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生态补偿定义重新界定的基础上,从生态资本、可持续发展、外部性、公共物品角度阐述了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公共支付、市场贸易、一对一交易、生态标志补偿模式的内涵特点,系统阐发了生态补偿的遵循原则,创造性的提出生态补偿理念拓展的概念。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当前生态补偿存在机制不全、实施框架不完备的问题,从生态补偿基础研究、政策制定、机制实施、监管方面提出基于国情的、可持续的有效生态补偿机制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分析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借助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践行者、创新者、引领者的角色,通过担大任、识大势、明大理三个方面提出青年如何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这对青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重要举措。而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是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时空布局等系列工作的前置条件和基础保障,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至关重要。本文以河南省某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研究区域,开展融合时序遥感分析的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研究和实践,首先,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采用Mann-Kendall方法对研究区2011—2020年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开展趋势分析,形成时序分析结果;其次,基于气象、地形、土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等数据,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和权衡计算的生态系统健康分析评估,选择生态源地;最后,基于时序分析结果和生态源地选择结果,采用叠置分析,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计算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时序遥感趋势分析”的研究框架不仅顾及了研究区域内“静态”的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健康属性,同时衡量了“动态”的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可以有效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研究成果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本底调查、问题识别、规划和工程布局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西藏“一江两河”耕地生态安全时空格局与障碍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青藏高原农业活动对耕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针对青藏高原耕地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概念模型出发,提出由3类要素、13种指标所组成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1985—2013年期间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格局,探讨不同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活动强度较大,尤其2000年以来,化肥、农药的成倍施用给生态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20世纪,各县耕地生态安全基本处于“优秀”水平;2000—2010年,各县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下降,逐步向“差”转化;2010年以后,耕地生态安全有所改善,逐渐恢复为“优秀”或“良好”。整体来看,“一江两河”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为一致,仅个别县域生态安全水平较为落后。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双重特征,单位面积氮肥、磷肥施用量是限制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本研究揭示了高原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的演变过程,可为制定差别化的生态安全调控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河道侵占严重,水面积锐减,河道淤积导致水利生态功能弱化,河道坍塌导致植被生态弱化,水环境受到很多污染源的影响,特别是农村面源污染。对农村河道的治理应该从水环境治理和河道结构治理两方面着手。河道水环境模式有循环利用生态治理模式、整体优化生态治理模式、多尺度相结合的生态治理模式、多技术集成的生态治理模式。河道结构治理模式包括自然生态型河道治理、工程生态型河道治理以及景观生态河道治理三种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以金沙江中游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利用许多水生生物对流量和水位均有较高要求这一特征,提出一种在水库坝下生态控制断面处设置生态衔接水位,利用相邻水库的部分衔接关系,形成生态衔接水位与生态流量联动响应机制,以满足目标生态需求的方法。该方法以生态控制断面的水位满足生态衔接水位为目标,通过上下游梯级水库联合调控,可实现生态流量的控制从固定值转变为动态调整。根据金沙江鱼类产卵特性及对水生生境的特定需求,选取金中河段分布于各梯级库尾的鱼类作为目标鱼类,以其生存繁殖所需的水深、流速、水温为目标生态需求。根据目标鱼类产卵期所需水深条件,构建尾水河段的适宜淹没水深和坝下生态衔接水位指标。以鱼类可产卵河段长度最大、适宜区间距坝下最近两种典型情形为例,分别计算了满足适宜淹没水深的河段长度、起点终点。此外,结合目标鱼类产卵的流速和水温需求,进行生态调度模拟,确定了最适宜开展生态调度的时机为6月下旬,在该时段开展生态调度可更好地发挥梯级水库群的生态效益,最后论证了在相邻梯级间不同位置处灵活运用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以景观生态学的“驱动因子-景观变化-生态影响”模型分析小水电开发带来的景观生态影响。在景观生态规划中,提出合理配置景观要素来优化小流域景观生态格局、结构和功能,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加强水电环境影响定量评价,并制定环境与生态恢复预案,预留足够的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本底,保障河道环境与生态用水,重塑河流自然水文水力状态,挖掘其自我恢复能力。同时柔化处理自然基质、重新连接断裂河流廊道、恢复重建生物生境。  相似文献   

8.
张启志 《农业工程》2017,7(6):67-68
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体布局,包含了生态观念和生态经济、生态制度和生态环境,其不仅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手段,还是乡村建设水平鉴别的“金指标”。主要介绍了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态工程,并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赵新战 《农业工程》2019,9(11):141-144
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对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目标是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意识,主要内容是加强农民的生态文明理念、知识和法规教育。通过SWOT分析,提出新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组织领导;通过农村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创新生态文明教育载体;加强生态文明的规章制度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贯穿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10.
