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1965年以来没有发生全国性大流行,关中、华北广大冬麦区也没有发生全区性大流行。这种良好局面,在今后五年里将继续保持。倘若出现象1964年的异常气候,即使锈病流行,其严重程度比当时要小得多。主要原因是:品种多,在大范围内逐步形成品种合理布局,品种抗性水平不断提高;在越夏区翻耕灭茬,冬改春,农还牧,减少越夏菌源;在冬麦区实行麦苞两熟,稻麦两熟,克服早播,控制秋苗发病,锐减越冬菌源。在西南及江汉流域麦区,一般年份秋苗发病重,气象条件好,安康、商洛和湖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对我国1950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发病动态和流行因素分析,提出条锈病多年预测依据主要有:(1)小麦品种抗条锈状况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品种布局及其发展趋势;(2)气候条件,特别是3~5月份降雨量多年趋势展望;(3)条锈病各流行区自然生态条件;(4)对条锈病所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及其实施状况。分析与以上各项有关的情报资料,试对我国主要冬麦区小麦条锈病提出了多年趋势展望。预计今后五至十年内,小麦条锈病在我国主要冬麦区不会发生全国性的大流行;流行区将主要在甘、陕、川、鄂、豫相毗连的常年越夏和越冬区,流行年发病面积约3000~4000万亩,流行程度一般为轻度至中度发生,局部地  相似文献   

3.
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90年作者对甘肃省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秋苗菌源动态、越冬情况及其春季流行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秋苗发病重、越冬菌源多是导致春季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海拔1600~1800m及其相邻的部份地区秋苗发病严重或较重,是发病基地或菌源基地,亦是治理的关键地区。其治理的配套关键技术包,括改制控害、抗病品种合理布局、适期晚播和粉锈宁拌种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技术。其中通过改制,建立新的农业生态体系,兼与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和调节播期相结合,构成综合的生态治理工程,并不断优化,便有可能实现持久控害致富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根据病原基数和气候条件预测,2021年郧西县大部分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为3级,局部为4级.预计全县全年发生总面积为11万亩次.  相似文献   

5.
甘肃陇东1985年小麦条锈病特大流行,其特点:一、是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二、是流行速率快,盛发期提前。近年来,陇东及毗邻地区条锈病频频发生和该区连年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这是特大流行的重要基础;84年冬季积雪时间长,85年早春及五月份雨量充沛则是特大流行的决定因素。今后五年,以菌源基础而言,86年春,秋两季大范围内条锈病发生极轻;在品种上,整体抗性、耐锈性将有所加强,抗锈基因比较丰富,抗源布局将趋合理;从长期天气趋势来看,今后五至十年,天气将进入干期。再者,由于粉锈宁等高效杀菌剂的  相似文献   

6.
一、主要的流行因素(一)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及其变化小麦锈菌毒性小种的典型消长过程可划分为三个连续阶段:(1)在抗病品种引入之前,锈菌的无性繁殖群体在许多位点,具有突变产生的毒性基因。具有毒性基因的小种适合度比具有非毒性基因的小种低,因而非毒性小种在群体中占优势。少数场合毒性小种适合度高于非毒性小种,有利于毒性选择作用,使毒性小种频率显著增高。也正因如此。人们不会种植具有匹配抗病基因的品种,这种“过量”毒性也就不可能发  相似文献   

7.
平凉市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趋势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平凉市25年(1984~2008年)的小麦条锈病病情和气象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影响本市小麦条锈病越夏菌量、秋苗发病、翌年春季流行趋势的主要因子,并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本市小麦条锈病越夏菌量、秋苗发病、翌年春季流行趋势预测模型.回测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准确率达73.9%~82.6%.对准确预测小麦条锈病短、中、长期发生流行趋势,指导当地乃至全国冬麦区适期开展综合治理、及时控制其为害,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兴全 《植物医生》1999,12(2):10-11
一、梓潼县1999年条锈发生特点1.发病始期早:1999年小麦条锈病发病始期,为1998年1月23日,比条锈病大发生的1996年提早22天,比97年提早40天,比98年提早99天,是我县1978年以来,条锈病发生最早的一年,也是四川盆地内发病最早的县...  相似文献   

9.
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流行趋势预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取决于寄主的感病性、菌源数量、气候条件三大因素[1]。寄主的感病性是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最为重要的因素,但在生产实际中,寄主的感病性的变化幅度较小,比如甘肃小麦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多年来一直保持在85%左右,是一个极为有利的状态,理论上全省小麦条锈病年年都应该大流行,但事实并非如此。多年来,全省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却在轻发生至大流行之间急剧变化[2],由此可见,菌源数量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是关键。菌源数量大,气候条件有利小麦条锈病就严重发生流行,反之,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就轻。因此,本文选择菌源数量即小麦条锈病越夏发病面积和秋苗发生面积作为预测因子,并结合气候条件预测翌年全省和全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0.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回顾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6  
2002年小麦条锈病是继 1950年、1964年和 1990年后在全国范围内又一次大流行 ,其发生面积近 670万hm2,损失小麦约 10亿kg。发生区域涉及甘、陕、川、渝、云、贵、宁、鄂、豫、鲁、冀等 11个省 (市 )区。 2001年冬季和2002年春季气候适宜 ,以条中 32号小种为代表的毒性菌系的发展 ,使我国绝大部分主栽小麦品种不抗病 ,出现了条锈病发生早、发展快和发生重等特点 ,促成了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尽管 2002年条锈病发生范围广 ,但损失少于 1990年。提出了以品种抗病性利用及小麦抗病性变异和病菌群体动态监测、药剂和农业防治相结合 ,病害发生流行预测预报和条锈菌菌源基地治理为主的持续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1998年青海省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的马尔柯夫链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强中发 《植物保护》1999,25(4):19-22
根据青海省1978~1997年20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的时间序列资料,应用马尔柯夫链预测法对该省1998年小麦条锈病的可能发生程度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为轻度发生年,发生危害面积小于当年小麦播种面积10%,与实际相符。对1984~1997年发生程度经可靠性检验,预测结果的历史拟合率为786%。  相似文献   

