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 主要是利用了玉米螟在春季破蛹后,从秸秆中爬出寻找水源,喝水化蛹活动的特点,在玉米螟活动前喷施白僵菌,使玉米螟在活动时接触到白僵菌,从而消灭玉米螟发生虫源,减少玉米螟田间危害.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防治二代玉米螟幼虫的新技术,在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后,应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防治玉米螟.结果表明,此综合技术防治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达64.22%,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11.20%,而仅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为56.9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9.25%.因此,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对玉米螟二代幼虫有控制效果.松毛虫赤眼蜂结合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喷药的综合防治技术能够减少田间玉米螟一代和二代幼虫数量,在玉米螟多代发生区可根据玉米螟发生情况和粮食生产的需要进行选用.  相似文献   

3.
新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应用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根据1999~2000年在新疆北部玉米产区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田间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结果表明,在新疆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效好于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玉米螟虫口减退率为44.9;,能有效地控制玉米螟的发生与为害,且可降低玉米螟越冬基数.防治二代玉米螟,玉米螟卵块最高寄生率达81.6;, 卵粒寄生率最高达53.0;,虫口减退率最高达65.4;,其防效较显著,经测产,放蜂田的平均单产较对照田增加9.4;.  相似文献   

4.
在调查云南玉米螟种类的过程中,发现采自丽江县为害普通大麻 Cannabis sativa L.的玉米螟3种.其中,除亚洲玉米螟 O.furnacalis 和丽江麻螟 O.zealis lijiangensis 已报导外,于1990年11月所采的玉米螟为麻螟 O.narynensis,本种系云南省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5.
亚洲玉米螟-近缘种云南新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调查云南玉米螟种类的过程中,发现采自丽江县为害普通大麻 Cannabis sativa L.的玉米螟3种.其中,除亚洲玉米螟 O.furnacalis 和丽江麻螟 O.zealis lijiangensis 已报导外,于1990年11月所采的玉米螟为麻螟 O.narynensis,本种系云南省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危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并呈现进一步严重发生危害态势.论述了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螟发生危害情况、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并根据不同发生程度提出了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玉米螟越冬虫源基数、存活率及化蛹进度与气象条件分析玉米螟发生程度.表明:4月和5月份,温度、降水量决定化蛹期是否提前,而6月份温度、降水量则决定玉米螟化蛹期的长短;玉米螟蛹期天敌较少,越冬虫源基数较大,越冬期间气温较高,冬后存活率较高,有利于玉米螟大发生,反之则发生较轻.  相似文献   

8.
对玉米螟越冬基数与翌年玉米螟种群发生程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明确了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成虫羽化到1代幼虫化蛹、成虫羽化的期距,为玉米螟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1.生物防治具有许多优于化学防治的特点,如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产生抗性,以及由于仅杀伤或抑制防治对象,因此,能参与生态环境的调控,保持生态平衡,起到长效的作用。2.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通过人工释放赤眼蜂卡到田间,然后在玉米螟卵内产卵,破坏玉米螟卵,使其不能发育成玉米螟,而发育成赤眼蜂,在田间循环不止,达到防治的目的。3.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目前已成为直接用于生产面  相似文献   

10.
玉米重大害虫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上的重大害虫,制定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方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存在着一些原则和方法.在了解亚洲玉米螟生物学及其天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策略,即强调采用自然防治,利用农业防治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结合消灭越冬虫源、以物理等措施压低成虫虫量、以生物防治为主控制田问幼虫,必要时才采用与生物防治(及自然防治)协调的化学防治.并对亚洲玉米螟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赤峰地区玉米螟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玉米螟是赤峰市玉米的主要害虫,田间被害率为13.2z%~86.5%,为制定玉米螟相应的防治策略,1999-2002年赤峰市植保植检站组织旗县区植保站对玉米螟在赤峰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规律.  相似文献   

12.
前言自从六浦晃和门罗在“欧洲玉米螟及其近缘种的分类与分布”(1970)中指出亚洲东部和澳洲的玉米螟是亚洲玉米螟之后,国内对原定名为欧洲玉米螟的种名引起了争论,一些单位在1975年前后用欧洲玉米螟性诱剂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多次诱捕试验,均无效果。1979年,我们曾在河南许昌和美国J.A.Klun博士合作,用一种亚洲玉米螟和三种欧洲玉米螟不同配比的性诱剂作了田间诱捕试验,其结果是亚洲玉米螟性诱剂顺12-和12-十四烯醇乙酸酯和醋酸十四(烷)酯34:39:27,11天132盆次共诱到71头蛾,效果良好;欧洲玉米螟性诱剂顺  相似文献   

