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提供参考,以黄骅市盐碱地的宜耕、宜建、宜生态性评价数据为基础,基于权衡理论构建环渤海盐碱地适宜性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结果表明:社会效益侧重型盐碱地适宜性优化配置分区中,宜耕性盐碱地面积最大,为14 667.8hm2,保障了粮食安全;经济侧重型盐碱地适宜性分区中,在权衡模型运算时考虑了黄骅市在经济发展中对建设用地的依赖;生态效益为主的盐碱地适宜性分区中,生态适宜性盐碱地面积最大,为15 372.6hm2,该配置可保护环渤海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
未利用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选择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耕作便利度等5项影响较大的因子作为参评因素,在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基于局部惩罚型变权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河北省昌黎县未利用地宜耕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及不适宜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8.69%、29.48%、24.36%、17.48%。对河北省昌黎县未利用地宜耕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合理的开发建议,以期为昌黎县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的区域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盐碱地改良技术的不断发展,盐碱地开发为耕地的地区也越来越多,在开发过程中如果缺乏科学理论作为指导,盐碱地盐渍化程度反而加重。本文针对黄骅市盐碱地,采用比配法和最小因子法筛选出适合开发为耕地的盐碱地,并通过障碍度模型识别出影响宜耕盐碱地开发的限制因子,并对其开发难度进行分析,为盐碱地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周望  周博  邓文胜 《现代农业科技》2015,(1):189-190,194
以郧县为例,研究了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评价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构建了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对各单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郧县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依据评价结果,采用自然间距法,将全县未利用地分为最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4个宜耕等级,并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未利用地宜耕开发潜力进行分区。该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可以为未利用地宜耕适宜性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短板原理,利用GIS技术,以研究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等级为出发点,以万载县耕地后备资源为研究对象,建立万载县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照评价体系分别对评价对象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适宜性进行了有差别的等级评定。在国家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最终选取了8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适宜性等级并进行分析,同时给出各适宜等级土地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5,(1):286-288,324
以内蒙古杭锦旗辖区内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为评价对象,以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作为评价底图,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研究区内的677 021.40 hm2耕地后备资源了宜耕性评价,并分析了杭锦旗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杭锦旗宜耕后备资源面积总面积为52 200.02 hm2,占评价对象面积的7.71%.灌溉条件与土层厚度是限制本地区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杭锦旗未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土地整治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骅市宜耕盐碱地盐渍化程度由西向东逐渐加重,土壤物理性状不良,主要存在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状况差、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微生物种类少、作物生长状况差和土壤温度偏低等特征,针对这些特征必须采用有效的工程措施改善土壤的状况,使宜耕盐碱地能够达到耕种的水平,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1]。本文对9种限制因子对应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工程、培肥工程和道路工程进行整理分类,并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处理,得到黄骅市宜耕盐碱地开发适宜工程类型分部情况。  相似文献   

8.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是维持耕地资源总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基于相关数据与资料分析,分析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土地敏感性和土壤质量,构建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相关规划数据,运用GIS技术,测算松原市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分区。结果显示,松原市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总量为58 257 hm2,占后备土地资源的24.40%。  相似文献   

9.
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而进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二调数据库为基础,将集宁区的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评价对象,选取了内在和外在2个方面的6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运用经验指数和法,进行全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集宁区有4 603.52 hm~2耕地后备资源具有不同程度的宜耕性,其中,高度适宜等级占18.52%,中度适宜等级占33.64%,勉强适宜等级占47.84%;南部的翟家沟村和大十号村的部分洼地等拥有面积较大的耕地后备资源,可作为开发关注重点。此评价结果中集宁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等级和数量,可为内蒙古和其他相似区域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 技术与层次分析法的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是研究耕地合理利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影响耕地质量的各种条件的综合评估,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为合理保护耕地资源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文章在研究区内基于土壤养分、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土壤管理四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因子构建耕地适宜性指标评价体系,以16m×16m栅格为评价单元,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将研究区耕地适宜性划分为10个等级。【结果】研究区耕地整体适宜性良好,其中一到六级耕地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1.07%,同时也有相当面积的耕地评价等级较低,处于勉强宜耕或不适宜耕作的状况。【结论】通过模糊数学和专家打分获得的耕地评价值,在AHP模型中将各指标分4类赋权重,最后得到相互关联的耕地指标体系,且利用GIS技术处理栅格数据对表现耕地适宜性具有良好的作用,研究成果对研究区耕地资源合理保护及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开展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文献计量法,聚焦土地自然属性,基于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条件,梳理农用地适宜性影响因素,选取12个指标构建土地宜耕、宜园、宜林、宜草性评价体系。基于限制性因子法与1OAO原则筛选不适宜区,针对适宜区利用综合评价法考虑适宜程度,最终形成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标准,并以2020年石羊河流域为实证区开展验证。结果表明:2020年石羊河流域内仅有2.69%的土地属于耕地适宜区,42.96%不适宜发展耕地;园地适宜区有17.08%,不适宜区有19.12%;林地适宜区有10.27%,不适宜区有6.17%;研究区域内无草地不适宜区,适宜区有12.93%。本研究根据2020年研究区土地覆被现状与2010—2020年农用地转化等实际情况,验证上述评价结果是否合理,结果表明仅存在3.76%的耕地分布在耕地不适宜地区、林地不适宜区没有林地分布,农用地转入和转出也主要分布于一般适宜区和适宜区,基本上符合因地制宜发展,证实了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因此,利用限制性因子法开展适宜性评价贴合实际,能够为未来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会昌县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开明  黄金燕  邵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391-6392,6396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是增加耕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该研究以会昌县为例,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数据,运用GIS技术、典型抽样调查、数学模型及综合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会昌县后备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测算其开发潜力并进行分级.结果显示,会昌县境内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总量达1 813.07 hm2,占后备土地资源的21.92%;可开发利用的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多集中在坡度为6°~15°的地区,面积为738.11 hm2.  相似文献   