日本河流生态护岸技术及其对深圳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岸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传统硬化护岸的负面效应日益明显,促进了生态护岸的兴起。介绍了河流生态护岸改造比较成功的日本的主要生态护岸类型、适宜性、应用特点,并探讨了生态护岸在深圳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11.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关键。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出发,探讨了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观,从而建立了一套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作了简要介绍,为推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妥善处理生物能源产业化发展与生态灌区建设关系,出色地完成我国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任务,在阐述中国生物能资源潜力、生物能产业化发展必要性、产业化技术和产业化前景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分析了生物能源产业化发展与生态灌区建设关系。生物能源产业化是生态灌区健康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生态灌区建设重要而必须的内容之一;生态灌区建设是生物能源产业化发展强大后盾,生态灌区建设为生物能源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原料安全保障和增强经济竞争力、巨大消费市场和完善的生物能源市场。有助规划者和决策者对生物能源产业化发展与生态灌区建设有全面科学的认识,进一步推进生物能源产业健康发展与生态灌区建设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3.
土地生态安全是资源环境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鉴于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各项评价指标的不相容性,借助经典 EES-PSR模型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优势,采用物元模型分析方法,构建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物元模型。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为例,利用物元评价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实现了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评价结果的可视化表达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5年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从“不安全”向“安全”水平不断转化,2013年后变化最为突出。造林面积、第一产业占GDP比例、万元GDP能耗标准煤、工业废水处理率、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连续多年处于“不安全”水平,是哈尔滨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制约因素。2015年哈尔滨市中部、西南部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较差,北部、东南部地区水平较高。研究表明物元模型分析对于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黑河生态输水对流域植被的影响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由于干旱气候和沙质土壤等自然原因与人类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水资源的盲目掠夺开发等社会原因,导致黑河河道断流、尾闾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绿洲沙漠化、盐碱化及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环境,自2000年开始实施向下游生态输水工程。输水后下游地下水位大幅升高,植被随着生境的改变,长势出现明显好转。根据实地监测和遥感数据,分析了生态输水工程对中、下游地下水及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输水后对中游植被生态没有造成负面影响;在下游,生态输水对地下水及植被的影响十分显著,在狼心山断面地下水涨幅高达1.4m,在东河生态输水对胡杨的影响范围达到距离河道1000m。  相似文献   

15.
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关键。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概念出发,探讨了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观,从而建立了一套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作了简要介绍,为推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据江都市十个生态农场的调查,阐述了生态农场的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认主生态农场建设将是今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现有土地生态安全评估涉及大量的行政区社会经济数据,评价方法常常忽略单个指标对综合值的影响程度,本文构建了基于地质-水文-生物(GHB)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提出基于物元分析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以大安市为例进行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定量评价。评价得出大安市87.45%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处在安全级,但整体生态安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单个指标分析表明,大安市土地生态建设重在推进重要水源管理、提高植被覆盖度、减少矿产开采量和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等工作。研究结果表明,物元分析能够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对大安市生态安全的改善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青藏高原农业活动对耕地生态系统的扰动,针对青藏高原耕地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概念模型出发,提出由3类要素13种指标所组成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1985-2013年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格局,并探讨不同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农业活动强度较大,尤其2000年以来,化肥、农药的成倍施用给生态安全带来巨大的隐患。20世纪以前,各县耕地生态安全基本处于“优秀”水平。2000-2010年,各县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下降,逐步向“差”转化。2010年以后,耕地生态安全有改善趋势,逐渐恢复为“优秀”或“良好”。整体来看,“一江两河”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为一致,仅个别县域生态安全水平较为落后。区域耕地生态安全障碍因子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双重特征,单位面积氮肥、磷肥施用量是限制耕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本研究揭示了高原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的演变过程,为制定差别化的生态安全调控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升级,水资源问题日益凸显,已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定量评价水资源生态承载状态,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收集了川东南地区2005-2019年的经济、人口及水资源等数据,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等模型,计算了川东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指标,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2005-2019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整体走势为先增后减;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波动幅度较大,其变化轨迹与降水量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水资源量为生态盈余,水资源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能满足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2005-2019年,亿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降低,表明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渐提高;水资源负载指数处于在Ⅱ和Ⅲ级之间,表明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暂不需跨区域调水;水资源可持续指数常年处于0.7~0.9之间,可持续状态处于中可持续与强可持续。(3)2015-2019年,各地级市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亏等指标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乐山市、眉山市水资源量相对丰富,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协调关系较好;泸州市和宜宾市的水资源生态盈余处于中低值水...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生态混凝土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制备工艺和性能检测指标。在总结当前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将火山石作为生态砼的粗骨料制作符合规范要求的生态砼材料,并应用于工程实际,试验结果显示生态混凝土的性能和植草效果良好,表明探索火山石的新型产业化道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