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据广大读者的要求,考虑科研、生产等方面的需要,本刊编辑部组织了《森林小气候观测方法》的讲座,由本期开始,共分三讲,陆续刊登,其目录如下。第一讲一、森林小气候观测的特点 1.什么是森林小气候 2.观测的目的和任务 3.观测的方法二、观测地段的选择 1.选择的原则 2.观测地段环境的描述三、观测项目的确定 1.气象要素的观测 2.水文因子的观测 3.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4.林木气象灾害的观测第二讲四、观测仪器的选择及记录表、簿的准备 1.对仪器条件的要求 2.目前我国森林小气候观测中常用的仪器 3.试录表、薄的备制五、观测场内的仪器布置与安装 1.观测场位置的确定 2.仪器布置的基本原则 3.仪器安装的位置 4.几种主要仪器设备的安装方法第三讲六、观测的时间七、观测的程序八、观测资料的整理  相似文献   

2.
湘中丘陵小集水区生态效益观测体系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八五国家攻关项目《湘中丘陵洞庭湖水系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研究》的总体方案,以湖南省衡南县松柏乡黄塘村小集水区为代表,通过对黄塘村气候、地形、地貌特点的调查研究,设计了湘中丘陵小集水区生态效益定位观测体系,为我国南方丘陵区设计生态效益定位观测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四、观测仪器的选择及记录表、簿的准备 1.对仪器条件的要求在进行森林小气候观测时,往往需要专门的仪器,这些仪器应该符合下列的要求。 (1)仪器或其感应部分(如水银温度表的水银球为感应部分)应该很小,以免由  相似文献   

4.
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系统网络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生态系统观测数据是重要的生态研究及环境保护数据。随着观测系统日趋复杂及监测数据量逐渐增多,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网络数据管理和共享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方便数据存储、及时共享信息和易于挖掘数据隐藏信息,文中基于B/S模式,采用Jquery框架及MongoDB+Sqlserver存储架构建设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系统网络管理平台,实现我国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系统的网络可视化管理。平台具有地图可视化展示、数据实时观测及统一管理、数据可视化分析与共享等功能。在新疆西天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系统应用,收到良好效果。使用该平台可以实现全国森林生态站信息的规范系统化汇集、网络可视化管理和云存储共享服务的目标,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国外森林和水分的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我国起步于1949年;森林与径流关系的研究方法大致有大范围的计量分析研究、一个林区或林场的计量调查、小范围的定位观测试验3大类。森林对径流的研究主要有森林对年径流的影响、森林对洪水径流的影响、森林对枯水径流影响等几个方面。今后应加强合作研究,特别是利用网络研究对比不同集水区之间的结果来探讨森林对径流的影响,同时重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湿地松示范林内水土流失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林过程中如采取不适当的营林措施会对环境保护起负面影响。为此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提出了对新造林地进行环境观测的要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在国外松科研推广项目的湿地松示范林内设置了以水土保持为主要目的的监测设施,观测工作于1992年...  相似文献   

7.
国外从60年代就开始研究森林生态效益的计量,我国学者也从80年代开始研究这一问题。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只是停留在学者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中,森林生态效益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公认,更谈不上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的问题,这大大影响了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发展。新森林法第一次肯定了森林的生态效益,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  相似文献   

8.
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由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承建的安徽黄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项目于2011年12月正式启动。该站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观测场位于黄山区九龙峰自然保护区,辅观测场位于东至县梅城林场。建设总投资为405万元,分3个阶段实施。  相似文献   