13.
从自然适宜性、生态适宜性和经济可行性角度构建了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运用了专家打分法、极限条件法和综合指数法等方法及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逐级修正法确定适宜性开发等级。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将自然、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叠加计算,得到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适宜开发的面积和空间分布状况,并从经济适宜性方面探讨了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盐城市自然高度适宜性开发的滩涂面积为67395.01 hm2,中度适宜开发的面积为50896.04 hm2;考虑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后,高度适宜开发的滩涂面积为30327.75 hm2,中度适宜开发的面积为40137.92 hm2,二者占未利用滩涂的51.06%;盐城市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在经济上全部适宜,且开发经济价值很大。本研究可为沿海地区制定沿海滩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适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衡量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方法选取评价指标因子,采用特尔菲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衡量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耕地的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实施土地整治工程之后的耕地,基础设施建设较土地整治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耕地利用等别和自然等别都有所提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方便农户生活,为提高耕地产出率奠定了基础。说明构建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耕地质量等别在土地整治前后的变化程度,有利于今后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为国土部门的常规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利用低效园地山坡地开发整理为耕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缓解人地矛盾,选取了坡度、土壤、水源、交通等6个评价因子,建立评价体系,在MAPGIS软件支持下编制各评价因子图件,进行各因子图叠加,生成评价单元图,并采用多因素综合法对英德市一定范围的低效园地山坡地进行了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的13524.04hm2低效园地山坡地中,当前宜耕的占63.48%,为8585.06hm2,其中园地为610.22hm2,山坡地为7974.84hm2。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四川达州市宜耕土地后备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分析。分析表明:宜耕土地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开江县、宣汉县、渠县和达县。一等适宜和二等适宜的耕地后备资源共1841.64hm2。主要集中分布在达州市中南部,其中开江县、渠县和达县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17.
以安徽省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作为评价底图,以全省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作为评价对象,采用"限制性"因子法做宜耕性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有112 353.13 hm~2,主要体征是总量少、分布不均,主要地类是内陆滩涂和其他荒草地。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制性因素有土地规划、开发成本、生态环境和图斑破碎度。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典型县域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与宜耕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有效补充耕地数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黄土高原典型县域山西省忻府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宜耕性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程度,并通过核密度估计法对宜耕后备资源的聚集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忻府区耕地后备资源可宜耕面积为1 799.67 hm~2,其中,高度宜耕等级面积为1 203.41 hm~2,一般宜耕等级面积为596.26 hm~2,不宜耕面积为72 854.45 hm~2,宜耕后备资源中主要土地类型为其他草地和内陆滩涂,所占比例分别为42.93%和31.90%;高度宜耕等级图斑的空间分布"热区"范围比较广泛,阳坡乡和三交镇范围内高度宜耕后备资源的数量多且集中连片程度最高,是当地应优先考虑开发的后备资源,一般宜耕等级后备资源可作为储备型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在最新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其用于土地整治项目布局规划的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经济等因素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影响,选取包括自然质量、产能、交通条件、经济效益、生态、占补平衡需求和景观格局七个方面的共计13个评价指标,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合川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程度评价。评价结果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三个级别,可以为区域内未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开发项目工程布局优化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减少滨海生态脆弱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河北省重要的生态脆弱区——黄骅市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的生产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4个角度切入,构建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黄骅市2003—2012年土地利用功能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03—2012年,黄骅市土地利用总功能动态变化度达97.30%,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2年土地利用功能实现率为0.65,处于中度可持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黄骅市土地利用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特点,生产功能主要集中在市域远离海边的西部,生态功能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市域东北部,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处于优势地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骅市中部。结果表明黄骅市土地利用功能逐渐向着多功能方向发展,但是协调度依然很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