年编成《古今书录》40卷。分经、  相似文献   

6.
我国以法治林的历史相当久远,可以追溯到周代。据《周礼·地官》记载,当时设有掌管山林政令的“山虞”、“林衡”等官职,规定“木不中伐,不鬻(音yǜ)于市”; “草木未落,斧斤不入山林”。即树木没长成材,不准砍伐拿到市场出卖,草木叶子没落,不准带刀斧进入山林。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以法治林了。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齐国执政,实行了严格的以法治林。《管子·地数》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音zǜ)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他规定:“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管仲主张对  相似文献   

7.
古代名人与绿化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重视绿化的好传统。许多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农学家、医学家及社会名流都很重视和提倡造林绿化,并且身体力行,传为千古佳话。据《周礼·地官》记载,在西周时期,国家就设立了“山虞”和“林衡”的官职,“掌山林之政令”,...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森林,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以法治林的国家。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就注重林业生产的发展。据《周书·大聚篇》中的《禹禁》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西周时,设有“山虞”、“柞氏”等官职,专门营护森林;并规定“不树者,无椁”,对不栽树木的人,死后不给棺木。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齐国执政,实行  相似文献   

9.
广告的由来     
我国最早的广告出现在西周,只不过是以音响形式出现的。在《诗经》的《周颂·有瞽》一章里就有"萧管备举"的诗句。据汉代郑玄注说:"萧,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吹也。"唐代孔颖达也疏解说:"其时卖饧之人,吹萧以自表也。"可见在西周时,卖糖食的小贩就已经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很早就认识到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生产等作用。据《国语》中记载,公元前550年(春秋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就向灵王说过:“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并说明这是“古之先王,以此为慎”。可见,保护山林、保持水土的思想,其形成远在周灵王之前。在《管子》这本书中,齐国名相管仲曾提出过治国的五件大事,他把“山林救于火,草木殖成”列为第一件大事,而将治水、农耕、畜牧和修建等次之,意思是说保护好山林是治水的基础,只有把树木保护好才能谈得上盖房  相似文献   

11.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严寒的隆冬已经消逝,明媚的春天来到了人间。阳春三月,万木争荣。我国由南往北渐渐出现了绿染大地,杏花盛开的秀丽景色。杏子原产我国。我国劳动人民种植杏树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公元前685年问世的《管子》一书中,就有杏的记载:“五沃之土,共木宜杏。”我国古农书《大戴礼·夏小正》中谈到:“正月某杏、杝桃则华。”“四月,囿有见杏。”囿者,苑有垣也。可见我国在公元前,杏已成为园林中栽培的花木果树。我国人民很早就知道用杏子制作食品。《礼记》中记载供食用的一千种果树中就包括有杏。《汉书》中曾提到“教民煮杏酩”。北魏贾思勰  相似文献   

12.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的睡虎地发掘了12座墓葬。其中11号墓是公元前217年即秦始皇三十年的墓葬,墓主人名喜,任过安陆御史、鄢令史等司法官职。棺内有竹简1155支,内容有《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等十种。在《秦律十八种》中,有一种是《田律》,内有一则关于保护森林的条文:“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靡卵彀,毒鱼 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唯不幸死而伐棺椁,是不用时”。这可以说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森林保护法律。这段文字要译成现代的话就是说:从春季二月起,不准进山砍伐林木,并且不准堵塞林间水道;不过夏季,不准进山樵薪、割草烧灰,不准捕捉幼兽,不准掏鸟蛋,不准捉兽鸟,不准毒捕鱼类,不准设网与陷阱来捕杀鸟兽,到七月方可解除此禁令。只有不幸的死者制作棺椁而伐木,可以不受时间限制。我国最早的森林法@郭天亮 @李鹏  相似文献   

13.
在位于黄土高坡上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的刘家塬村,生长着一棵我国西周初期的“召伯甘棠”树,这棵甘棠树,迄今在中外古树名木大家族中勘称“长老”,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第一树”而倍受世人所关注。三千多年来,这棵甘棠树被写进了《诗经》、《史记》、《水经注》等著名古典文学及历史典籍;清《召伯甘棠图记》碑刻图文并茂详尽描述;慈禧太后为这棵甘棠树亲笔题写的“甘棠遗爱”大匾牌迄今尚在,对于一棵古树,我国历史上有如此众多的记载实属罕见。据了解,这棵甘棠树之所以名扬海内外,缘于年代久远的西周政坛显赫人物“召公”。据地方志载…  相似文献   