12.
粘虫为我国重要农作物害虫之一。自六十年代以来,对我国粘虫迁飞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明确了粘虫的逐代迁飞为害和不同发生区的虫源性质等问题,这就为我国开展粘虫异地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扼要介绍了我们从1979年以来对粘虫几个主要发生世代区的发生趋势进行了异地预测。其主要方法是制定统一测报调查方法,在不同发生世代区选有代表性的测报站进行系统调查,并通过“模式电报”的方式传递虫情信息,结合发生区的作物条件以及天气预报等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不同世代区的历史资料,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判别分  相似文献   

13.
1996年陇南地区小麦条锈病局部发生严重,整个麦区呈区域性流行,病害发生程度属中度偏重发生年,发病面积16.7hm以上。发生特点是突发性流行,流行期偏迟,4月上、中旬仅个别地块发病,6月上旬后,该地小麦条锈病普遍发生,部分重病田普遍率和严重度达到“双百”。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新的毒性小种上升,导致生产品种抗性丧失;气候条件有利于条锈病发生;1996年四川省小麦条锈病发生严重且早于陇南,为陇南麦区提供了大量菌源。  相似文献   

14.
甘肃陇南地区包括天水和武都两个专区,位于谓河,嘉陵江、白龙江三大水系的上游。境内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南部为高山峡谷区,中部及北部为丘陵沟壑区;无霜期120~300天,年降雨量400~800毫米。小麦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近400万亩,其中山地小麦占小麦总面积的80%。小麦种植的海拔高度在650至2300公尺之间。根据  相似文献   

15.
梓潼县地处川西北丘陵地区,位于剑门山脉入川口,是四川盆地内小麦条锈病发生最早和最重的地区之一,也是透视全省小麦条锈病发生趋势的重要信息窗口。笔者根据梓潼县近年条锈病发生情况,从小麦条锈病发生三大要素着手对四川盆地为主的西北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趋势进行分...  相似文献   

16.
<正>小麦条锈病[1]是思南县小麦上的主要病害,其年度间的发生日趋频繁和严重,直接影响该县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为了弄清其发生规律,笔者通过连续5年的系统监测及调查研究,并结合历年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初步明确了该病的  相似文献   

17.
建国三十七年来,我省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多种病虫轻微发生,少数病虫严重危害阶段;七十年代多种病虫剧烈变化阶段和八十年代多种病虫稳定,少数病虫更趋严重的阶段。纵观建国三十七年来我省小麦病虫发生演变和消长历史,引起发生演变的主导因素是耕作制度、水肥条件、作物内在的抗逆性等麦田基本生态因素和防治技术与实施等因素,而影响主要病虫害年际间发生程度的主要是气候及病、虫源等。根据我省今后五至十年麦田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防治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因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小麦条锈病超长期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瑞英 《植物保护》2001,27(6):13-16
采用方差分析周期外推法 ,对北道区小麦条锈病历史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 ,找出各显著周期 ,将各周期值外推并叠加 ,逼近原序列 ,从而进行预测 ,拟合率达88.7%。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36年的资料分析,河北省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是种类多(50多种)、危害重(损失粮食10%左右);旧病虫害控制下去(如小麦锈病、黑穗病、线虫病、麦杆蝇),新的病虫就会出现(象麦蚜、吸浆虫、麦茎叶(虫甲))。因此,农业生态系的变化,会导致小麦病虫群体结构、种群数量、危害程度和品种的抗逆性的变化。从当前种植结构、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水平、气象予测、虫源、毒源、品种的抗病虫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预测今后万至十年,小麦锈病、赤霉病,仍稳定在轻度流行,个别年份局部偏重,发生期偏晚;小麦丛矮病在冀中南冬麦区将趋于回升,冀北冬麦区轻度点片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南充市小麦条锈病1999年以来共16年的发生流行分析,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在本市的发生流行趋势,即病害始见期越早,发生越重。其流行特点是在本地小麦条锈菌有两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在田间存在1~3个流行高峰期;近16年,条锈病有13年在全市偏重至大发生,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81.25%,比1995年以前,重发频率高50百分点以上,轻发生只有2013年1年,仅占6.3%。说明条锈病已完全处于重发流行之态势。经对其成因探讨认为,导致本市近年小麦条锈病重发及流行的内因是品种抗条锈能力的降低或丧失。造成小麦品种抗性丧失的直接原因是条锈菌新生理小种致病性强,且已上升为主要小种,并继续保持为优势小种。暖冬和春季天气波动幅度大,雾、露日偏多直接造成了条锈病的大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