13.
通过性信息素活性反应,形态鉴定和生殖隔离试验等方面研究,澄清了河北省玉米螟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而不是过去多年认为的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ubner)。但欧洲玉米螟亦有少量分布,在张家口和芦台以大麻、苍耳、葎草等为主要寄主。此外尚见2个近缘种,其中紫玉米螟O.scapulalis(Warker)在芦台是取食葎草的主要虫种;克什米尔玉米螟,O.kasmirica(Moore)系中国新记录,仅寄生于大蓟。  相似文献   

14.
正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以种植玉米面积大较大玉米螟防治成为确保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2014年在大力示范推广白僵菌与赤眼蜂结合一起生物防治玉米螟的基础上,又将两种绿色环保的投射式杀虫灯和性诱捕器的物理防控玉米螟的技术集成应用进来,形成绿色环保防控玉米螟技术。一、绿色环保防控玉米螟技术原理1.投射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新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地理种群在(27±1)℃的恒温条件下,光照时数为4~20 h之间时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光周期和不同地理区域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焉耆、塔城、昌吉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4:10 h,乌鲁木齐、哈密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5:9 h.新疆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在光照时间时数为8~12 h之间时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滞育诱导率最高.并且光照时数长于14 h时,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反而幼虫发育历期缩短,滞育率降低.光周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负相关,即光照延长,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缩短.不同地理区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正相关,即北纬度升高,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延长.  相似文献   

16.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一大害虫,一般可减产5%~10%,不仅降低玉米产量,而且还影响玉米的质量,因此要在防治玉米螟上下功夫.一般都是夏季玉米螟发生时期进行防治,很少在冬春出蛰前防治,根据玉米螟的生活习性及其越冬规律,冬春出蛰前防治效果也很好,可以减少越冬基数,能大大减轻来年玉米遭受玉米螟危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2年3月5日惊蛰,此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其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7.
马拉硫磷对连续5代亚洲玉米螟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测定低致死剂量杀虫剂对亚洲玉米螟连续世代生殖力的影响,连续5个世代用低致死剂量(LD30)的马拉硫磷点滴于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胸部背面.当存活下来的幼虫经生长发育为成虫,研究亚洲玉米螟存活成蛾的交配成功率、产卵量、卵孵化率.结果表明:马拉硫磷对亚洲玉米螟交配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随着代数的增加, 雌、雄蛾的交配能力有一定恢复;无论是雌、雄单方还是双方受到药剂处理,都能使亚洲玉米螟雌蛾的产卵量显著下降,卵块的孵化率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8.
双城市玉米年种植面积在200万亩以上,年生产玉米的40%籽粒、80%以上桔杆用来饲喂奶牛实行过腹增值.可以说玉米是双城市重要的基础产业. 在玉米种植中玉米螟是危害玉米生产主要害虫,每年因玉米螟危害损失玉米产量占10%-15%,同时品质下降.为实现虫口夺粮,提高产量和品质,防治玉米螟更为重要.双城市率先推广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通过利用生物之间食物链相互依存关系,选择最佳时期、最佳有益生物蜂种、最佳数量、最佳操作方法对玉米螟的寄生,实现有害生物无害化治理.双城市多年来连续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并实行逐年分区轮换统防,累计防治面积达800多万亩次,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提高工厂化生产赤眼蜂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全省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每年都在20万~30万hm^2左右,最高年份达到53万hm^2,对防治玉米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山东省1976-2005年一代玉米螟盛期卵量、玉米成灾面积与其对应的气象条件之间的相关性,用数据理统计方法对一代玉米螟发生发展具有影响的气象因子进行筛选,并构建线性趋势方程.结果表明,一代玉米螟的发生发展主要与温度、湿度气象因子有关.其中普查盛期一代玉米螟卵量与5月下旬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玉米受灾面积与5月上旬-中旬平均最低气温及6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