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牛耕技术始于商代,当时,牛牵木犁、石犁耕地、农业生产耕作粗放,生产力低。秦汉推行铁制铧,普遍使用二牛一人犁,和一牛双辕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成都、梁平等地出土的汉砖,有双牛牵犁耕地图案,证实四川牛耕较普遍。随着农业生产用牛数增加,牛价昂贵。成都出土东汉薄丰碑记有:牛一头,万五千,合奴四人,当时每头牛值1.3~1.5万钱。蜀汉时,诸葛亮派人到南中(包括今西昌一带),推广牛耕技术,改变落后耕作方法,促使居住山区民族开始徙居平坝,用牛耕地,发展农业生产。南北朝以后,南方水稻生产得到发展,牛适宜水田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牛与牛耕、出土文物“牛”、农业自然资源、粮食与饲料作物、耕牛饲养管理和牛的繁殖与选育诸方面因素的历史发展状况作了分析论证,认为:唐代是秦川牛的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3.
一徐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黄淮平原,是江苏省的黄牛生产区。1987年底,全市黄牛存栏12.6万头,占全省黄牛总数的44.5%,居全省第一位。徐州农村养牛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出土的古代汉画石象中“牛耕图”,可见,西汉末期,牛耕已相当普遍了。农民在养牛过程中重视繁育和选择,徐州大黄牛中的“高脚牛”和“抓地虎”就是经过长期选育的结果。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养牛业的发展。50年代起,曾引进  相似文献   

4.
1 肉牛业的历史与现状 攀枝花市仁和区养牛业历史悠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仁和区养牛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代,最初的养牛是以食肉为目的,到了东汉时期,局部地区开始有了牛耕。至隋朝时期,攀枝花的牛耕情景被描述为“二牛、三夫、前挽、中压、后驱”。  相似文献   

5.
读者天地     
牛耕也可发展成旅游项目读者王水生来信说,今年过年,笔者带着老婆、儿子从湖北襄樊回到浠水老家遥远的小山村过年。孩提时代的“小伙伴”来登门叙旧,海阔天空无所不谈,聊天正兴时有一位伙伴说,家里有点地需要犁,要先走。我说,我们跟你一起犁地,玩一回牛耕。玩了一上午的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生育期土壤酶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土层深度的动态变化。4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结果表明,NTS可以显著提高耕层0~3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分别比T 增加了4.02%,8.74%,20.51%和31.45%;而NT和TS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效应有一定的阶段性。在空间分布上,NT和NTS 处理条件下4种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加深均呈下降趋势;T处理条件下4种土壤酶活性和TS处理条件下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呈先增后减趋势,而TS处理条件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呈递减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效应各异,其中生育时期对脲酶影响最大,耕作方式和覆盖材料对蔗糖酶影响最大,交互作用对过氧化氢酶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集萃     
养猪业是泰国主要畜牧产业之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泰国的稻农为了满足自己对猪肉的消费和充分利用农副产品及家庭废弃物,增加额外收入,便在自家的后院饲养杂种猪。这种“后院饲养”的方式在泰国一直处于统治地位,是一体化小型农业耕作体系的重要组分,随着经济的增长,也刺激了养殖业的发展,而生猪生产也从以农村“后院饲养”式的自给性家庭副业为主逐渐发展成商业性产业。  相似文献   

8.
山区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和转移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过剩”劳力应向农业内部深层转移。其主要办法是:改进耕作方式,强化生产后劲;开发优势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业务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9.
牛和驴     
《畜牧市场》2009,(3):13-13
牛耕完了田回到屋里,见驴蒙着眼罩正在吃力地拉磨,牛主动上前帮忙。驴忙说:“牛大哥,拉磨太有意思了:戴上眼罩悠哉游哉转圈圈,隆隆的磨盘声奏响了醉人的伴奏曲……”  相似文献   

10.
<正> 种植多年生牧草和一年生牧草后播种冬小麦,为增加其产量,必须进行合理施肥和土壤耕作,为此,1988~1990年科学生产联合公司“优良品种”试验农场研究了前作物、土壤耕作和无机肥料不同施肥量对土壤密度、有效水贮藏量、需水量、土壤杂草种子密度以及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农场土壤为典型弱冲刷黑钙土和中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业档案是畜牧业生产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它真实地反映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政策、生产和科学实验等,是改进对畜牧业的领导,促进“两高一优”畜牧业建设,加强畜牧业科技工作的重要依据。随着生产和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级畜牧部门要改变只重视发展生产而忽略辅助设施建设的倾向,必须重视畜牧业档案工作,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潜  相似文献   

