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当然除了传统茶文化外,江南古典园林也是我国传统园林建筑中的精品,其中所具有到内涵理念是对该体系传承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本文拟从江南古典园林的发展状况分析,结合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深层次探究江南古典园林与茶文化体系之间的结合点,进而为当前融入茶文化理念的江南古典园林对当前园林建设的相关影响形成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茶文化的渗透对文学、建筑以及园林等方面带来了深远影响。而园林塑造引入茶文化元素,为园林增添新的色彩,也拉近人与抽象文化之间的距离,此种营造手法促进了园林营造模式的创新,也迎合了民众心理诉求。茶文化园林是以我国茶文化为立足点,实现园林建设和茶文化的融合,为园林注入了禅意,使园林变得恬静、清雅。目前,茶文化主题园林项目的崛起,研究茶文化主题园林的营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开荣 《中国茶叶》1993,15(6):34-35
茶文化和园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分支,在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茶文化与园林文化的结合、渗透,既是各自系统的补充和完善,又是民族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茶树在园林中的应用,则是实现上述目的的重要一步。一、茶树适合园林应用在我国园林中,一堆乱石,一泓池水、一丛草木,经过园丁们的精心创造,都能构成令人留连忘返的美景,这些构成千差万别景点的每一园林要素,都有着它们相对独立的园林属性。茶树是四季常绿植物,从园林绿化的要求看,它具有较为理想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和园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分支,在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茶文化与园林文化的结合、渗透,既是各自系统的补充和完善,又是民族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茶树在园林中的应用,则是实现上述目的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最璀璨的历史文化瑰宝之一,极具艺术性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园林匠人巧妙应用自然、叠山理水的大智慧;同时古典园林一直倡导园林景观源于自然且又高于自然,造园尽量不施痕迹,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是生态性园林,充分体现人同自然有机结合,内部个环境要素和谐共存。茶园作为园林的特定类型,具有园林美学属性,同时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建立集采摘、科普、娱乐等多种功能性为一体的现代生态茶园成为主流趋势。本文拟从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思想方面入手,探寻其在现代茶园设计中的应用体现即有效表达途径。  相似文献   

6.
陈明 《福建茶叶》2016,(8):83-84
传统元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审美价值,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本文以传统元素在现代茶馆中的运用为核心,分别从空间隔断元素、古典园林式样、传统雕刻元素、传统陈设摆件元素以及传统色彩元素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为现代茶馆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品牌是企业的核心要素之一,茶品牌是我国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凝结体。作为茶叶生产大国,我国传统茶品牌的法律保护还存在两大难题,一是缺乏强有力的茶品牌法律保护机制,二是国际市场茶品牌保护难度较大。本文针对我国传统茶品牌法律保护的不足,探讨我国传统茶品牌法律保护机制的构建,即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茶品牌保护经验,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健全法律法规保护机制,提升茶叶经营企业品牌保护意识,增强保护理念。  相似文献   

8.
袁泉  桑静银 《福建茶叶》2016,(1):252-253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中,茶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相应的法律手段对其进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保证我国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联合国一直在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茶文化恰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则,让传统茶文化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元素为:山脉,水域,植物和园林建筑。中国古典园林一直都继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指导下,他们逐渐成熟,形成了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园林景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是由工匠和大师精心设计的,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有规划的调整、加工和改造了园林景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与传统文化,并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方式与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赵莹琳 《福建茶叶》2016,(3):162-163
观光茶园在满足人们所需的园林环境的同时,又集中农村整体规划、传统文化保护、发展特色经济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发展前景广阔。山地因其特殊的地理形态,其设计过程中则更应结合自身地理位置特点,利用气候环境的优势,进行相应方案的设计。本文将以福建省大田县为例,浅谈山地观光茶园的规划设计研究,对园地选择、园地规划、园地布局构思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1.
白娜 《福建茶叶》2016,(1):177-178
茶文化园林是基于我国茶文化的基础之上,将园林建设与茶的有机结合,营造一种更加富有禅意、更加宁静的自然风光区域。近些年来,茶文化园林项目逐渐兴起,很多以茶叶种植为主要经济创收的地区,也开始积极进行茶文化园林的深度开发。本文针对深度开发理念下的茶文化园林路径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采茶戏作为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采茶戏生存现状来看,其发展的情况并不乐观,其中资金短缺、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还普遍存在。客观看待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做好保护和管理对策,才能够推动我国采茶戏的发展与传承,更好的维护我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张彤阳 《福建茶叶》2016,(10):100-101
研究传统茶建筑在茶文化影响下的发展的目的在于了解传统茶建筑的发展历程及茶文化对其的影响,找到适合当下传统茶建筑保护与传承的途径。本文介绍了我国传统茶建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茶文化对中国传统茶建筑的影响,提出对传统茶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举措如下:充分结合茶旅游事业拓展传统茶建筑经营内容;在传统茶建筑中融合更多养生、茶艺类服务项目。  相似文献   

14.
张涛涛 《福建茶叶》2016,(12):215-216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责任。采茶健身操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活动,是茶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创编采茶健身操并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之中,是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本文从何为采茶健身操、采茶健身操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何为,以及如何创编采茶健身操三个部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茶文化在景观营造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壮大景观的设计的外在形象,丰富园林的内在涵养,同时也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发扬与传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设计要求体现出人文情怀的元素。中国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随着历史的发展,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因此,将中国茶文化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是对景观园林设计的一种创新,不仅丰富景观设计的创新理念,而且还体现出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非常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理应得到重视和保护,使其在现代社会发挥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存在教育理念不完善、师生互动少等问题,而茶文化中蕴含有适合艺术设计教学的教育理念,如果将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必然会推动我国高校艺术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茶文化作为我国珍贵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及经济等价值,保护与发展茶文化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茶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强有力保障是法律,但是我国法律立法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现在的法律制度及体系不能够适应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本文重点研究分析茶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法律问题,从立法形式、立法原则及保护发展主体的法律权利、义务等展开分析,为我国茶文化保护与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吕拓  王敏  陈旭  魏春生 《园艺与种苗》2024,(2):16-17+32
在园林观赏苗木移植过程中,为确保苗木栽植成活后能正常生长发育,应在苗木移植时带部分原生长处的土壤保护根系。苗木土球可用草绳、蒲包或其他软材料进行包装,简称“带土球移植”苗木。文章对带土球苗的挖掘、运输、假植和养护管理等进行了综述,供园林科技工作者及业余园林爱好者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已经拥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转变,导致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呈现出衰退或消亡的趋势。做好妥善的保护工作,确保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能够在发展过程中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防止传统体育种类以及数量的减少,就需要对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杜鹃花是中国传统名花,观赏和园林应用价值极高,但目前中国园林中对野生杜鹃花的利用率极低,这与中国丰富的杜鹃花属植物资源形成强烈的反差。本文主要从播种、扦插和组织培养等方面综合论述了野生杜鹃花的繁殖技术,为进一步促进中国对野生杜鹃花的引种驯化和园林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