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近年来,蜗牛在河南省开封市的大部分作物田发生为害,并局部成灾。为害作物种类有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绿豆、油菜等,受害较重的作物是棉花、玉米。由于其发生为害的特殊性,往往在田间发生量小时,不易引起群众注意而忽视防治,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在部分区域偏重发生。为更好地指导生产,  相似文献   

2.
蜗牛为间隙性暴发、杂食性软体动物,同型巴蜗牛在南京1年发生1代,2次危害高峰:6~7月;9~10月。春季取食茄果类、瓜类嫩叶,夏秋季取食十字花科蔬菜。转移到沟边时,以取食杂草为生。蜗牛发生和危害轻重受温湿度、食料等环境因素影响很大,高峰期虫口密度可达43.2头/m2,1棵大白菜上最多有45头,受害严重的蔬菜不能上市。防治以综合防治为好。衣业防治措施是清沟铲草、清洁田园;药剂防治可用6%密达颗粒剂,2%灭旱螺颗粒剂和8%灭蜗灵颗粒剂等。  相似文献   

3.
正蜗牛和蛞蝓等螺类软体动物,对作物造成危害严重,水稻、蔬菜、棉花、烟草、花卉、食用菌等均可受其危害,防治时应合理地选用高效的杀螺药剂。6%斗蜗螺颗粒剂(6%四聚乙醛)能有效诱杀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对福寿螺杀灭效果好。四聚乙醛已被广泛用于杀螺剂的生产,加工成毒饵颗粒剂使用。将毒饵均匀地撒施在田间或发生危害的地方,一旦螺类取食或接触毒饵,就会很快中毒失水死亡。一般每667平  相似文献   

4.
我市农田发生的蜗牛种类主要是同型巴蜗牛,别名水牛,食性杂。近几年来,我市农田多种作物频遭蜗牛的危害,尤以十字花科蔬菜的白菜、萝卜、甘蓝,花卉的红花草、三叶草(酢浆草)、金菊等受害最为严重。由于大部分菜农、花农缺乏对蜗牛防治技术知识的了解,盲目用药,致使收效甚微,生产受到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蜗牛为间隙性暴发、杂食性软件动物,同型巴蜗牛在南京1年发生1代,2次危害高峰;6 ̄7月;9 ̄10月。春季取分茄果类、瓜类嫩叶,夏秋季取食十字花科蔬菜。转移到沟边时,以取食杂草为生。蜗牛发生和危害轻重温湿度、食料等环境因素影响很大,高峰期虫口密度可达43.2头/m^2,1棵大白菜上最多有45头,受害严重的蔬菜不能上市。双综合防治为好。农业防治措施是清沟铲草、清洁田园;药剂防治可用6%密达颗粒剂,2%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又名钻心虫、钻茎虫)主要危害玉米,兼害谷子、高梁、水稻、棉花、向日葵、辣椒及麻类等作物,以玉米穗期和花粒期受害最重,近年来在我省大面积发生,因玉米螟为害造成的春玉米产量损失每年达10%,夏玉米高达20%-30%,严重年份甚至损失30%以上。玉米螟危害还可使玉米品质下降,部分籽粒被害后常常发生霉变,引起牲畜食后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7.
玉米田蜗牛的大发生的原因与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几年,蜗牛已上升为我区农作物重要危害生物之一,严重地块可造成20-30%的减产,尤其玉米田为害更为严重。据笔者近两年调查,玉米田平均每平方米有蜗牛5-10头,严重的达20余头,整体比往年偏多1-2成。一、玉米田蜗牛发生规律玉米田蜗牛以其齿舌舔食玉米叶片叶肉、仅残留叶脉,严重影响玉米光合作用;舔食玉米雌穗花丝,严重影响玉米雌穗授粉结籽,同时蜗牛还分泌黏液,污染作物,导致有害病菌侵染,引发  相似文献   

8.
蜗牛俗称狗螺螺,是一种带贝壳的软体动物,分灰巴蜗牛和同型蜗牛,孙村镇以灰巴蜗牛分布较多.蜗牛对棉花危害主要是用带尖锐小齿的舌头舐食作物.棉花幼小时,能将棉茎磨断,造成缺苗.其叶期危害能把大批叶片吃光,现蕾期能把棉叶嫩头咬破.蜗牛在棉田爬过地方,因粪便和分泌粘液引起霉菌发生,影响棉苗生长.每亩有蜗牛1.5~6万头,棉花损失可达5%~15%.  相似文献   

