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特细砂已经演化成为一种建筑资源。利用扫描电镜,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特细砂颗粒形貌,并配制特细砂混凝土及砂浆作为试验辅助研究。结果表明:辽河特细砂颗粒微观形貌凹凸不平,棱角较多,表面粗糙,因此比表面积大,在配制混凝土时需水量大,这个影响在砂浆中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砂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成分。目前我国中砂和粗砂的产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建筑需求,而特细砂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曙光,亟需将特细砂资源的潜在价值挖掘出来。对国内外特细砂混凝土的研究情况进行系统论述,并展望特细砂混凝土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新的建筑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双掺技术配制特细砂混凝土,配制出的特细砂混凝土能满足一般工程的质量要求,证明双掺技术是成功的。特细砂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略多于粗、中砂配制的混凝土,但符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节省了从外地运进大量粗、中砂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因此,它的经济效果仍然是很显著的。随着特细砂混凝土的推广使用,对特细砂混凝土的性能和施工工艺必然会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4.
特细砂混凝土在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孙长江,李淑玲,田会敏(黑龙江省青冈县水利局151600)(黑龙江省海伦市水利局)关键词特细砂混凝土,小型水利工程,应用l概述特细砂混凝土是由细度模数小于0.7的特细砂与粗骨料、水泥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一种特殊混...  相似文献   

5.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一般根据强度进行设计,而结合耐久性进行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尚未深入研究。为了得到满足耐久性要求的HF抗冲磨混凝土配合比,决定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依据HF抗冲磨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三方面性质进行适配。结果表明:使用水胶比0.35、粉煤灰取代率25%、HF抗冲磨剂掺量2.5%、砂率35%为参数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可使设计强度C40的HF抗冲磨混凝土在满足工作性、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又能达到良好的抗冲耐磨性能。在青海某水电站工程应用中,按照该配合比成型的混凝土耐久性好,能够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利用L9(33)正交试验方法,以固化剂掺和率、水泥掺和率和土壤含水率为试验因素,无侧限抗压强度为响应指标,研究了以重壤土为土料的现浇固化土优化配合比。当固化剂掺和量为10%、水泥掺和量为8%、土壤含水率为25%时,可获得满意的无侧限抗压强度4.17 MPa,另外还系统总结了现浇固化土衬砌渠道的施工工艺。在宝应县临城灌区进行的试点应用表明,现浇固化土应用于灌溉渠道衬砌是可行的,现浇固化土衬砌与混凝土衬砌相比的节省材料费用31.7%。  相似文献   

7.
利用L9(33)正交试验方法,以固化剂掺合率、水泥掺合率和土壤含水率为试验因素,无侧限抗压强度为响应指标,研究了以重壤土为土料的现浇固化土优化配合比。当固化剂掺合量为10%、水泥掺合量为8%、土壤含水率为25%时,可获得满意的无侧限抗压强度4.17MPa,另外还系统总结了现浇固化土衬砌渠道的施工工艺。在宝应县临城灌区进行的试点应用表明,现浇固化土应用于灌溉渠道衬砌是可行的,现浇固化土衬砌与混凝土衬砌相比的节省材料费用31.7%。  相似文献   

8.
胶粒混凝土弹性模量是胶粒混凝土的重要性能参数。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试验设计,探讨水胶比、胶粒掺量、胶粒粒径对胶粒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并与基准混凝土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掺入胶粒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明显降低,约为基准混凝土弹性模量的60%~70%,且胶粒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主要受胶粒掺量的影响,为其显著影响因素。每增加15%的胶粒掺量,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约降低21.53%。采用多元回归的分析方法,建立了胶粒混凝土弹性模量与水胶比、胶粒掺量、胶粒粒径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9.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建筑物为混凝土工程,本次试验研究通过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检测、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设计和对混凝土性能进行试验,提出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及相应混凝土的物理力学、热学、变形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资料,为峡江水利枢纽混凝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改善构件外观质量、提高外压荷载,开展了U型槽混凝土相关性能试验研究。试验设计了不同的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通过分析干硬性混凝土拌和物性能与U型槽使用性能的相关性,提出合理控制干硬性混凝土VC值和强度的建议,以满足构件生产工艺及使用性能要求;并结合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对干硬性混凝土工作性及强度的影响研究,提出基于拌和物性能控制的配合比设计理念,这样既合理控制干硬性混凝土性能,又保障了构件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