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砒砂岩区人工沙棘林地枯落物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沙棘群落林龄越大,枯落物干重蓄积量和持水率越大,枯落物持水量也越大;影响沙棘枯落物持水量的因素有99.07%为枯落物干重蓄积量、立地条件、林龄和枯落物持水率.沙棘枯落物持水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枯落物在水中浸泡8h以后,其持水量基本上达到稳定;沙棘枯落物的吸水速率,在浸泡前期(4h内)吸水速率变化最快,浸泡中期(4~8h)逐渐变缓,浸泡8h之后,吸水速率变化幅度非常小,24h后枯落物持水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2.
新民林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持水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森林土壤对水分涵养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兴隆林业局下属的新民林场的落叶松人工林、红松林、杨桦混交林以及耕种过后放弃的撂荒地里不同深度(0~60cm)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林混交林、落叶松人工林、杨桦混交林3种林分类型下的土壤,不论是表层土壤还是深层土壤,都具有较撂荒地来说比较低的土壤容重、较高的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并且杨桦混交林的蓄水、保水的能力要优于其它的林分类型.  相似文献   

3.
以苏打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方法,研究含腐植酸褐煤对苏打盐碱土持水特性的影响,并对土壤持水特性指标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施用褐煤处理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且均随着褐煤用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但在褐煤用量较低时(<25%)非毛管孔隙度变化不显著。持水量与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容重、紧实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毛管孔隙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972、0.972、0.965,与非毛管孔隙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0.691、0.672,与容重相关系数分别为-0.948、-0.948、-0.943,与紧实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693、-0.694、-0.677。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容重、紧实度的回归趋势线均符合y=axb(a、b为常数)的幂函数线性关系,拟合优度均较好。综上所述,施用含腐植酸褐煤能够有效改善苏打盐碱土孔隙度,提高土壤持水量。利用持水量与容重、紧实度拟合方程可以间接估算相应持水...  相似文献   

4.
PAA对不同土壤保水和蒸发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柱法研究了不同PAA施入量对3种黄土高原主要土壤类型(黄绵土、黑垆土和塿土)的持水性能、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土壤蒸发量的影响,以进一步阐明PAA的保水和蒸发作用。结果表明,施入PAA提高了土壤的持水性能。在未加入PAA之前黑垆土的持水性能最低,塿土的最高,黄绵土的次之;加入PAA后,黑垆土的持水能力显著增加,几乎为对照的2倍,塿土和黄绵土也都比对照高。土壤的供水能力随PAA用量的增加而增强,不同土壤类型之间表现为:塿土>黑垆土>黄绵土。未加入PAA时,3种土壤饱和导水率大小为:塿土>黑垆土>黄绵土;加入PAA后,3种土壤的饱和导水率都降低,且基本随PAA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水分条件下,PAA的施入提高了土壤的抗蒸发性能,随PAA用量的增加,塿土和黑垆土的土壤蒸发量增加,但都低于对照,而黄绵土的土壤蒸发量随PAA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施PAA54.5 mg/kg的塿土、黑垆土和施PAA225.8 mg/kg的黄绵土与对照相比,土壤蒸发量分别减少了44.0%,44.6%和30.6%。  相似文献   

5.
土壤饱和导水率是表征土壤入渗能力的重要参数,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反应敏感。为了揭示植被演替对土壤剖面上饱和导水率的影响规律,采用恒定水头法测定了天童林区155 a植物群落演替序列60 cm深土壤剖面上的饱和导水率。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饱和导水率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迅速降低,在0~20 cm土层内,各演替阶段饱和导水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0~60 cm土层内饱和导水率的平均值从裸地、石栎+檵木灌丛、马尾松林、木荷+马尾松林、木荷林到栲树林升高极为显著,植物群落演替到灌丛阶段,平均饱和导水率已与裸地存在显著差异,演  相似文献   

