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辣椒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色与类胡萝卜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颜色辣椒果实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辣椒果实色泽与类胡萝卜素变化的相关性,为选育高辣椒红素新品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薄层层析方法测定不同时期辣椒果实的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结果】(1)青果期绿色、成熟期为红色的品种共分离出16种色素;青果期前合成的叶绿素和部分黄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转色期后下降,青果期后合成的红色、橙色和黄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大幅增加;成熟期类胡萝卜素总含量和辣椒红素含量高。(2)青果期乳白色、成熟期为红色品种共分离出12种色素,青果期色素含量较低;随着果实发育,青果期前合成的黄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大,青果期后合成的黄色、橙色和红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较快;成熟期类胡萝卜素总含量较低,辣椒红素含量较高。(3)青果期绿色、成熟期为橙色的品种共分离出14种色素;叶绿素逐渐降解,青果期前合成的黄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幅不大,青果期后合成的黄色和橙色类胡萝卜素含量迅速增加;成熟期类胡萝卜素总含量较高,没有合成辣椒红素。(4)青果期绿色、成熟期为黄色的品种共分离出9种色素;叶绿素和黄色类胡萝卜素逐渐降解,没有合成新的类胡萝卜素,成熟期类胡萝卜素总含量低。【结论】在辣椒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颜色类型果实中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不同,同一类型不同品种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含量有差异;青果期为绿色、成熟期为红色的品种为选育高辣椒红素的理想材料;不同颜色辣椒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不同。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辣椒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组分与品种耐低温弱光性的关系,采用YMC-C30色谱柱(250mm×4.6mm i.d.,5μm),以‘陇椒3号’为试验材料,建立了分离测定辣椒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组分及其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组成为A,乙腈∶甲醇(体积比60∶40);B,甲基叔丁基醚,梯度洗脱;检测波长450nm;柱流速1.0mL/min;柱温25℃.以外标法定量,叶黄素、玉米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各组分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性系数介于0.996 1~0.999 9;平均回收率为80%~98.9%.试验方法可用作叶黄素、玉米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分离与定量测定,为辣椒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组分含量的测定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3.
对柿果中类胡萝卜素化学成份及其含量的季节性变化以及栽培条件的影响等进行了调查,旨在为柿色素代谢及其功能性成分合成与调控等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结果如下:柿果实中的色素成份为玉米黄质、β-隐黄质、β-胡萝卜素、叶黄素和番茄红素;果皮中的类胡萝卜素总含量约是果肉中的6-11倍;按类胡萝卜素组成成分的含量由高至低,果皮依次为玉米黄质、β-隐黄质、β-胡萝卜素、叶黄素和番茄红素;而果肉依次为β-隐黄质、玉米黄质和β-胡萝卜素。结果表明,柿果肉主要色素成份为功能性β-隐黄质。温室栽培磨盘柿果中功能性成分β-隐黄质含量是露地的3倍。供试7品种间色素成分与含量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4.
研究烹饪对常见的几种禽蛋蛋黄中类胡萝卜素的影响。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烹饪前后鸡蛋、鸭蛋和鹌鹑蛋蛋黄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利用HPLC法分离并测定烹饪前后鸡蛋、鸭蛋和鹌鹑蛋蛋黄中的各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含量。测定出了鸡蛋、鸭蛋和鹌鹑蛋的鲜蛋和熟蛋中总类胡萝卜素及其各组分的含量。(1)鸭蛋和鹌鹑蛋蛋黄中含叶黄素、玉米黄素、角黄素、隐黄素和β-胡萝卜素,鸡蛋蛋黄中除上述组分外还含有辣椒红素;(2)烹饪前后蛋黄中类胡萝卜素组分的种类和各组分含量的排序无变化;(3)在煮熟的过程中,蛋黄中各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平均损失率分别为鸡蛋9.3%~19.0%,鸭蛋8.8%~23.0%,鹌鹑蛋18.4%~34.7%。  相似文献   

5.
<正>辣椒全身是宝,富含辣椒碱、二氢辣椒碱、辣椒红素、辣椒油、β—胡萝卜素、富含维生素C和钾等,其中维生素C居各种蔬菜之冠。辣椒用途越来越广泛,主要用于餐饮、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快餐、微波食品等,又是必不可少且是添色增香的调料之一,辣椒已成为人们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佐料,尤其陕西人对辣椒的青睐更是情有独钟。1环境条件要求1.1温度。辣椒是喜温暖、怕霜冻、忌高温、怕日晒作物,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0—30℃,开花结果初期因营养生长与生殖  相似文献   

6.
油棕果实不同发育时期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棕果为材料,分别提取油棕果5个发育时期的类胡萝卜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鉴定其中叶黄素、蕃茄红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的成分和含量,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对油棕果中的叶黄素、蕃茄红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完全分离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随着油棕果实成熟度的增加,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逐渐增加,其中在果实发育后期,β-胡萝卜素是α-胡萝卜素的3~4倍;相反地,叶黄素从青果期到成熟期的含量是逐渐减少的;蕃茄红素的含量变化不大。油棕在成熟过程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不断增加,主要转化为以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为主。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辣椒β-胡萝卜色素的提取工艺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提取该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辣椒中的色素,适宜的提取条件为:温度为50℃、料液比为1g:15 mL、浸提时间1.5h时。该色素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光照的条件下易分解;辣椒色素的耐还原性较好;Cu2+对辣椒色素溶液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而Mg2+、Al3+对色素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乙酸乙酯为溶剂,在前期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和液料比为自变量,辣椒红素吸光度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法,研究了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辣椒红素吸光度的影响,利用Design-Expert 7.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作出响应面图,通过手动简化,得到简化的二次回归模型方程,确定辣椒红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温度46.47℃,超声时间57.67 s,超声功率396.48 W,液料比23.46∶1.00(mL∶g),在此条件下提取的辣椒红素吸光度实测值为0.517 3.二次回归模型预测值为0.515 9,与实测值相符,说明建立的二次回归模型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
夏树林  贝亚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16-12017,12092
[目的]筛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从原料的处理和提取剂的选择上改良传统工艺。[方法]利用索氏提取法从干红辣椒中提取辣椒红素,以辣椒红素的色价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辣椒红素的吸光度在提取温度为80℃时最高。当温度大于80℃时,辣椒红素的得率与80℃提取时的相差不大,而吸光度小于80℃提取时的。提取时间为4h时,辣椒红素吸光度最高,大于4h时辣椒红素的得率偏高。提取辣椒红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是以正己烷为提取剂,在80℃和料液比为1:20的条件下提取4h,在此条件下重复3次的辣椒红素色价分别是68.6、69.0和68.9。[结论]提取辣椒红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其次是提取时间,影响最小的是料液比。  相似文献   

10.
线辣椒成熟果色黄色性状遗传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线辣椒黄色突变体H0809为母本材料,野生型XHB(红色)及红色高代自交系CP1211-1、CP12332-5、CP1235-11、 CP1245-6、CP1256-10、CP1271-3为父本材料,配制杂交组合,对亲本、不同组合F_1代及F_2代分离群体的果实颜色性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合F_1代群体辣椒果实颜色均为红色,说明辣椒果实红色对黄色为显性, F_2代分离群体红色和黄色单株数量符合孟德尔3∶1的分离比例,表明线辣椒成熟果色黄色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黄色线辣椒H0809为红色野生型XHB的隐形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