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其实习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学生运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弱。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各实习课程间重叠度高、实习形式匹配性不强、实习总结形式单一、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统筹调整实习内容,建立综合系统性的实习内容、丰富多样化的实习形式和现场汇报的实习考核制定等,构建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综合实习"课程教学新模式。新模式下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综合实习"的整体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明显增强,相应的考核成绩也有了较大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荒漠化防治形势的基础上,指出了"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数理基础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5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北京市"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经过不断的建设,"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的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日趋丰富,教材建设稳步推进,教学管理向二元化方向迈进,有效保障和促进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加大,并对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分析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专业知识面狭窄、实践环节薄弱、考试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实习、改革考试形式等措施,对提升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质量,加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力度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加大,并对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分析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专业知识面狭窄、实践环节薄弱、考试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实习、改革考试形式等措施,对提升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质量,加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力度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同时它也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教学缺少与水保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学学时偏少、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材缺乏时效性、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探索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一是要结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特点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二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四是注重课程教材的时效性和多元化;五是采取“期中+期末”动态式评价模式。通过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培养和提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深基础、宽口径、能力强"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回顾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创办历史,分析了该专业存在的实验设施落后、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实践教学基地过于偏远、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方法及具体措施,对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质量、加强和深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验研究法"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连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提升科学研究实践技能的桥梁作用。以贵州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试验研究法"课程为对象,针对专业教师对该课程重视不够、专业融合度不高、教学质量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以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方法讲授为主、通用型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讲授为辅的"一主一辅"教学内容改革措施,探索出回顾式理论知识内容串讲、针对性试验研究方法讲解、参与式试验研究方法练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模式,以期将该课程打造成学生好学、学好的学有所用、学以会用、学以致用的"金课",为培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领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作者根据多年"水文与水资源学"的教学实践,结合农林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水文与水资源学"的特色,制定了"水文与水资源学"教学的基本方针,构建了"水文与水资源学"的课程体系,探讨了"水文与水资源学"教学以及实习实验的组织方式与方法。教学实践表明,"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通过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调整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可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由于缺乏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高水平的试验示范工程和基地,以及科研成果推广力量薄弱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国家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得到了支持,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应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教学改革:一是改进专业教育模式,唤起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二是加大教学设施平台建设的投入,多途径改善实验实习教学条件,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的硬件水平;三是分类梳理专业核心知识,优化整合课程教学体系,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进程,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四是加强法律法规制度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专业。但随着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要求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做相应的调整。该文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提升梁希实验班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水文与水资源学”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国内外高校研讨式教学方法的经验,结合北京林业大学梁希实验班小班教学的基本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2016~2017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梁希实验班“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了研讨式教学方法。通过开展以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组建团队、讨论分析、总结汇报、提问交流、撰写报告、互动评分等主动探索学习过程为主的研讨式教学,近90%的学生表示学习收获很大或较大,超过85%的学生认为授课效果很好或较好。“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经过研讨式教学后,所有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在该课程课堂教学中开展研讨式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研讨式教学中具有同样重要的角色,且研讨课应采用学生互评分和教师评分相结合的考评方式。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延庆县上辛庄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拥有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各项水土保持设施和内容齐全,仪器设备先进,展现了最新的水土保持理念与技术,符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能够提供气象学、测量与遥感、土壤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水土保持工程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水保经济林、灌溉与排水工程、水土保持植物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科研能力训练与实践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条件。因此,依托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开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该文根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特点,提出该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体现当代专业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树立全面的质量观和多元化的质量观;必须遵循目标性、全员性、系统性和全程性的原则;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因此,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应建立由校方、教育主管方和用人单位组成的"三方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对教学管理过程、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实施"三元一线"式的全程监控;要分别制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基础类专业课程、方向类专业课程和综合应用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标准,并规范学生评教卡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全面分析“水文学”课程的特点以及该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的作用,分别从校内课堂授课内容、校外实践实习内容以及实践教学方法、网络课程建设、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适应了新形势下水土保持专业对该课程的需求,对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个积极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土力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基础课,直接服务于“水土保持工程学”。从“土力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及专业特色入手,针对此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课时数不足、课堂教学呆板、实践与实验教学乏力、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了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等教学改革的思路与途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首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其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实习质量;第三,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建设,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第四,重视毕业实习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第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实现了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行业技能、岗位知识的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专业课程。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改革途径:在教学内容上,应合理选取教材内容,补充学科前沿内容,增加实验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诱导式和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优化考核标准,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实践表明,课程改革将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特点,分析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近年来的就业趋势,介绍了毕业生就业的主流行业,确立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方案:要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设计;结合专业进行就业指导;制定具体的职业生涯方案;了解所从事行业必备的资格证书等,以此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1994年国家高等院校专业调整后确定的国家级重点学科。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签署以后,关于荒漠化概念的争论基本结束,《公约》阐述的荒漠化概念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政府的普遍认同。分别看,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内容上存在相互重叠。然而,荒漠化是一个区域概念,针对荒漠化地区;水土保持具有类型的内涵,专指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就成为一个覆盖全部陆地国土的完整的应用基础学科。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我国唯…  相似文献   

20.
为了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对水土保持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行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合作培养、高校与校外基地协同培养、实践训练与资质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在充分考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培养环节入手,对当前试行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并对解决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专业硕士学位地位的认识问题、专业硕士学位名称的设置和培养方式灵活性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赋予培养单位较大的人才培养自主权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