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揭示土地复垦对矿区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复垦3、8和20 a的苜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苜蓿地0~10、10~20、20~30、30~40 cm土层深度中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与自然恢复土壤和原地貌土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质量分数和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的酶活性都随复垦年限延长呈递增趋势,而土壤全磷质量分数呈递减趋势,有效磷质量分数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时间变化不规律;除复垦3年苜蓿地的有效磷外,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和土壤酶活性都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0~20 cm土壤养分的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底层。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全磷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土壤酶活性的高低可以反映土壤养分转化的强弱。【结论】多年苜蓿的复垦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对于土壤肥力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宁夏长期种植葡萄后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方法】本试验以宁夏种植20 a的葡萄园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物候期(萌芽展叶期、开花坐果期、果实成熟期及落叶期)和不同土层深度(0~20、20~40 cm和40~60 cm)采集葡萄的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测试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结果】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量磷在根际土壤中随土层加深其质量浓度逐渐升高,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磷随着土层加深其质量浓度降低。根际在0~20 cm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富集率最高,分别为30.50%和45.26%;而土壤微生物量磷在40~60 cm土层达到最高,富集率为59.29%。根际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其活性逐渐降低;而非根际土壤的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其活性逐渐升高。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着物候期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而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对土壤的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进行相关分析可知,土壤磷酸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与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磷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长期种植葡萄后,根际土壤微生物碳和氮有明显的富集效应。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四种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不一致,可能与葡萄根际分泌物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生物炭施用对节水灌溉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生物炭施用对节水灌溉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基于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水碳调控情景下土壤酶随土层深度及水稻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节水灌溉条件下,施加生物炭对土壤酶活性有一定的提高作用,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分蘖期的0~10cm土层出现了降低。同对照相比,中量(20t/hm^2)和高量(40t/hm^2)生物炭施用处理0~40cm土层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1.89%~4.64%和6.67%~8.75%,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21%~23.38%和35.26%~73.43%;与常规灌溉相比,控制灌溉0~40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均值分别提高了4.26%~12.44%和4.88%~20.98%。不同生物炭施加量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分蘖期差异显著,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逐渐减弱。稻田各生育阶段的土壤过氧化氢酶酶活性随土壤深度增加先增后减,土壤蔗糖酶活性基本上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节水灌溉和生物炭施用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稻田土壤酶活性,且高量生物炭施用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长期再生水灌溉氮素增效机制,以2011—2014年番茄收获后再生水和清水灌溉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年份0~10、10~20、20~30、30~40、40~60cm土层的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随着再生水灌溉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强,且再生水灌溉根层土壤脲酶活性高于清水灌溉,表明再生水灌溉可促进土壤矿质氮素的形成和提高土壤供氮能力;再生水灌溉提高设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并且长期再生水灌溉后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清水灌溉,表明再生水灌溉增强设施土壤的解毒能力、改善土壤的缓冲性能,提高作物对土壤逆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农田土壤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马铃薯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土壤脲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马铃薯0~20 cm土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均随马铃薯生育期阶段的推进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垂直方向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而土壤脲酶活性则呈升高的变化趋势;中水中氮(W2N2)有利于增加土壤酶活性,而低水高氮(W1N3)则不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提高;中水中氮(W2N2)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分别为53698.95 kg/hm2和96.4%;0~20 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马铃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与马铃薯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中水中氮(W2N2)为最佳的处理,有利于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的提高和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推荐W2N2处理(灌溉定额为1500 