12.
7月28日晚版报道中国开始推广“稻鸭共育”法。具体做法是,将杂种鸭放养在水田中,让其除草和除虫,在水稻生长的同时,鸭子也逐渐长大,鸭肉还可以食用。位于杭州的中国水稻研究所从两年前开始引进了日本的杂种鸭耕作法这种先进经验,并着手进行普及。2001年,浙江省示范区有0.5万亩地采用了这种耕作法,2002年增至3.3万亩,今年达到了10万亩。江苏省采用了无农药耕种水稻的纯粹日本式杂种鸭耕作方法,而浙江省栽种的并不是纯粹的无农药水稻。由于无农药水稻收获量减少,价格高而销路不好,也有采取使用少许农药而保证收获量的做法。据水稻研究所的人…  相似文献   

13.
要闻     
《现代畜牧兽医》2014,(6):63-63
近日,农业部召开“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传达了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启动了“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时期,编制好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四川丝绸业的现状 “七五”和“八五”前期,由于国外丝绸市场的兴旺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四川丝绸业获得了一次空前的发展机遇;在各级党政的重视扶持下,在行业广大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四川丝绸行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生产规模、产值产量、出口创汇、实现税利全面增长,显示了四川发展茧丝绸产业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5.
<正> “地界桑”是我县蚕农在承包耕地分界处各自栽植的一行桑树,此种栽桑,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和耕作,又能促进耕地单产多收,是一种粮、桑、猪立体农业综合开发的较好模式。这种栽桑形式在我县试点后,已显示出它的积极作用。与“四边桑”或大行间作桑相比,各有千秋,它有它的优点和实用价值,受到蚕农欢迎,很快就在全县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6.
我国奶业尚处幼年时期,是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入世”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入世”后国外奶制品进入我国市场,将成为常规,对我国来讲既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我们要不怕冲击,敢于竞争;我国奶业发展潜力很大,消费持续快速增长的潜力也大,政府对奶业政策的调整,相信进入新世纪,我国奶业能够健康稳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 蚕桑生产是丹阳县农村的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副业。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蚕桑生产,明清期间逐步发展,1936年前后发展兴盛,当时是“家家养蚕忙、万户机声响”,“丹阳绸”成为佳品。但在日寇侵华和国民  相似文献   

18.
“八五”时期城乡集贸市场基本情况我国“八五”期间,城乡集贸市场有较大发展,成交额大幅度增长,对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基本情况“八五”时期,我国集贸市场90%以上的农副产品放开,小商品全部放开,成交大幅度增长,年增长率在39.42%左右,成交...  相似文献   

19.
<正> 姜弼臣同志说:“参加同志们的结业典礼,加上咱们又都是乡党,感触很多,随便奏了四句顺口溜:“蚕桑是国宝,振兴中华好,苦战来攻关,事业大发展。”现在就以这做为话题来讲一讲。大家都知道,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从我们这里开始,把我们国家的威名传扬到世界各地,所以,在古代外国人把我们中国也叫“丝国”,您们看,蚕桑不是国宝?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还要靠蚕桑来积累资金,改善人民生活,因此,我们建委认定蚕桑是改变陕北老区面貌的一项措施要大力发展。近年来,陕北老区重新兴起的蚕桑生产热潮是历史上的第三次振兴时期、与过去比较,这次最深入广泛。因为一是有各级领导的重视,二是有了较成熟的一套科学技术,三是农业生产责任制落实后,群众有栽桑养蚕增加现金收入的愿望和热情,所以这次发  相似文献   

20.
徐旺生 《猪业科学》2010,(8):112-114
秦汉时期是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开始,但这一制度与欧洲封建社会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其特征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具有明显的维护统治目的的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也因此而深受影响。秦汉时期,牲畜的饲养尽管受到重视,中央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畜牧机构,但此前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大量葬猪所体现出来的对猪的特别重视现象开始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