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育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套袋自交结实率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的自交结实率受2对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比较高,达到了63.66%~85.23%,不同组合和世代间具有一定差异;多基因遗传率0.49%~18.45%,说明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性受主基因控制,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环境方差占总方差的14.29%~26.85%,因此在转育新不育系时可以对不育性进行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2.
291S是笔者在普通小麦新品系西农291中发现的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材料。本研究对291S的育性转换特性、雄性败育特点及不育性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期播种试验表明,291S是一种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秋播短日低温条件下表现为部分可育,春播长日高温条件下表现为高度不育,其可繁性和不育性经选择可以得到有效改良。291S在一定的光温条件诱导下会出现雄蕊心皮化现象。花粉粒I2-KI染色发现,291S在不育阶段花粉败育类型以圆败为主。遗传分析表明,291S可能为隐性核不育类型,其不育性由一对主效基因控制,还受到微效基因的修饰作用。291S类型的光温敏不育材料在两系法杂交小麦育种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4.
5.
6.
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的稳定表达是实现其成功利用的关键。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2个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育性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时期的推迟、播种密度的降低、行间距的增加,自交结实率呈升高趋势。方差分析表明,播种时期对自交结实的影响最大,播种时期与播种密度、播种行间距间均存在显著的互作。年度间、株间、株内穗间、穗内小穗间、小穗内小花间均存在自交结实的差异,其中不同蘖位间自交结实粒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主茎>第1分蘖>第2分蘖>第3分蘖,第5~10小穗自交结实多于其他部位。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S366的育性可表现出由0%~70%的连续变化,而BS210的育性则在11%~42%。 相似文献
7.
文章综述了蔬菜作物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的光温敏特性以及在遗传学、细胞学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9.
一种新型玉米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的发现、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明玉米新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琼68ms的育性转换机制和遗传机理。【方法】笔者对新发现的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琼68ms进行了生态学、形态学和遗传学分析。【结果】琼68ms是一种花药败育型的温敏核雄性不育系,表现为高温不育、低温可育,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是雄穗发育的小穗分化期,临界温度为30~33℃;其不育性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结论】温敏核雄性不育系琼68ms的育性主要受温度控制,在高温条件下不育性稳定,可以作为“两系”制种的基础材料,在生产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237中ω-黑麦碱基因编码区特征,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ω-黑麦碱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共得到8条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基因序列(OK999982~OK999985, OK999987~OK999990),基因编码区长度为1 002~1 074 bp,可编码333~357个氨基酸残基,全部编码RQL型ω-黑麦碱蛋白。NCBI BLAST分析表明克隆序列与已知序列的相似度在91%~100%之间,推断其为ω-黑麦碱基因家族。进化分析表明8个克隆的基因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黑麦(Secale cereale L.)的ω-黑麦碱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说明ω-黑麦碱基因具有一定的基因组特异性。乳糜泻(CD)免疫肽识别分析表明,8个基因中均分布有5种T细胞免疫肽——Gli-ωt(PQQPFPQQ)、DQ2.5-glia-γ5(QQPFPQQPQ)、QQPY、SPQQ和PQQP,且肽段Gli-ωt(PQQPFPQQ)和PQQP存在多个拷贝。本研究结果可为1BL/1RS类型杂交小麦加工品质的分子改良及乳糜泻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与技术创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育种从矮化育种到杂交优势的研究利用,技术创新使水稻育种水平有了质和量的飞跃。针对当前消费者对稻米品质需求,品质育种成为水稻育种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简要归纳了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方法及历程,并结合云南丰富的稻种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优势,运用光温互换 生态压力淘汰法选育优质软米核不育系的技术路线,对云南选育软米核不育系成效进行总结,并对有效选育优质软米核不育系的技术基础及软米杂种优势的利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期播种试验 ,对培矮 6 4 S、890 2 S、H6 S、H7S四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进行柱头外露率、开花习性、农艺性状的观察。结果表明 :培矮 6 4 S、H6 S、H7S三个不育系在不育期内的育性稳定、可育期内不育系具备较高的结实率 ,而 890 2 S尚有波动 ;柱头外露率以培矮 6 4 S最高 ,其次分别为 H6 S、H7S、890 2 S;四个不育系花时也较为集中 ,多在 12 :0 0左右 ,且农艺性状均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国内外应用分子标记定位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分子定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三粒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小麦 (♀ )×三粒小麦 (♂ ) ,F1全为单子房植株 ,F2 及以后各代一直表现为单子房性状 ;三粒小麦 (♀ )×普通小麦 (♂ ) ,F1全为多子房小麦 ,F2 分离 ,且多子房植株与单子房植株分离比例为 3∶ 1 ,F3以后仍有部分分离。分析结果表明 ,三粒小麦的多子房性状是在三粒小麦细胞质存在的前提下 ,由 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的遗传。 相似文献
15.