9.
棉叶螨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叶螨除危害棉花外,还危害玉米、高梁、啤酒花、豆类、瓜类、茄科作物、甜菜、向日葵等作物。其中玉米、豆类及茄子受害最为严重。2008年我县夏季受高温、干旱等气候条件的影响,致使棉叶螨发生,危害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0.
去年,我县棉盲椿象发生较为严重,最高百株144头(防治指标10头/百株,大发生50头/百株).受害面积达1.87万公顷,被害田率达100%,被害株率达30%~40%,严重的达100%,蕾铃脱落率达20%-30%,严重的达50%,造成棉花减产20%~30%,给我县棉花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运城地区,常年种植春玉米8~10万亩,主要分布于中条山区,经1991年和1992年高产技术开发,虽逢少雨年型,但因栽培技术得到改进,单产明显提高。以闻喜县石门乡为代表,1992年全乡3221亩玉米,亩产由前三年的303.8kg上升到456kg,增产51%,其中推广地膜覆盖2000亩,亩产680kg,并涌现出一批亩产吨粮的高产典型。主要措施:采用优种(农大60为主)、地膜覆盖、合理密植(亩植4500株左右)、优化施肥(以产定肥,稳氮、增磷、施钾、补锌)、防虫去雄。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Arianta arbustorum 性成熟后隔离一定时期,在无交配机会的情况下,某些个体可以进行自体授精而繁殖,但繁殖量远远小于交配过的个体.每个繁殖季节交配一次,即能够达到正常繁殖量.交配次数多、繁殖量大的蜗牛,寿命较短.同胞之间的交配导致严重的近交衰退,主要表现在卵的孵化率(0.37)及后代存活率(0.30)上.进化理论认为,近交衰退是雌雄同体的生物进行异体授精的主要选择力.对 A.arbustorum 实验种群的研究支持了这种学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抗逆性强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研究施氮量、覆膜时期及其互作对陇东旱塬玉米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陇东旱塬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11月至2019年11月,连续设置覆膜时期(春季覆膜和秋季覆膜)和施纯N量(0、75、150、225、300、375、...  相似文献   

14.
旨在明确玉米品种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及药剂防治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通过田间调查,分析27个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通过玉米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灌浆中期,供试27个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为58.33%~100%,平均91.42%;发病级别2.33~6.97,平均4.51。玉米蜡熟期所有供试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均为100%,平均发病级别6.89;玉米螟危害的被害株率23.33%~71.67%,平均45.74%;百株虫量20.00~88.33,平均51.94。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供试11个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较低,其中最低0%,最高10.57%,平均仅为5.37%。由此可见,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差异很大,且供试27个品种不同时期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强弱排序不同;大喇叭口期药剂整株喷雾防治玉米大斑病,供试11个药剂处理的田间防效均不理想,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大方县玉米(Zea mays L.)不同群体结构的主要质量指标与产量的关系,从中找出与该品种类型相适应的超高产的合理群体结构.[方法]采用二裂式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植紧凑型玉米品种临奥9号、披散型玉米品种宣黄单2号、平展型玉米品种荷玉1号)、不同密度群体结构(种植密度分别为4.20万、4.95万、5.70万、6.45万、7.20万株/hm2)主要质量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耐密植紧凑型玉米临奥9号种植密度6.30万~6.75万株/hm2,披散型玉米宣黄单2号种植密度5.70万~6.00万株/hm2,平展型玉米荷玉1号种植密度4.95万~ 5.25万株/hm2的群体结构较为合理,其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每穗粒数、千粒重等重要质量指标比较理想,产量也高.[结论]该研究可为指导大方县玉米高产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锟  张丽兰  黎斌  杜广祖  陈斌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0):2894-2903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幼虫在山地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乡山地玉米种植区为调查研究点,设置系统调查田3块,每块田采用W型五点调查取样法,调查并记录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玉米植株上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数量;采用聚集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等方法分析山地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基于空间分布结果,进一步拟合提出幼虫密度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幼虫密度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结果】不同生育期玉米植株上草地贪夜蛾各龄期幼虫的组成不同。除1龄幼虫在雄穗上无分布外,各龄期幼虫在玉米不同部位上均有分布,幼虫数量由大到小的分布顺序为心叶>雌穗>茎/叶>雄穗。玉米齐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数量比例较高,分别为100.00%、71.45%、63.39%和78.07%,抽雄期、散粉期、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数量比例较高,分别为70.01%、83.55%、81.35%、95.94%和95.56%;玉米心叶和雌穗上虫量占比较高,分别为37.73%和34.49%,其中雌穗虫量最高达237.78头/100穗;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在山地玉米田呈聚集分布,高龄幼虫呈均匀分布;综合来看,山地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度具密度依赖性。基于空间分布的草地贪夜蛾低龄、高龄和全部幼虫样本的最佳理论抽样数计算模型分别为$N = (\frac{{3.84}}{{{D^2}}})(\frac{{3.2575}}{{{m^2}}} + 0.2874)、N = (\frac{{3.84}}{{{D^2}}})(\frac{{1.008}}{m} - 0.0644)$和$N = (\frac{{3.84}}{{{D^2}}})(\frac{{1.4718}}{m} + 0.3370)$,基于防治指标的低龄、高龄和全部幼虫样本的序贯抽样区间计算公式分别为${T_{{\rm{Iwao(n)}}}} = 0.33n \pm 1.96\sqrt {1.1063n} 、{T_{{\rm{Iwao(n)}}}} = 0.33n \pm 1.96\sqrt {0.3257n} $和${T_{{\rm{Iwao(n)}}}} = 0.33n \pm 1.96\sqrt {0.5224n} $。【结论】云南山地玉米田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呈聚集分布,高龄幼虫呈均匀分布,整个生育期田间草地贪夜蛾幼虫总体呈聚集分布;可通过拟合的模型计算低龄和高龄幼虫取样的最佳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区间。  相似文献   