m3/hm2,施氮量为210 kg/hm2)作为宁夏中部干旱地区马铃薯种植的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全膜垄作对旱作马铃薯土壤含水率、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明确全膜垄作对黄土高原旱作马铃薯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设全膜双垄垄上播(A1)、全膜单垄垄上播(A2)、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A3)和露地常耕平作(CK)4种方式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田间土壤含水率、土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垄作均能提高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特别是对0~20 cm土层影响最为显著,在马铃薯需水关键期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A1、A2、A3处理较CK分别提高了27.93%、19.23%、34.93%和25.12%、26.94%、57.00%;全膜垄作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0~60 cm土层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以0~10 cm土层酶活性最高,随马铃薯生育期推进,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块茎膨大期达到最大;同时,全膜垄作均能增加马铃薯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A3处理A1处理A2处理CK,其中A3处理比A1处理增加5.53%,比A2处理增加14.23%;A1、A2、A3处理的产量分别较CK提高了75.77%、66.56%、53.88%;与CK相比,全膜垄作不仅提高了马铃薯产量,而且降低马铃薯烂薯率和青薯率,其中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A3)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节水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方式对旱作春玉米土壤酶活性及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田控制试验共设5个不同耕作方式,并以传统种植方式(无覆盖平种)为对照(CK),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下0~20、20~40 cm土层土壤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的变化及各生育期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变化和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均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同时全膜双垄沟播耕作方式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促进玉米干物质积累,主要表现为较好的果穗长度、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粒数和百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子。全膜双垄沟播耕作方式下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最为显著,分别较CK增加了119.46%和95.09%。全膜双垄沟播是兼顾高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集雨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复合盐胁迫下草莓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作用效果。【方法】以‘甜查理’草莓(Fragaria×ananassa Duch.)为研究对象,以NaCl与Na_2SO_4质量浓度比为1∶1的混合盐模拟盐毒害,分别设置0、50 mmol/L和100 mmol/L共3种混合盐物质的量浓度,每种盐物质的量浓度设置接种与不接种AMF,共6个处理,研究了接种AMF对草莓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随着盐物质的量浓度增加,草莓植株的盐害指数增高;菌根侵染率随盐物质的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淀粉酶活性随着盐物质的量浓度增加均降低。盐胁迫28d后,3种盐物质的量浓度下接种AMF的草莓盐害指数均比不接种处理有明显降低,分别降低了10.91%、21.12%、23.93%。接种AMF提高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淀粉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P0.05)。复合盐胁迫下,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间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二者与盐害指数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接种AMF改善了盐分胁迫下土壤微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草莓对盐碱环境的适应性,缓解复合盐胁迫对草莓生长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绿洲新垦沙地春玉米农田有限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泽绿洲耕作层保水能力较差的新垦沙地,开展了春玉米有限灌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玉米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玉米成熟期以前,以播前水分最高,拔节期达到次高点,灌浆期降至最低点,约为播前水分的39%。20~40 cm和4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与0~20 cm土层有较大差异。在成熟期以前,土壤水分以播前最高,抽雄期达到次高点,灌浆期降至最低点,分别为播前土壤含水量的54%和73%左右;0~100 cm土层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与40 cm以下土层基本相似,灌浆期降至最低点,约为播前含水量的55%。玉米的行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以对照处理CK为最高。在整个生育期内,植株株高WT1与对照差异不显著,WT2、WT3均高于对照,且WT2、WT3在六叶期分别比对照增加28.4%、8.1%,在抽雄期分别比对照增加17.3%、14.3%,在灌浆初期分别比对照增加5.2%、7.0%。叶面积指数增长最快的阶段在拔节期至抽雄期,增长幅度在72.7%~178.3%之间,WT1在拔节期之前高于对照,之后均低于对照,六叶期比对照增加9.1%;WT2除了在吐丝期略低于对照外,其他时期均高于对照,六叶期比对照增加63.6%;WT3在整个生育期都高于对照,六叶期比对照增加18.2%。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对棉田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变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棉33B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棉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为精确农业的精确施肥及棉花产量和品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合理施用氮肥能提高0~20cm关键生育期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速效养分质量分数分布特征为苗期和开花期升高、花铃期降低,吐絮期开始回升的趋势。施氮量主要影响0~20cm土壤脲酶和20~40cm剖面磷酸酶时空分布;脲酶活性高值出现比速效养分质量分数最高值早一个生育时期;就某一生育时期而言,脲酶活性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磷酸酶与速效磷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整个生育期内土壤速效钾与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高值出现比速效养分质量分数最高值早一个生育时期,为脲酶作为更灵敏的指标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小麦收获时调亏灌溉处理及对照0~20,20~40及0~40 cm土层N∶P比2008年均显著高于2007年,说明调亏灌溉能显著提高土壤N∶P比,改变土壤N、P平衡。