选用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考察其在自然条件和喷施"九二○"条件的柱头外露率,了解其柱头外露特性,研究喷施"九二○"对不育系柱头外露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各不育系柱头总外露率介于79.8%~87.1%之间,处于较高水平,GD-7S最高,各不育系外露柱头都是单边外露居多。在喷施"九二○"条件下,各不育系(除GD-7S)柱头总外露率得以提高,普遍提高柱头单边外露率,对柱头双边外露率则因不育系而异,兴86S柱头总外露率对"九二○"反应最好,提高程度最高。可见,"九二○"能提高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尤其是单边外露率。 相似文献
16.
分析小麦T 型雄性不育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灌浆中后期降水可显著增加不育系种子的霉粒率和穗发芽率,从而降低了种子发芽率;不同不育系对降水的反应差异显著,粉质不育系种子的相对皱缩度、霉粒率与穗发芽率之和均显著高于半角质和角质不育系;在灌浆中后期降水年份,蜡熟期收获不育系可显著降低种子霉粒率和穗发芽率,而不会降低产种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三系杂交稻不育系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广西杂交水稻不育系的创新和选育奠定基础.[方法]选取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34对SSR引物,对25份广西生产上主要应用的三系杂交稻不育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34对引物在25份不育系材料中共检测到112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7个,平均为3.2941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832~5,8411,平均为2.3170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0768~0.8288,平均为0.492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0739~0.8067,平均为0.4381,属于中度多态位点;遗传相似系数为0.5565~0.8870,平均为0.693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400处可将25份不育系材料分成两大类,桂丰A和桂19A聚为第一大类,其他23份材料聚为第二大类,且第二大类在遗传相似系数0.7200处又可以分成四个亚类.[结论]广西生产上主要应用的三系杂交稻不育系的遗传变异程度中等,遗传多样性不高,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背景较单一. 相似文献
18.
以小麦6044×01-35杂交后获得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材,对其产量性状与粒重性状予以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自交系群体产量性状均呈正态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单穗粒重与穗长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穗数、行总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广义遗传力较高的为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粒重和单穗粒重;由主成分分析可知,对穗粒重贡献最大的是单株粒重、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单株粒重对单穗粒重有促进作用,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单株穗数对单穗粒重的负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19.
小麦子粒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 6个小麦亲本材料 ,按照Griffing方法Ⅱ组配一套杂交组合 ,利用回归系数、Wr±Vr、Wr/Vr回归图形及显性方向定位等方法 ,研究了谷蛋白大聚合体 (简称GMP)含量的遗传模型。结果表明 :不同亲本及不同组合的GM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GMP含量的遗传模型符合加性 -显性模型 ,以加性效应为主 ,显性效应为部分显性 ,隐性基因是增效基因 相似文献
20.
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的育性变异及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不同生态点的育性试验,观察了光敏小麦雄性不育系A31的育性变异,并结合各试验点的光温条件,分析了A31在7个不同生态点的自交结实率。结果表明,A31雄性育性随日长增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日长是影响其育性的主导因素,在相近日长条件下,温度对A31育性也有一定的影响;A31育性转换的临界日长约为14.5h。对光敏雄性不育系A31与恢复系1376杂交F2分离群体育性的研究表明,582株F2分离群体的平均结实率为42.16%,变异范围为0~86.67%,由于受异源胞质的影响,F2群体中可育株的平均自交结实率低于恢复系1376的平均结实率。卡方测验表明,F2群体的育性分离符合1对基因的分离比例,所以A31光敏育性可能是由1对基因所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