6.
南北方粘质土壤的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南北方粘质土壤的水分特征,选择北方塿土和南方红壤典型粘土,测定其持水特征和饱和导水率,采用双环入渗仪进行入渗试验。结果表明:耕作对红壤有较强的压实作用;从持水特征分析,同一吸力下红壤的含水量较高,田间持水量和凋萎系数也高于塿土,而有效水含量略低于塿土,饱和导水率却低于塿土1个数量级;从入渗特征分析,红壤的侧渗能力很强,入渗率比塿土高1个数量级,容易发生大孔隙流。该结果对南北方土壤水分运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前田间持水量的测定大多使用传统的人工测量方式,存在耗时长、不能实时测量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土壤多参数监测系统测定田间持水量的方法。该方法以饱和土壤含水量自然蒸发为试验基础,分析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曲线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况,探究土壤表层相对温度差对土壤水分日丢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 cm深度的土壤水分曲线Y 1在不同观测阶段递减,第15天曲线斜率变小的趋势最明显,20 cm深度的土壤水分曲线Y 2在不同观测阶段递减,在第12天曲线斜率变小的趋势较明显。由土壤体积含水量与观测天数的拟合函数检验指标知,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 2均在0.99以上,表明不同深度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与观测天数存在一元二次函数关系。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日丢失量在时间序列上呈现一元三次函数关系变化,而土壤表层相对温度差近似为一个常数,表明土壤水分日丢失量受土壤表层相对温度差的影响较小。使用二次回归模型计算的田间持水量误差为[0.05,0.39],具有更高精度。该方法为土壤监测设备在测定田间持水量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石油污染对土壤毛细水上升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石油污染对不同土质毛细水上升高度、上升速率及毛细含水率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土质土壤(塿土、黄绵土和风沙土)在5个不同污染梯度(0%、0.5%、1%、2%和4%)下的毛细水上升规律。结果表明,3种土壤毛细水上升高度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土壤毛细水上升高度与时间均符合良好的幂函数,但增幅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在相同上升时段内,未被污染的3种土壤毛细水上升高度均明显大于石油污染土壤,并且污染程度越高,毛细水上升高度越小;相同时间段,清洁土壤和0.5%含油率的土壤毛细水上升高度均表现为风沙土上升速率最快、黄绵土次之、塿土最慢,1%、2%和4%含油率的毛细水上升高度和上升速率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黄绵土最大、塿土次之、风沙土最小;随着毛细水上升高度的增加,塿土、黄绵土、风沙土毛细水量均呈减小趋势,且毛细水量均随着污染程度的加剧而降低,土壤储水量和毛细水水量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灌后复水(降水)对土壤中水氮分布的影响以及选择合理的灌施方式,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在蓄水多坑肥灌条件下不同降水量(30.624,37.334,43.56 mm)所对应单坑不同复水量(140.1,228.7,400.5 mm)和不同复水时间(灌后1,5,10 d)对土壤水氮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水后土壤含水率增大,复水量为228.7 mm及以上时,30~80 c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率均达到田间持水率的80%以上,且复水量越大或复水时间间隔越短,复水后水分分布越均匀;硝态氮在湿润锋处积累明显,复水后坑壁附近土壤硝态氮质量浓度降低,硝态氮质量浓度峰值向远处推进,复水量越大或复水时间间隔越短,硝态氮推进越远且向深处迁移越明显;复水后铵态氮质量分数在近坑处降低,在距坑较远处增加,但变化幅度均不大,复水量越大,或复水时间间隔越短,对铵态氮质量浓度影响越大,复水后土壤铵态氮分布越均匀.  相似文献   

10.
保水剂主要特性及对土壤和作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水剂是一种吸水及保水能力很强的高分子聚合物,在农业中应用可保持、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有效性,降低土壤蒸发,减少水的渗透以及肥料和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上的淋溶,减少农药残留,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颗粒团聚性,改良土壤结构,还可降低作物对土壤盐分的敏感性,提高作物抗旱、抗盐碱能力及水肥利用率,进而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尤其对水、肥条件较差地区应用效果更加明显,效益显著,在农业中应用日趋广泛.由于SAP类型多,性能差异较大,其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与SAP原材料、粒径、溶胀介质的pH值、浸泡时间、介质浓度、温度、电荷数和离子强度、施用方法、施用量及土壤含水量等多种因素有关,且各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规律较复杂,研究成果差异较大.围绕SAP主要类型、吸水、释水性能、SAP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方面展开论述,分析总结了SAP吸释水机理、影响吸释水的主要因素及影响规律、SAP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水力性能的影响规律、SAP对作物出苗和产量的影响效应及机理,并根据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SAP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