9.
森林勘测是林业建设的尖兵,是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为开发建设山区提供依据。而测树仪器是森林勘测的主要仪器,对于森林定量测定分析极为重要。同时在林木速主丰产的科研中,如树种选优调查;丰产林生长调查。在森林结构生长过程的研究中如固定样地的连续观测。森林生态研究和森林对环境的监护观测等都要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森林与坡面产流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尤其在我国研究得比较深入与广泛。观测实验依然占绝对优势,径流小区实验仍是最广泛采用的方法。森林对坡面产流机制、坡面流态、产流量、产流过程、产流临界值都有影响,森林枯落物层对径流也有重要影响。坡面产流模型在森林水文学领域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短期定位观测与气象台站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点的地形小气候、森林小气候和水域小气候进行了观测和对比,分析了不同海拔高度处的气候特点与候温季节.结果表明,该森林公园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山地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气温垂直变化大,山上夏季凉爽,宜避暑消夏;山下冬季温暖,宜避寒度假;山地森林小气候优越,具开展旅游活动的气候优势.建议加强森林保护,优化林分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其涵养水源和卫生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已将利用航空航天方法探火灭火作为提高护林防火效率的主要措施。本文介绍了国外卫星遥感技术和装备了先进仪器的飞机在林火监测中的应用; 论述了不同种类的飞机在林火扑救中的应用技术。对美国、加拿大、前苏联等国飞机在护林防火灭火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现状及环境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是制定保护战略和实施保护行动的前提与基础。中国的森林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80~90年代有了较大的发展, 林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先后建立起18个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站, 并且在森林生态定位研究及监测的理论、网络建设、信息管理、监测技术方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国的森林生态环境面临着人工林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病虫害、酸雨以及人为干扰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讨论了国内外森林覆盖率涉及的相关问题, 对一些国际组织、国家对森林、林地的有关定义、划分条件和森林覆盖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我国森林的定义与国际上的定义基本接轨, 在森林的定量指标上属于阈值的中下水平。建议对我国森林覆盖率的概念在法律、法规层面上进一步明确, 对我国森林的定量指标不宜再往下调整。  相似文献   

16.
我国森林小气候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森林小气候已成为当前森林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森林的存在能明显地影响其所在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在促进林木生长的同时还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本文综述了国内森林小气候的研究进展,就森林小气候的研究特点和森林对各气象要素的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Forest cover change is one of the defining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t validate the proposition of the Anthropocene narrative. Forest transition is a well-recognized global phenomenon, which has been studied and explained in well elaborated forest transition theory. Forest transition has been observed in over 30 countries, and it has been a trend in multiple countries in Asia. Forest transition is most relevant for the Anthropocene narrative, as it suggests that forest cover decline may eventually be followed by a forest cover increase at the global scale. The paper reviews evidence of forest transition in eight Asian countries and juxtaposes this with global forest cover trends. In Asia countries like China, India, Japan, Philippines, South Korea, and Japan and Vietnam are among the countries that have experienced an increase in the area under some kind of tree cover. Complex interplays of forest cover, population growth, economic development, demand for forest goods and services and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are the driving forces of forest transition. While it is not possible to extrapolate Asia's forest transition to the global scale, the Asian experience makes it possible to make statements on possible global forest cover scenarios. Ultimately, forest transition theory in general, and the experience of forest transition in Asia also support the concept and related narrative of the Anthropocene.  相似文献   

18.
瑞典、瑞士和芬兰多目的森林环境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瑞典、瑞士和芬兰3国的森林资源调查体系,包括抽样调查法、调查项目、GIS和遥感、信息系统、成果公开和面向用户。共同特点是:(1)收集包括木材和非木材资源的各种信息;(2)传统的地面调查向森林资源与环境变化监测方向发展;(3)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调查中应用遥感和GIS提供最新森林资源信息;(4)野外调查和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化。根据上述分析,建议在我国采用以遥感和GIS为基础的兼有森林环境监测功能的国家森林资源调查体系。  相似文献   

19.
Forest transition (FT)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has attracted much academic attention.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T to assess regional variety in nine countries in Asia: China, Japan, the Republic of Korea, India, Indonesia,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Laos and Vietnam, using data covering the years 1960–2010. This study's examination of changes in forest area demonstrates that Korea and Japan achieved FT before the 1980s, and that China, Vietnam, India and the Philippines achieved FT more recently, while Indonesia, Malaysia and Laos still experience forest cover declin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way and state forest policy pathway are most common in these nine countries. The globalization pathway is also found to contribute to FT, primarily in countries that are net importers of forest products. The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pathway is not identified in any of the nine countries. This study also observed that four countries (China, Vietnam, India and the Philippines) tend to achieve FT at relatively low income levels, which may point to the significance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the region's countries via forest protection laws, national forest planning and afforestation programs.  相似文献   

20.
区域尺度上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估算方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的精度,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从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角度出发,综述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的主要方法及手段,阐述了综合遥感、地面观测数据及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来研究特定区域特定时段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储量的必要性,探讨了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