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试验对2化性带多化性血统的4元杂交种“贵蚕一号”,即时浸酸后冷藏期限的试验,在丙1——丙2胚子冷藏50日以内,其孵化率和蚁蚕生命力均具有实用价值,超过50日,冷藏期限越长,其孵化率和蚁蚕生命力越差。  相似文献   

2.
柳芹  刘金凤 《蚕学通讯》2022,42(1):37-38
蚕种感温是促进胚子发育齐一,提高越年种孵化率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几个现行家蚕品种越年种感温处理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根据丁1期胚子发育程度来确定降温冷藏的时间,再根据冷藏时间来确定感温的时间;需要结合制种日期、品种特性、用种时间制定感温计划;需加强感温期间的技术管理,确保感温蚕种的安全性和保护质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对催青蚕种在不同胚子发育时期离开催青室,然后再作补催青及自然催青处理,结果对蚕种的孵化率及蚁蚕生命时数有很大影响。其中己4胚子离开催青室后自然催青的,孵化率最低,只有90.97%,最高二日孵化率只有89.25%;己4胚子蚕种离开催青室后作补催青的孵化率高于前述成绩,且离开时间短成绩优。己3胚子蚕种离开催青室的,成绩优劣趋势亦同于己4胚子蚕种成绩,只是各相应成绩高于己4胚子成绩。蚁蚕生命时数的成  相似文献   

4.
蚕种即浸后再冷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蚕种即浸后利用大胚子(丁胚子)在2.5~5℃中冷藏的期限不能太长,如果是原种,最好控制在10天以内,如果是杂交种,再冷藏时间可适当延长,但最好控制在半个月以内。  相似文献   

5.
黎文平 《北方蚕业》2010,31(2):26-27
秋制越年种丙1胚子起超限冷藏,可缓解夏秋蚕供种不足的矛盾,现行品种超限冷藏符合生产要求,试验结果显示:复式冷藏种丙1,胚子可安全冷藏80天,三次冷藏种丙1胚子可安全冷藏70天。  相似文献   

6.
采用对催青蚕种在不同胚子发育时期离开催青室,然后再作补催青及自然催青处理,结果对蚕种的孵化率及蚁蚕生命时数有很大影响。其中己_4胚子离开催青室后自然催青的,孵化率最低,只有90.97%,最高二日孵化率只有89.25%;己_4胚于蚕种离开催青室后作补催青的孵化率高于前述成绩,且离开时间短成绩优。己_3胚子蚕种离开催青室的,成绩优劣趋势亦同于己_4胚子蚕种成绩,只是各相应成绩高于己_4胚子成绩。蚁蚕生命时数的成绩变化为:孵化率高蚁蚕绝食成活率高,反之则低。试验认为,催青发种时,应酌情掌握好蚕种离开催青室的时机,同时须及时做好补催青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根据蚕卵胚子的不同发育阶段,抗低温冷藏能力的不同特点,将甲、乙、丙胚子的耐冷藏天数和冷藏适温组合起来,增加中途感温次数,分段抑制胚子发育进程,以达到延长蚕种有效冷藏期限,供秋季使用,减少损失。经三年试验研究,说明了春制越年秋用蚕种,随着冷藏天数的延长,死卵有增多的趋势,总孵化率和最大二日孵化率比当年的冷藏浸酸种稍低。但催青经过日数、孵化经过天数、全龄经过、五龄经过、全茧量、茧层率、万蚕产茧量与当年的冷藏浸酸种相比差异不显著,达到了实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 越年蚕卵(种)出库胚子发育整齐,就为催青技术处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催青卵要达到1—2日孵化率在90%以上,总孵化率达95%以上,出库蚕卵胚子发育的整齐度就是重要关键。根据我场三十余年保种、冷藏的实践证明,历年越年蚕卵出库胚子均较整齐。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了省颁的操作规程和不断学习外地经验,制订了保种措施,蚕卵出库胚子整齐度均为丙_2胚子,比以往更加整齐,在工作中有如下体会: 1,春季蚕种制  相似文献   

9.
<正> 近几年来,我库围绕如何提高越年蚕种冷藏技术和质量进行了探索。我们在生产中,加强科学测胚,按照蚕卵胚子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采用对不同性质的活性化冷藏温度和抑制性冷藏温度加以保护,对提高越年蚕种质量收到了较好效果。1987年,我库冷藏22个种场的春用种271个制种批,计455,376张,出库前试催调查,蚕种孵化整齐,经2天孵化完毕(去年同期3天)。总孵化率  相似文献   

10.
苏_4×苏_(12)春制越年种实用孵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该品种的滞育程度较深.在无特殊处理的情况下,要想使该品种的冷浸种获得满意的实用孵化率,在5℃中最好冷藏50天时间以上.春制越年种要获得满意的孵化成绩,冬季浴种后,在5℃中的人工越冬时间至少要60天以上;在12.5℃温度中感处理时间至少要经过15天胚子才发育到丙_1~+~丙_2,此时方能入库进行第二次冷藏.  相似文献   

