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配合饲料与小杂鱼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 500尾平均体质量为74.3 g的斜带石斑鱼,分成5组,分别为试验组1号(自配饲料+小杂鱼)、试验组2号(自配饲料)、试验组3号(市售饲料+小杂鱼)、试验组4号(市售饲料)和对照组5号(小杂鱼)。每组设2个重复,比较几种石斑鱼专用配合饲料和小杂鱼对斜带石斑鱼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经过50 d的饲养,结果表明:自配饲料组饲料系数最低且蛋白质效率最高,斜带石斑鱼每增质量1 kg所需饲料成本最低,自配饲料组与对照组肥满度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生长指标、饲料系数和饲料成本等因素,自配饲料是试验中最合适的斜带石斑鱼饲料。在不影响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前提下,人工配合饲料可替代小杂鱼。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采用人工配合饲料投喂斜带石斑鱼种苗,探讨人工配合饲料对斜带石斑鱼种苗生长、存活及饵料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规格斜带石斑鱼经过1个月的饲料投喂,体增长率为132.94%,体重增长率为1,097.58%;经过1个月的饲料投喂,小规格苗种饵料系数为0.72,小规格苗种存活率为83.44%;试验结果表明,人工配合饲料满足了斜带石斑鱼小规格种苗生长、存活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为暖水性鱼类,肉质鲜美爽口、品质上乘享誉国内外市场,产于我国南海和东海南部,近年来在福建、广州、浙江等南部沿海城市养殖较多,普遍采用网箱养殖.自然海区的青石斑鱼以摄食小虾蟹、鱼类、头足类为主,人工养殖的石斑鱼则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国内对石斑鱼的营养需求已经进行过研究,如胡家财等(1995)的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52.55%时青石斑鱼的相对增重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均为最佳,青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蛋白质最适含量为50.91%~54.78%.周立红等(1995)报道了青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脂肪适宜含量为9.87%,市场上已有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在进行销售.然而,石斑鱼在北方沿海城市养殖较少,关于其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效果还未见报道.本试验于2007年11~12月在烟台市福山区山东升索渔用饲料中心喂饲实验室,利用北方自然水温条件养殖青石斑,投喂两种不同脂类水平的市售商品饲料,并对两组鱼类的体成分对比,分析脂类对青石斑鱼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比较投喂软颗粒和膨化颗粒饲料对点带石斑鱼摄食率和生长的影响。经过55d饲养试验,投喂膨化颗粒与软颗粒饲料的点带石斑鱼相比,摄饵率低9.8%,尾相对增重率低42.3%,饲料系数高14.8%(以干物质计),每增质量1kg所需饲料成本高24.2%。结果表明,软湿颗粒饲料的适口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牛磺酸水平分别为0(D1)、0.5%(D2)、1.0%(D3)和1.5%(D4)的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3.85±0.25)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水族箱(体积为120 L),每箱放养25尾。试验鱼每天投喂饲料2次至表观饱食,养殖周期84d,分别在饲喂的第28、56和84天称重、取样。试验第1~28天为第1个生长阶段,第29~56天为第2个生长阶段,第57~84天为第3个生长阶段。结果表明:在每个生长阶段下,牛磺酸添加组(D2、D3和D4组)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牛磺酸组(D1组)(P0.05),且D3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牛磺酸添加组(第3个生长阶段的D4组除外)(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第1个生长阶段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第2个和第3个生长阶段(P0.05)。在饲喂至第28、56和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肥满度则与未添加牛磺酸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饲喂至第56和84天时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饲喂至第28天时(P0.05)。饲喂至第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鱼体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维持一定水平的牛磺酸有利于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饲料牛磺酸不足或过多均不利于其生长。饲料中添加牛磺酸降低斜带石斑鱼幼鱼体脂沉积而增加体蛋白质沉积。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到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饲料的适宜牛磺酸水平分别为1.20%(第1个生长阶段)、1.08%(第2个生长阶段)、1.00%(第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对牛磺酸的需要量随鱼龄的增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6.
周兴 《饲料研究》2020,43(2):39-41
试验旨在比较颗粒饲料和杂鱼对牙鲆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选用初重为(89.5±4.7)g牙鲆鱼的300尾,随机分为2个处理组,分别投喂颗粒饲料和杂鱼,试验期98 d。结果表明:利用杂鱼进行投喂可显著提高牙鲆生长的终末体重(FBW)、相对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以及饲料系数(FCR)(P0.05),其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低于颗粒饲料组(P0.05)。利用颗粒饲料进行投喂的牙鲆肝体指数(HSI)、脏体指数(VSI)、肥满度(CF)以及肠体脂数(ISI)显著低于杂鱼投喂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杂鱼虽然可以提高牙鲆鱼生长性能,但饲料效率远低于颗粒饲料。使用颗粒饲料养殖可以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适当的提高颗粒饲料的脂肪添加量会牙鲆鱼养殖品质。  相似文献   

7.
