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探索稻鱼共育的增产增收机制,于2017年在浦北县江城街道六桥村进行了免耕稻田养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稻田生态养鱼技术具有除草、防病、除虫的作用,可减少农药与肥料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无公害的农业立体种养新技术。免耕稻田养鱼能够增加水稻有效穗数、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从而增加产量,可增产2.56%左右。同时,免耕稻田养鱼还可以增加鱼的收入,鱼的产量为487.5 kg/hm~2,按收购价34元/kg计,养鱼可增加收入16 575元/hm~2,增收效果非常显著。发展免耕稻田养鱼可推进产业扶贫,使贫困户增产增收,实现脱贫。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保山市昌宁县水产站在漭水镇共裕村和田园镇九甲村举办的100亩稻鱼工程示范样板实现稻鱼双丰收,为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实现全年稻田养鱼40000亩,产量1090吨的计划任务,2014年,县水产站在漭水镇共裕村和田园镇九甲村各举办了50亩稻鱼工程示范样板,投资2万元对农户给予鱼苗鱼种补助,以此辐射带动全县40000亩大面积稻田养鱼向规模化发展。全年县水产部门共向两个  相似文献   

3.
自1980年沙窝乡沙窝村农民“鱼博士”周启才首创“麦—稻—鱼”轮作试验成功以来,湖北省鄂州市农村稻田养鱼越养越红火,稻鱼共生、良性循环生产的路子也越走越宽。头两年,试验性稻田养鱼的农户还只是星星点点。1983年,全市就有6000户农民搞稻田养鱼1800亩,户平0.3亩;共生产鱼产品10.45万公斤,亩产鱼种和成鱼58公斤。1984年,稻田养鱼的农户增加到9050户,面积发展到6200亩,户平近0.7亩;生产鱼产品35万多公斤,亩平56.5公斤。今年,全市稻田养鱼,农户达10000户以上,稻田养鱼面积扩大到14000多亩。  相似文献   

4.
稻田养鱼通过修建一定形式的稻田养鱼工程,建立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1.稻田养鱼的好处(1)提高水面利用率一田多用,一般每亩(1亩=667平方米)稻鱼可增收数百元。水稻在原有基础上增产5%~10%,可谓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5.
杨俊 《农技服务》2006,(11):29-29
用沼液、沼渣稻田养鱼,与一般稻田养鱼相比,每亩可增产水稻3%、鱼18%,节约碳氨25公斤,亩稻田可节本增效200~300元,经济效益显著。(一)稻田整理养鱼稻田的建设有三种形式。(1)传统式:插秧前,在田中每隔4~5米挖深为0.25米、宽为0.3米的井字形鱼沟。田梗加高至0.4米以上。鱼沟交  相似文献   

6.
正吉林省稻田综合种养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实践,已发展到40余万亩,主要包括稻田养蟹、养鸭、养鱼等模式。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充分利用生物共生原理,符合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要求,是生产绿色、有机水稻的重要措施之一。水稻增产增收效果好。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将种稻和养殖蟹(鱼)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叠在一起,充分发挥水稻和养殖蟹(鱼)共生互利的作用,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效果。稻田养殖蟹(鱼)后,不仅可每亩收获20公斤左右水产品,水产品增收300~1500元,还能促进水稻增产,较水稻单作增产7%~10%,实现了  相似文献   

7.
张玉臣 《吉林农业》2013,(3):250-250
我国稻田养鱼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近年来,在传统的稻田养鱼基础上,各地根据稻、鱼共生理论,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稻田养鱼优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成为我国农村最大面积的立体农业模式。发展稻田养鱼能收到"稻田养鱼鱼养稻,水稻增产鱼丰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农技服务》2022,(1):99-100
为黔东南州稻田养鱼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针对黔东南州稻田养鱼现状,分析了稻田鱼商品率不高、本地苗种产能不足、缺乏长效资金支持等黔东南州稻田养鱼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配套规划建设多功能鱼种生产基地、构建稻田养鱼全产业链、强化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加强资金保障等促进黔东南州稻田养鱼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正> 河南省水利厅水产研究所1984年在罗山、桐柏、原阳三县的313亩稻田中开展以草、鲤鱼为主培育大规格鱼种试验。当年8月中旬收鱼割稻,共收获12—15厘米鱼种7000公斤,22.5万尾,成活率为63%,亩均收鱼种719尾,20.25公斤,稻谷462.7公斤,产值203.6元。养鱼稻田比不养鱼稻田亩均增稻  相似文献   

