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模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分析了133份大豆材料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大豆材料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44%~52.49%,各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929 3,说明参试大豆材料存在比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分枝粒重、分枝粒重占比、营养生长期、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得到7个与产量呈极显著的农艺性状,正效应因子排序为:每荚粒数分枝粒重百粒重主茎节数单株荚数营养生长期,负效应因子为株高。对这7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表明,综合效应排名为:分枝粒重单株荚数主茎节数营养生长期每荚粒数株高百粒重。根据主成分得分并借助权重计算的综合得分把133份大豆材料聚类成4类,其中第Ⅳ类大豆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和主茎节数较多,营养生长期和生育期较长,株高适中,百粒重较小,底荚较高,适宜在套作模式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大豆品种生物学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张玉革  胡绪彬 《大豆科学》2004,23(3):178-183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10个大豆品种在沈阳地区种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可通过主成分分析归纳成单株个体因子、株形因子及致病虫害因子3个主成分;聚为3类后,每一类的单位面积产量的差异极显著,高产品种一般具有较多的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生育期相对较长,株高和主茎节数的数值相对较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是用于区域大豆品种筛选的十分有效的统计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夏大豆育种,对2006-2017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品质及抗性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产量水平明显提高;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茎节数略有上升;生育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底荚高度略有下降。粗蛋白含量整体略有上升,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参试品种(系)中达到高蛋白和高脂肪标准的品种 (系)分别有20个、82个。参试品种(系)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水平不断提高,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水平明显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产量与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C7株系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 株粒重是产量的正向作用因子;主茎节数是产量的负向作用因子。以上结果综合表明:单株粒重是黄淮海地区大豆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夏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主茎节数适中、单株粒重较高的亲本组配及后代单株的选择,同时还要重视品质,强调抗性,从而选育出适宜黄淮海地区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李玲  李贵全  闫旭宇 《大豆科学》2007,26(4):479-483,489
用60Co-γ射线对晋豆24号风干种子进行了辐照处理,对M4代14个突变株系及CK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主成份分析及聚类分析.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株重、有效分枝、主茎荚数、株荚数、株粒数呈极显著相关;主成份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份(单株个体因子、株形因子、粒重因子)对变异的贡献率达86.92%;聚类分析把后代分为5类,每类的产量差异显著.结果表明,农艺性状的遗传关系分析对选育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黑龙江省审定的10个高蛋白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与蛋白、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高蛋白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粗与产量呈正相关,底荚高度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大豆蛋白含量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对产量的影响力最大。对于高蛋白大豆育种,应考虑选择株高中等偏高、主茎节数多、单株粒重大,同时百粒重较大、生育期为中晚熟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夏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新育成的18个大豆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有限结英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英数、株高、单株粒数、底荚高、分枝数;而亚有限结英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株高、百粒重、底荚高、分枝数。明确了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关系,为选育高产夏大豆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5个大豆品种配制的10个组合作为研究材料,运用朱军(1997)提出的包括加性、显性、上位、加性×环境、显性×环境、上位×环境效应的混合模型方法分析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及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大豆株高、节数、荚数和单株粒重的加性效应,节数、荚数和粒数的显性效应,株高和节数上位效应,株高和粒重的加性环境效应,5个产量相关性状的显性×环境效应,株高、荚数、粒数和粒重的上位×环境效应达到显著水平;株高和主茎节数、主茎节数和单株荚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株高和单株粒重、主茎节数和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等成对性状间的表型相关系数和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这些成对性状可以协同改良。  相似文献   