11.
(一) 蚕种的冷藏与浸酸处理,是蚕种保护过程中的一项主要环节。在生产实践中,常会碰到因冷藏或浸酸上原因而致降低孵化率、孵化不齐,甚至在次代稚蚕期发生蚕体大小和发育不良。因此,蚕种的冷藏浸酸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蚕种的丰产品质,是蚕种繁育中的重要技术操作过程。 所谓蚕种的冷藏处理,包括人工不越年种(夏秋蚕种)的冷藏和越年种(春蚕种)冷藏两种,两者冷藏对蚕种胚子的作用,性质上不同。前者是就蚕卵胚子已经决  相似文献   

12.
孵化率是衡量蚕种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对养蚕单产及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影响孵化率的因素较多,有内在的、外在的,有先天的、也有后期形成的.春制越年蚕种从蚕种繁育到出库催青大约经过10~12个月,这一过程中,蚕卵要经过越夏、解除滞育、浴消、冷藏、感温、冷藏、催青等许多技术处理,蚕卵的营养消耗较大,胚子发育受外界的影响明显.一日孵化率反映了蚕卵胚子发育的整齐程度,提高越年蚕种一日孵化率对降低养蚕成本,控制蚕病发生,提高蚕茧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县 1995年开始相继引进了菁松×皓月、黄海×苏青、苏镇×春光、苏菊×明虎、871× 872五对家蚕新品种。 2 0 0 1、2 0 0 2年新品种发种量分别占总发种量的 80 %、88% ,总孵化率均达 95 %以上。为了进一步探讨这几对新品种的催青技术 ,提高催青质量 ,确保孵化率达到预期效果。我们认为在执行简化催青标准的基础上 ,应着重抓好以下三项措施。1 处理好关键胚子丙2 、戊3 、己3 及己4胚子是催青关键胚子。1 1 调节好起点胚子  丙2 胚子是催青加温的起点胚子。起点胚子是否齐一 ,对孵化齐一程度有很大影响 ,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因品种、场…  相似文献   

14.
<正> 农村养蚕生产中,春蚕种及部分夏蚕种采用上年制造的越年种。这种越年种都是在冬季浴消,经一定时期后滞育解除并缓慢发育至乙胚子时入库冷藏,以抑制胚子的发育。一般春蚕种大多在4月20日前后出库催青,夏蚕种在6月15日前后出库催青,后者冷藏期间较前者增加50多天。关于越年种冷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桂蚕2号杂交原种浸酸后再冷藏的期限,本试验调查了桂蚕2号杂交原种浸酸后再冷藏不同时间的蚕种实用孵化率及蚁蚕绝食生命力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浸酸后耐冷藏能力和蚁蚕绝食生命力都不同,中系较日系耐冷藏。932×8810、8810×932、8711×7532浸酸后再冷藏安全期限分别为40d、30d、20d。  相似文献   

16.
简化蚕种催青温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种场进行蚕种催青的目的,不仅是使蚕种能在预定日期收蚁、实用孵化率高,蚁体健康,而且要求蚕蛾产越年卵。一般种场春期采用高温感光法催青,即从丙_2起点胚子用68°F保护,以后根据胚子发育逐渐用70°F、72°F、75°F加温,至戊_3胚子起到孵化用77—79°F高温和每日18小时感光。而秋期催青,由于外温较高,蚕卵前期(丙_2—戊_2,下同)放在冷库低温室75°F保护,后期(戊_3—已_5,下同)则在自然高温保护,感光同春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蚕种不同的入库前保护时间、冷藏时间及出库后分浸酸与不浸酸等处理后,调查932、7532原原种不同处理的实用孵化率。结果:浸酸处理的蚕种库外保护时间在50天以内,冷藏时间在120—140天内孵化成绩比较好,冷藏时间超过140天以后,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孵化率下降;不浸酸处理就催青的蚕种冷藏120—130天的孵化率稍偏低,而冷藏时间140—160天的蚕种的实用孵化率高,孵化成绩稳定。结论:932、7532原原种的库外保护时间最好控制在40天以内,最长不超过50天。冷藏时间在140天以内的,应当进行浸酸处理。而冷藏时间在140天以上的,蚕种出库前经过适当的中库调整3天后再出库,不需要经过浸酸处理,蚕种孵化率就可以达到生产要求.达到推迟用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我区现行桑蚕种保护方法是采用冷藏保护浸酸方法,工作量较大,我们通过1987—1989年的试验,采取产卵后高温越夏,加快滞育深度;及时进库冷藏,促使充分解除滞育;进行中间感温处理,促进蚕种胚子发育齐一化。这一越年蚕种新的保护方法,蚕种孵化率高而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19.
毛洪斌 《广西蚕业》1999,36(4):11-13
试验结果表明,杂交原种7·湘、9·芙产卵后分别保护48h,进库砖藏40天,孵化率最高;保护72h后,冷藏50天,孵化率最高;保护96h后,冷藏70天,孵化率最高;保护5天,冷藏90天,孵化率最高;保护6天,冷藏100天,孵化率最高;保护7天,冷藏120天,孵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20.
毛林迪 《四川蚕业》2008,36(2):44-45
采用蚕卵活性化调查和丁1发育度调查的科学管理技术手段,对减少越年种冷藏死卵发生,提高蚕种孵化率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