方差分析表明,0~20 cm土层所有处理及对照间二个年度N∶P比均无显著差异,20~40 cm则差异显著,0~40 cm土层2007年所有处理及对照间N∶P比无显著差异,而2008年则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对施用有机肥麦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充分供水和水分胁迫条件下施加有机肥与常规施肥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结果】在相同施肥处理下,充分供水处理较水分胁迫处理能大幅提高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同一水分条件下,施加有机肥可以提高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而对脲酶无显著影响;有机肥在充分供水条件下才可以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Shannon和Simpson指数表明,T1与T2处理的群落多样性要高于T3和T4处理。T1处理的丰富度指数为31,分别比T2、T3和T4处理提高了15.01%、40.90%、72.22%。主成分分析表明,处理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并且水分处理影响小麦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根据LEFSE分析,厚壁菌门(Firmicutes)、黏球菌目(Myxococcales)和鞘脂杆菌目(Sphingobacteriales)是对T1和T2处理起重要作用的物种类群,绿弯菌门(Chloroflexi)是T3和T4处理中能起重要作用的物种类群。【结论】在充分供水下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中蔗糖酶、碱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充分供水是保证有机肥显著提高麦田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前提,尤其是在作物需水和需肥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3.
贵州不同茶区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分析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壤养分是土壤供给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酶和微生物量是土壤养分转化的动力。【目的】了解贵州不同茶区茶园土壤酶及微生物量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进而合理指导茶园施肥。【方法】2016年11—12月采集贵州不同茶区典型茶园枯枝落叶层、0~20 cm和20~40 cm土壤样品,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及土壤酶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土壤CEC、有机质、可溶性有机碳、全氮等土壤养分指标及酸性磷酸酶、脲酶、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磷(SMBP)等生物学指标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不断降低,地区之间差异明显,普安、纳雍、西秀茶区高于贵定、湄潭、石阡茶区。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SMBC、SMBP之间极显著正相关,且与土壤CEC、有机质、可溶性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氮、氨氮等土壤养分指标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评价茶园土壤肥力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20个土壤肥力指标可提取出4个主成分,第1和第2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0.6%,第1主成分以CEC、有机质、可溶性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氮、酸性磷酸酶、脲酶、SMBC、SMBP、SMBC/CMBN贡献较大,第2主成分以p H值、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贡献较大;聚类分析将贵州不同茶区12个茶园土壤养分分为6个等级,纳雍和普安茶区最高,西秀茶区其次,湄潭、贵定、石阡茶区最低。【结论】土壤酶和微生物量可作为评价贵州茶园土壤养分的重要生物学指标,纳雍、普安、西秀茶区土壤肥力水平高于湄潭、贵定、石阡茶区,贵州茶园应注意氮磷钾肥平衡施用,贵定、湄潭和石阡等有机质较低的茶区还应重视有机肥施用。  相似文献   

14.
生物炭对采煤塌陷复垦区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采煤塌陷复垦区贫瘠土壤的培肥措施,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秸秆生物炭与有机肥对复垦区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试验周期内,生物炭与有机肥施用对土壤p H值影响不显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生物炭和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二者对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无显著差别。生物炭在增强土壤保水力、促进速效钾养分释放与提高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方面优于有机肥,而在刺激速效氮和速效磷养分释放以及提高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方面弱于有机肥。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湘中丘陵区人工杉木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LG)四种森林土壤养分特征和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人工杉木林和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脲酶活性的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蔗糖酶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酸性磷酸酶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过氧化氢酶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人工杉木林的四种土壤酶活性均低于其他三种次生林,表明了次生林土壤微生物活性要强于人工林。通过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发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全N、水解N、全P、有效P含量均呈极显著的(p0.01)正相关性,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全K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而酸性磷酸酶与全K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蓄水坑灌法是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和水土流失严重双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山丘区果林的中深层立体灌溉。为了果树能够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需对其根系和土壤酶活性方面进行研究。本试验在果实膨大期采用根钻法对地面灌溉和蓄水坑灌条件下的苹果树根系形态及活力和土壤酶活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灌溉方式下,果树根系形态指标和根系活力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蓄水坑灌条件下峰值出现在60~100cm土层深度内,较地面灌溉峰值下移,且均大于地面灌溉;脲酶、磷酸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0~20cm表层土壤,蓄水坑灌条件下的土壤酶活性低于地面灌溉,而在中深层土壤,蓄水坑灌的要明显高于地面灌溉。过氧化氢酶活性则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且蓄水坑灌条件下的酶活性在0~160cm全土层深度内均大于地面灌溉。  相似文献   

17.