17.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oschler)是夏玉米产区一种新发生的害虫。调查发现,秸秆还田地块尤为严重。本试验对秸秆还田与药剂处理地块的二点委夜蛾的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未进行药剂处理的地块被害株率达到82%,百株虫量最大为88头,喷除草剂和杀虫剂后二点委夜蛾发生量及危害率与未喷的差异不显著,百株虫量略有降低,但无秸秆还田地块喷施除草剂与杀虫剂后,其危害率显著低于上述处理,被害株率为20%,百株虫量为6头。  相似文献   

18.
沙雅县天然胡杨林春尺蠖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春尺蠖在沙雅县1年发生一代,以蛹在树冠下土壤中越夏、越冬.第二年3月当地表5~10cm深处土壤温度在0℃左右时,成虫开始羽化出土.卵于4月上旬开始孵化,整个卵的孵化进度呈明显的Logistic曲线,其方程式为:N=100/(1+e6.6255-1.234 3t).该虫的防治时期是4月10~25日,最佳防治时期是4月15~20日,采用飞机低容量喷雾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玉米地单作田、玉米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邻作田和玉米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邻作田3种不同邻作模式对玉米田主要害虫与天敌动态的影响,采用5点取样法并利用黄板、黄盘和糖醋液等诱集工具对3种玉米田整个玉米生育期进行系统调查,利用四分位法对两类主要害虫和两种主要天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期各个阶段中,瓢虫类天敌的个体数量在主要发生期和发生晚期均为玉米普洱茶邻作田最高,整个发生期玉米田瓢虫类个体数量表现为:玉米普洱茶邻作田>玉米思茅松邻作田>玉米单作田;在玉米田生育期的各个阶段中,蜘蛛类天敌在玉米思茅松邻作田中数量最多,从个体总量上玉米普洱茶邻作田略多于玉米单作田。两种主要害虫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和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个体数量均为玉米单作田>玉米思茅松邻作田>玉米普洱茶邻作田,玉米与思茅松邻作田瓢虫与玉米蚜益害比最高。玉米与普洱茶邻作田主要天敌瓢虫在个体数量上最多,主要害虫黄脸油葫芦和玉米蚜发生量最少,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最强,玉米思茅松邻作田次之,玉米单作田较差。  相似文献   

20.
故城县协调运用生物、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在玉米有害生物防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而解决了玉米生长中后期害虫防治难的问题。介绍了故城县应用白僵菌、赤眼蜂、中红侧沟茧蜂、 Bt制剂、诱虫灯和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夏玉米田有害生物的效果,并提出了“田间使用Bt制剂技术压前,设置诱虫灯、释放赤眼蜂技术控后”的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