14.
<正>自然本身就是课堂孔子说,多读《诗经》的好处之一是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早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亲近自然的重要性。如果对应现代的学校课程,自然教育可以归类到小学的自然课或中学的生物课。其实,现代的自然教育内容远比《诗经》乃至中小学课本丰富得多。严格地说,自然教育属于博物学的范畴。古代说“博物不惑”,也就是说,认识的事物多了才可以“不惑”。  相似文献   

15.
充分利用黑木耳的营养保健价值开发系列产品前景广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黑木耳的营养保健价值我国人民对黑木耳的营养价值及医疗保健价值,早有认识,利用历史悠久。在西汉《礼记》中记载,木耳是皇帝不可缺少的菜肴。我国第一部药典《神家本草经》中记载:“桑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汁,血病症(疒段)积聚”。并将桑、楮、榆、柳、槐树上生长的木耳,统称为五木耳,指五木有“益气补饥轻  相似文献   

16.
廣告的由来     
我国最早的广告出现在西周,只不过是以音响形式出现的.在《诗经》的《周颂·有瞽》一章里就有"萧管备举"的诗句.据汉代郑玄注说:"萧,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吹也."唐代孔颖达也疏解说:"其时卖饧之人,吹萧以自表也."可见在西周时,卖糖食的小贩就已经懂得用吹萧管之声招徕生意. 我国最早的文字广告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子所著的《韩非子》记载:"宋人有诂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著."其中,悬帜就是酒旗,即酒店招徕客人的广告.《水浒传》里也有这样的描绘:"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三碗不过岗’."可见,"悬帜"广告类似于现在的"招牌"广告.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长期生产、生活在青山绿水的环境中,他们不仅深爱这片土地,而且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保护这方水土。一、保护植物、动物南方少数民族对保护植物的重要性早已有了认识。瑶族谚语说“万树千棕,一世不穷”。侗族谚语也言“毁了山,破坏了地方”。傣族也有谚语“他好因有草覆盖,草茂因土地肥沃”。有树就拥有财富的思想观念实在是生态环境观的一方良药。因此,他们、在保护植物方面形成了许多良好的习俗,如宗教习俗中的神山、神林、林村、神水等等。在这方面,基诺族有代表寨神的神林,傣族有名山。这些神杯、是山、神树被确…  相似文献   

18.
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古代有一些帝王十分重视植树造林,治林轶事甚多: 黄帝植柏 轩辕黄帝是重视植树的先贤。据考证,陕西黄陵县轩辕庙,现存的一株高近20米,胸径7人合抱有余的古柏,即为轩辕所栽,距今已4000多年,被誉称“世界柏树之父”。 大禹封山有林 据《逸周书》记载,大禹不准人们在树木萌生季节乱伐林木,以利育林。他发布禁令:“春三月不登斧,以成草之长。”  相似文献   

19.
陈刚 《新疆林业》1997,(4):35-36
我国疆土辽阔,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林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远古时,我们的祖先就逐渐认识到对林木资源的保护。在夏朝,一些有识之上就曾指出“春三日,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管子》书中说“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孟子也指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标志着我国古代对林木已进入到消极保护和利用山林的阶段.秦汉以后的封建社会,继续奉行了适时砍伐的管理方针,“犯时分,非急无伐”(汉崔某《四民月令》),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到在一定时期内封山禁樵,以养育林木的做法。同时,提倡人工植树,以解…  相似文献   

20.
植树古今谈     
人类离不开树木。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逐步认识到树木的作用,注重植树护林。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设立了“林衡”、“山虞”等官职,掌管种植、丈量、护林等事物。当时,为了动员人们种树,曾规定“不种树者,无棺。” 春秋时期,国家设“衡鹿”职守山林。到了秦代,秦始皇“焚书坑儒”,尽人皆知。然而在那全国范围的烧书运动中,只有几种书不烧,其中就有“种树之书。”后来秦始皇东临泰山,还专门下令:“无伐草木”,并要求人们在城镇的路旁植树呢。 到了公元 485年北魏孝文帝时,不仅要求植树,而且连品种、数量都有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