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甘南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在维持高寒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究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揭示其植被的时空分布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高寒植被生态系统的动态和功能;为维护生态平衡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基于甘南黄河上游1990—2020年4期Landsat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叠加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因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20年甘南黄河上游地区的植被覆盖度经历了从退化到恢复;再到显著提升的过程;研究区中高植被覆盖度(0.6~0.8)所占的比例最多;占总面积的77.68%。(2) 1990—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出显著的改善趋势;其中;植被覆盖度改善的区域(Slope>0)约占总面积的91.26%;远大于退化区域(Slope<0)的面积。(3) 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解释力存在显著差异;海拔是植被覆盖度的主要驱动因子;坡度、坡向和海拔等地形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高于单因子。(4) 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模式;南坡植被覆盖度最高;东北坡相对较低;在时间序列上北到西南方向植被覆盖度面积呈现萎缩状态;而西南、西及西北方向的面积在增大。研究结果可为甘南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
以黄河流域67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等工具,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估计值、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型,省际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主要形成以青海省、山西省为主的两大高密度区;2)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首位因素,其次是社会经济因素。其中,河网密度、年降水量、公路密度、人均GDP是影响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2022年MOD13A1 NDVI数据计算内蒙古年最大植被覆盖度(FVC),了解内蒙古FVC时空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结合夜间灯光(NTL)和地表覆被数据,采用逐像元相关分析方法探究FVC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1)内蒙古FVC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由东北至西南逐渐减小的趋势,FVC以改善为主,增速为0.0039·a-1,大部分区域FVC变化表现为基本稳定(64.02%)和明显增加(31.64%),所有盟市年均FVC增长量均为正值;(2)FVC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不显著变化,占比依次为:不显著变化(65.62%)、显著增加(17.36%)、极显著增加(13.43%)、显著减少(3.27%)和极显著减少(0.32%),显著减少和极显著减少的区域与新增建设用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高的一致性;(3)在人类活动空间范围,内蒙古大部分区域(79.67%)人类活动不会对FVC变化产生显著影响,12.80%的区域人类活动对FVC变化起着积极作用,地表覆被主要为城区周边的草地和耕地区域,只有7.53%的区域人类活动对FVC变化起着消极作用,主要分布在地表覆被为耕地、由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新...  相似文献   

4.
利用遥感数据和大量同期地面实测数据建立基于不同草地类型、多种植被指数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对研究区2017-2018年各草地类型覆盖度从空间上进行反演、并分为五级进行评价,直观反映了各草地类型内部覆盖度高低情况.结果 表明,温性草原类和高寒草原类对NDVI的敏感性强,山地草甸类和高寒草甸类对EVI的敏感性强.三江源区属...  相似文献   

5.
以住建部公布的全国553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特色景观旅游村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依托经济、沿路、近景、亲水等显著特征,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和气候适宜地区;空间分布总体集聚,形成了燕赵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徽文化及多...  相似文献   

6.
黄河源区是对环境变化敏感的重要冻土区,监测黄河源区内植被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对相关环境影响因子的响应机制,对了解该区近年来冻土及水资源变化机理有着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年的MOD44B植被盖度(Vegetation Continuous Field-MOD44B)产品对黄河源区内植被覆盖率的变化进行分段线性回归及趋势转折分析,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揭示植被覆盖率的变化特征,探讨降水、坡度、高程等因素对植被覆盖率变化的影响,并选择主要影响因素建立模型对黄河源区内的植被覆盖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2010年黄河源区内植被覆盖率呈现较强的纬度地带性,并在年际间表现出波动上升趋势;植被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扎陵湖和鄂陵湖以南地区,退化区域则主要分布在两湖以北,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分界线;研究时间段的气温和降水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线性增长率分别为0.09℃·a-1和8.9 mm·a-1,整个区域内植被变化对于气温更加敏感.与植被改善区相比,植被退化区平均坡度和海拔更低,表明人类活动可能对植被退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平均最近邻、点密度和方向分布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宁夏小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和区位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小城镇总体呈北部密、中部和南部疏的格局特征;主要聚集于平原和黄河两岸,在吴忠市和中卫市形成两个聚集区;交通指向性比较明显,基本位于主干道附近;在三个地级市内呈分散分布,两个地级市内...  相似文献   

8.
9.
席文涛  高晶 《干旱区研究》2021,38(5):1199-1206
地理探测器是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异性,并且定量分析其驱动因子的一种统计方法.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青藏高原24个站点的降水δ18O年均值进行了分析,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青藏高原降水δ18O年均值的空间分异性,得出纬度、海拔、经度和降水量对青藏高原降水δ18O年均值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分别为0.82、0.71、0.57和0...  相似文献   

10.
探讨河流天然水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未来水资源规划和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黄河上游鄂陵湖~循化水文站河段各水文站1958-2008年水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标准化距平分析,研究了该河段河道天然水温的时空变化特征;选取与水温同步系列的4个气象站1959-1997年气象资料,采用非线性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其变化趋势,并对气温、降雨等水温变化敏感因素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河段年内水温分布发生明显变化主要集中于暖季的5-10月份,黄河沿下游三站河道水温年际间均呈现较为明显增温趋势,但唐乃亥站下游两站河道水温却呈现降温趋势,开发河段水温变化的人为扰动影响远大于自然环境;2)天然河流的热异质性受气象、河流条件以及所处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其中以降水和气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