免耕、深松对不同土层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长期免耕和深松对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在长期定位试验中分层(0~10,10~20,…,90~100cm)采取环刀土壤样品,测定了0~100cm不同土层的土壤密度、土壤持水能力、供水能力、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及有效含水量等。结果表明: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密度表现为先降后增再趋于稳定,土壤持水能力表现为先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土壤供水能力表现为先增加再降低再增加而趋于平缓,田间持水量表现为逐渐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效水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而趋于稳定的趋势。深松处理40cm以上土层的土壤密度相对较低,在20~50cm土层的持水能力最强,而在60~80cm土层,其持水能力却最低。在0~10和40~80cm土层,土壤供水能力表现为:免耕深松常规耕作。在20~40和80~90cm土层中,仍以深松处理的供水能力较强。在0~10cm土层中,各处理的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表现为:免耕深松常规耕作;在20~50cm土层,深松免耕常规耕作;在50~80cm土层,免耕深松常规耕作;在80cm土层以下,深松免耕常规耕作。免耕处理0~10cm土层的土壤有效水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在10~50cm土层,深松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8.
PAM与SAP对土壤水分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PAM和SAP对土壤水分及小麦生长的影响,在河套灌区以不施用PAM和SAP为对照,研究PAM-1处理、PAM-2处理、SAP-1处理和SAP-2处理对土壤水分及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PAM和SAP均能提高0~8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其中PAM-1处理的保水效果最显著;2PAM和SAP对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0~40cm土层的影响最为显著,较对照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21.41%,在40cm土层以下土壤的含水率影响较小;3施用PAM能促进春小麦分蘖和根系的生长,进而可提高春小麦千粒质量及产量,其中PAM-1处理的效果最显著,增产达29.18%。  相似文献   

19.
蓄水条件下土壤pH与电导率的空间分布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网格法对陕西富平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地土地工程整治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对流-弥散盐碱地试验田进行采样,分别测定0~10、10~20、20~30、30~50、50~70、70~100、100~150、150~200 cm的土壤p H及电导率。研究了蓄水条件下土壤p H与电导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蓄水条件下,土壤p H和电导率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p H与电导率均在20~50 cm土层处具有最高变异系数;土壤p H与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掌握蓄水条件下土壤p H与电导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可以为盐碱地地区盐渍化的防治和盐碱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改良剂作用下盐渍化农田土壤Na~+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改良和利用盐碱土,促进农田作物增产增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以滨州市中裕农牧产业园的农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区试验,设置竹炭型有机复合肥(BC)、菌型有机复合肥(BO)、聚丙烯酰胺(PAM)、对照(常规种植,CK)4种处理方式,开展了土壤N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随时间推移,4种处理的Na+均有向深层迁移的趋势,浅层土壤Na+质量分数阶段性变化大,其他土层阶段性变化较小,各土层Na+质量分数的动态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拔节期前Na+质量分数波动性较强,之后波动性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规律明显;Na+质量分数基本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不同处理Na+质量分数有差异,CK的Na+质量分数高,BO、PAM处理的Na+质量分数与CK接近,BC处理的Na+质量分数低;BC处理0~10、30~40 cm土层,CK的30~40 cm土层,PAM处理20~30 cm土层以及BO处理除40~50 cm土层外的其他土层,Na+质量分数与水溶性盐总量显著相关;BC处理0~20 cm土层、CK的0~10、20~40 cm土层、PAM处理0~30 cm土层Na+质量分数与电导率显著正相关,其他相关性不显著。【结论】Na+随时间向深层迁移,剖面土壤中Na+质量分数基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水平方向不同处理之间存在差异;3种改良剂的改良效果比较,PAM效果较好,BC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