一种复合益生菌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及免疫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种由光合细菌、短小芽孢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按照20%、2%和78%质量百分比组成的复合益生菌拌喂斜带石斑鱼30 d,以探讨其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及免疫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不同复合益生菌用量组石斑鱼的体增重率、体增长率和肥满度均有显著提高,饲料系数均显著下降;各免疫特性指标中,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总抗氧化酶(T-AOC)和溶菌酶活力显著升高,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极显著升高;复合益生菌饲料对哈维氏弧菌攻毒后石斑鱼的保护率显著提升。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复合益生菌饲料可有效促进石斑鱼的生长和体增重,降低饵料系数,显著提升石斑鱼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指标,但10、30、50 g/kg等不同用量组间差异不显著,需要进一步确定复合益生菌的合适用量。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氨酸(Met)对小规格[初始体重为(9.75±0.05) g]和大规格[初始体重为(102.60±0.14) g]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酶活性的影响,探究2个规格斜带石斑鱼的Met需求量及其对营养物质的利用能力差异。通过添加晶体DL-Met,配制Met水平分别为0. 70%(0. 7M)、0. 85%(0. 85M)、1. 00%(1. 0M)、1.20%(1.2M)、1.40%(1.4M)、1.60%(1.6M)、1.90%(1.9M)和2.20%(2.2M)的8种等氮等脂的饲料。将同一规格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小规格斜带石斑鱼每个重复放养30尾鱼,分别投喂0.7M、1.0M、1.2M、1.6M、1.9M和2.2M饲料8周;大规格斜带石斑鱼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分别投喂0.7M、0.85M、1.0M、1.2M、1.4M和1.6M饲料10周。结果表明:1)小规格斜带石斑鱼各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2)小规格斜带石斑鱼0.7M组血清总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3)小规格斜带石斑鱼1.2M组肝脏谷草转氨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显著低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P0.05)。综合以上结果,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经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可得出,小规格和大规格斜带石斑鱼对Met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饲料的1.40%(占饲料蛋白质的3.16%)和1.07%(占饲料蛋白质的2.38%)。与大规格斜带石斑鱼相比,在饲料Met水平低时,小规格斜带石斑鱼对葡萄糖调节能力较弱,随着Met水平升高,小规格斜带石斑鱼对糖和蛋白质的利用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低牛磺酸含量的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4%、0.8%、1.2%、1.6%的牛磺酸,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将300尾平均体重为(19.14±0.06)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每组投喂1种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增加(P0.05),内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肥满度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鱼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肝脏和肌肉中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游离丝氨酸含量以及肝脏游离蛋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鱼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中牛磺酸含量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与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07,P0.05)。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肝脏牛磺酸保留率呈上升趋势,而肌肉中牛磺酸保留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各组试验鱼肌肉牛磺酸保留率均高于肝脏。由此得出,饲料中一定含量的牛磺酸能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和摄食,降低全鱼脂肪沉积,增加全鱼蛋白质沉积,降低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饲料中牛磺酸的适宜含量为1.04%。  相似文献   

10.
在网箱中进行6周饲养试验以检验饲料中硒酵母添加水平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生长、食物利用及鱼体组成的影响。设计 HF(鱼粉含量为45%)和 LF(鱼粉含量为35%)两种配合饲料,在LF饲料配方中分别按0(对照)、0.5%、1.0%、1.5%、2.0%、2.5%的比例添加硒酵母,以鲜杂鱼作为对比饲料。试验鱼初始体重为(10.19±0.63)g,试验期间每日按饱食量投喂2次。结果显示,饲料中硒酵母添加水平对卵形鲳鲹摄食率(FI)、饲料系数(FCR)、氮储积率(NRE)、肥满度和肝重指数、鱼体组成、氮和磷废物排放量(TNW和TPW)无显著影响(P>0.05)。除添加1.5%硒酵母处理中鱼体的增重(WG)低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2.0%硒酵母处理组中鱼体的磷储积率(PRE)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之下,摄食饲料HF、LF和鲜杂鱼对WG无显著影响(P>0.05),但摄食鲜杂鱼组FI、FCR、TNW和TPW均高于摄食饲料HF和 LF 的鱼(P<0.05),而 NRE 和 PRE 低于后两者(P<0.05)。研究表明,投喂含35%鱼粉的配合饲料时卵形鲳鲹生长速度和食物利用效率明显高于投喂鲜杂鱼时,而氮和磷废物排放量显著低于后者;当饲料鱼粉含量超过35%时,在配方中添加0.5%~2.5%的硒酵母不会显著增加卵形鲳鲹生长速度和食物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