9.
利用黄淮地区的12个高产夏大豆品种(系),通过NCⅡ交配设计,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的加性方差大于显性方差。主茎节数、株高、每簇荚数和主茎荚数的加性成分占绝对优势,遗传力较高。分枝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显性成分比例大,遗传力较低,其中单株粒重趋于完全显性。主茎节数的显性成分很少,其它性状均为部分显性。建立了单株产量与产量因子之间的逐步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0.
在果蔗间种条件下,考察13个菜用大豆的全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鲜百粒重、标准荚率、单粒荚率、瘪荚率和单株产量等性状表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存在差异,其中95C-10、桂鲜豆1号等5个品种单株产量较好;单株产量与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多粒荚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果蔗间种菜用大豆时,要增加产量,应选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标准荚和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水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黑龙江省主要水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更高效的选育水稻新品种,以139份水稻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对影响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种质资源比较丰富,12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11%,并且稳定性很好;分蘖株数、每穗粒数、有效穗数、剑叶宽度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谷粒形状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10个农艺性状可以归为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68.759%。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江苏二棱大麦表型性状特征及其相关性,以1989年以来江苏省审定/认定的32份二棱大麦品种(系)为材料,在江苏沿海地区对其3个农艺性状(株高、穗长、穗粒数)、7个籽粒性状(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千粒重)和6个品质性状(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β-葡聚糖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农艺、籽粒和品质性状中,籽粒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小,变化范围为3.91%~9.13%;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最高,变化范围为8.56%~36.21%.经相关性分析,同类性状间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的较多,而不同类别性状间较少;穗长、穗粒数和籽粒长宽比在不同育种阶段的大麦品种(系)间差异显著.通过综合聚类分析,32份大麦品种(系)被分成三类,三类品种(系)间株高、支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淀粉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我国核心期刊玉米研究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10年在我国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玉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玉米研究文献集中发表在《玉米科学》期刊,占总发文量的19.06%,其次是《中国农学通报》、《安徽农业科学》和《种子》等期刊;文献下载频次总体随期刊影响因子的升高而增加,《玉米科学》下载频次最高;其次为《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和《中国农业科学》。我国玉米研究内容丰富,研究领域广泛,研究最多的是栽培,其次是遗传育种、综合利用、施肥和植物保护等。  相似文献   

14.
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24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在套作条件下,各品种(系)不同生育时期和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经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三节期互盛花期天数、盛荚期至鼓粒期天数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盛花期至盛荚期天数呈不显著负相关;产量与主茎长度、茎粗、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单株荚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茎粗和百粒重.通过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可分为4个组群,应选用类型Ⅳ为佳.  相似文献   

15.
影响水稻叶片光合日变化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选择典型的干热天气,测定了盆栽水稻二九丰孕穗期的光合日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利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考查了光强、叶温、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相对湿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早晨8:30以前,光合速率的上升主要是光强造成的;光合速率在8:30达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其间光合速率的降低,尤其是“午睡”期间的下降,气孔因素是主要限制因子;下午14:30~18:00,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呈一定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与光强、气孔导度、叶温和相对湿度有一定关系,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对45份臂形草种质材料进行20个指标的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臂形草属材料的形态指标间差异极显著,且主成分分析说明最长茎伸展长度、节间长、叶长、叶宽等植株的数量性状均为第一影响因素,其形态变异明显,遗传表达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试材料可分为3类,本地材料明显为1类,引进材料分为2类。  相似文献   

17.
甘薯主要亲本材料的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甘薯杂交育种中常用的亲本材料40份进行了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方差分析表明品种间确实存在真实遗传差异。用9个主成分中代表95.26%变异的6个主成分计算品种间遗传距离,将供试材料聚为8个类群,性状差异大的品种分别聚为不同的类群。  相似文献   

18.
为正确选配亲本及提高育种效果,采用6×5 NCⅡ遗传交配设计,对11个大豆品种的11个性状的遗传力和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百粒重、节数的狭义遗传力较高,早代选择效果较好,茎粗和虫食粒率的狭义遗传力较低,适合在中高代进行选择.大豆各性状的加性遗传效应是主要的.吉林38和通农13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较高,是高产育种的理想亲本,意3蛋白质的一般配合力较高,是提高蛋白质含量的理想亲本.吉林35×PEMVy、通农13×SAPPRO、2002系选×EXP和吉林38×意3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高,可作为高产潜力组合进一步在后代中重点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对5个木薯品种进行核型分析以揭示其核型特征,通过聚类分析来自4个产地的5个品种间的相似性,以探讨其亲缘关系。实验采用压片法,以木薯嫩叶为材料,运用DPS软件对核型资料按照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木薯5个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6,其中,SC12的核型公式为2n=36=34m+2sm,SM2300-1的核型公式为2n=36=36m(4SAT)、桂热5号的核型公式为2n=36=36m,云南8号与ZM8752的核型公式均为2n=36=34m(4SAT)+2sm。核型不对称系数范围在56.58~58.85之间,核型类型依次为1A、1B、1B、2A、1A,对称程度较高。聚类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为0.4时,5个品种分为3类。第Ⅰ类为云南8号,第Ⅱ类包括ZM8752与SM2300-1,第Ⅲ类包括SC12和桂热5号,5个品种存在一定的核型差异,说明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应用表型主成分分析法,对2001~2002年四川省区试的14个水稻新品种(组合)的11个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在选出的8个影响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粒形因子和碾米品质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61.6%;14个杂交水稻新品种(组合)被归为4类,显示出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的特点。由于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和主因子的贡献率大小不同,水稻品质育种首先应注意粒形和碾米品质的选择,以提高品质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