10.
一、宣威渔业现状和存在问题2006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23624亩,其中:池坝塘养殖面积11089亩,水库养殖面积12535亩。稻田养鱼面积5500亩,其中:稻田养鱼示范工程200亩。水产品总产4963吨,产值4963万元。  相似文献   

11.
稻田养鱼是根据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防治的原理,充分利用稻田提供的水、肥、饵等条件,人工管理下增加鱼产品,并合理改善水稻生长发育条件,促进稻谷增产的有效措施.稻田养鱼可以形成"稻田养鱼鱼养稻,粮食增产鱼丰收"的良性生态系统,是一项成本低、收益大、见效快的渔业生产.  相似文献   

12.
根据勐海县稻田养鱼发展历程,将稻田养鱼分为冬闲田养鱼和稻鱼轮养两种模式,着重阐述了勐海县稻田养鱼的主要技术措施,并对今后提升勐海县稻田养鱼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沟坑式稻田养鱼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鱼是一种稻鱼共生互利的立体生态农业,一田多用,互相促进,在保证粮食生产前提下,获得较高的鱼产量,提高水田的经济效益。这样既保护下农田的耕地面积,又发展了养鱼事业,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环保型立型种养模式。其主要操作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4.
符云俊 《农家科技》1998,(12):22-23
<正> 以往稻田养鱼只能在冬水田,且只能种植一季水稻,无法种植小麦、油菜。稻麦(油)两熟全年稻田养鱼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种技术是自然免耕技术的深化,主要由稻麦免耕垄作技术、小春季沟内寄养鱼种技术和大春季微流水养鱼技术组合而成:①深沟窄畦高田埂,田间全年表积水量大。沟深0.4~0.6米,种植畦幅宽0.8~0.9米,田埂高1米。②畦麦沟鱼,稻鱼共生,茬口休闲继续养鱼。小麦期按半旱沟灌调节田间表积水量在25~35米~3/亩,寄养鱼苗;水稻期,按半早淹灌维持田间表积水70~200米~3/亩,全田养鱼,稻鱼共生。茬口休闲期,稻田不耕作,加大田  相似文献   

15.
一稻一鱼”是指在稻田中种植一季水稻后,再养一季鱼的经营模式。采用“一稻一鱼”模式养鱼,养殖时间短,成本低,技术简单;养鱼后的底泥富含有机质,可为来年的水稻节约肥料;同时还能有效地解决了常规稻田养鱼中施用农药、化肥以及浅灌晒田与养鱼之间的“三大”矛盾;在不增加用地的情况下,既稳定了粮食生产,又通过养鱼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综合效益显著。目前,我省内陆山区的一些农村,已开始推广“一稻一鱼”生产。  相似文献   

16.
2001年我们承担了临沂市科委下达的"稻田培育大规格鱼种高产试验"攻关项目.共完成面积254亩,平均亩培育大规格鱼种65.4kg,亩产稻谷558.1kg,比不养鱼稻田亩新增纯收益478.5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其配套技术措施有:  相似文献   

17.
稻田生态养鱼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技术,也是我国养殖淡水鱼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产品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而且现代人越来越提倡纯天然无污染栽培技术,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喜欢稻田养鱼的方式.稻田生态养鱼技术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稻田产量,减少稻田种植成本,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产生很好的生态效益.为了进一步推广稻田生态养鱼技术,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稻田养鱼的基本过程以及主要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稻田养鱼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之于人工措施,既种稻又养鱼,使稻田的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都得到合理的改造,达到稻鱼共生互利,并发挥稻田的最大"负载力"的一种养殖模式。左安镇农民发展稻田养鱼,不仅养鱼增加了收入,而且稻谷普遍增产,大大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从而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9.
正1 稻田选择稻田养鱼宜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蓄水力强、雨季不受大水威胁、旱季不干涸、稻田土质肥沃,并能控制稻田内适当水位的地块。2 养鱼稻田的整修2.1 加固田埂和建造防逃设施发展稻田养鱼,应对田埂进行加高加宽,一般要达到高60 cm以上、宽35 cm,以防渗漏和黄鳝、水蛇、田鼠等打洞。稻田最好设置两层拦鱼栅,这样才能有效防止鱼苗逃逸。2.2 开挖鱼沟、鱼凼开挖鱼沟、鱼凼目的是防止水位上涨时鱼被冲走及解决养鱼与  相似文献   

20.
昭阳区稻田养鱼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鱼是根据稻鱼共生的理论,遵循"稳粮增粮,增鱼增效"的生产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效益。通过介绍昭阳区稻田养鱼现状,分析稻田养鱼存在问题,提出稻田养鱼发展的对策措施,确保实现水产品安全供给和促进农(渔)民持续增收两大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