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烧心病是我国近年来大白菜生产和贮藏中危害较重的一种病害。发病原因主要是生理病害,同时也与气象因子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大白菜干烧心病与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空气湿度是直接影响干烧心病的主要气象因子,降水量、日照和温度是间接影响干烧心病的气象因子.即在大白菜生长季节中,降水量多、空气湿度大、寡日照和气温低的年份,大白菜干烧心病发病较轻;反之,降水量少、空气湿度小、日照时间长和气温较高的年份,大白菜干烧心病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证明,在大白菜的莲座期和结球初期,水分控制时间超过17天以上,0~10厘米的土壤含水量,低于12%以下,氮肥量施用过多(每亩追肥量折合纯氮高于40斤以上)是引起大白菜干烧心病的重要环境条件,多氮区发病率较其它低氮区高4~7倍,病情指数高5~14倍。它们对大白菜贮藏期发病也有明显的影响,随贮藏时期的延长而加重。干烧心发病严重部位,与健康株相比,其同叶位的叶柄与叶片含钙比值最高,叶片中的含钙量也比正常株显著减少,而含氮量较高,Ca/N比值小。在干烧心发病地块,注意浇水,保持土壤和近地面空气湿度,适量控制氮素肥料的施用是减轻或防治干烧心病的农业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大白菜干烧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宜生 《蔬菜》1998,(4):18-18
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大白菜干烧心病00081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刘宜生大白菜干烧心病在生产中时有发生,经常给消费者的食用带来很多烦恼,严重时造成减产减收,特别是影响出口创汇。大白菜干烧心病是由于某些不良环境条件造成植株体内生理缺钙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  相似文献   

4.
徐家炳 《蔬菜》1992,(5):14-15
干烧心病干烧心病,俗称干心病,在我国北方大白菜产区的某些年份发病严重,对大白菜贮藏、供应及市民吃菜造成比较大损失和不良影响,至今为止虽经多方面研究,对其机理有了较一致的认识,但尚无特殊有效的根治方法,现就多年研究结果和栽培经验综述如下: 一、病症干烧心常在大白菜结球期发生,发病植株从外表来看,外叶和外部球叶生长正常.而剖开叶球即可以看到部分球叶由叶缘开始变干黄化,叶肉呈半透明的干纸状,叶脉黄褐色,无异味.发病和健康组织界限明显,发病部位多分布于第3~15片。在结球过程中,病情逐渐变重,尤其在贮藏期间,由于不适合的温度条件可促  相似文献   

5.
淹水栽培时间对土壤盐分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 R.Br.)为试验材料,以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封底栽培桶中淹水栽培豆瓣菜,以研究淹水栽培时间对设施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影响。在豆瓣菜的4个采收期,以10cm为单位分4层分别取土,测定0~40cm各土层的土壤EC值、NO3--N、速效P、速效K及有机质含量。结果表明:随淹水时间延长,0~20cm土层土壤EC值、NO3--N、速效P及速效K含量均有所下降,且土壤EC值、NO3--N含量降幅明显;而20~40cm土层NO3--N、速效P及速效K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且变幅均较小。0~10、2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淹水时间延长先大幅下降后小幅上升,而10~20、3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随淹水时间逐渐下降。说明长时间淹水栽培能够降低设施土壤盐分及速效养分含量,增加土壤表层(0~10cm)及主要根系吸收层(20~30cm)的有机质含量,对于改善高盐分含量和养分富集的设施土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大白菜因耐贮运,食用方法多样,为东北地区冬季的主食蔬菜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但在种植过程中,由于气候、肥水和贮藏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大白菜干烧心病给农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且呈现出日趋严重的趋势,为农民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在介绍大白菜干烧心病的症状特点、发病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1症状特点大白菜干烧心病一般在莲座期开始发病,心叶边缘干黄、向内倾卷,嫩叶边缘呈水渍状、半透明,脱水后萎蔫呈白色带状,有  相似文献   

7.
青麻叶大白菜是原产于津冀沿海地区的一个特殊大白菜类型,是经过当地菜农几百年栽培选择形成的。由于地处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交叉地带,气候多变,土壤盐碱度偏高,因此在此条件下育成的品种对不良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形成了抗逆性和抗病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对干烧心病的抗性异常突出;从外观上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白菜干烧心病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在秋季干旱的年份发病更为严重。这不仅直接影响了蔬菜生产者的经济收益,而且严重地威胁着城市冬季蔬菜的供应以及出口任务。在我国除京津地区外,西安、杭州、新乡、大连、徐州、南京、福州及连云港等地都有此病的危害。关于致病原因,日本在六十年代时经过多次试验已明确干烧心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生理性缺钙症。植株缺钙是大白菜干烧心病的直接原因。我们从1978年开始结合大白菜的生长过  相似文献   

9.
张丽  荣强 《长江蔬菜》2019,(13):59-60
干烧心是大白菜种植过程中发病率很高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多发生于重茬种植、干旱少雨、过量施用硫酸型肥料的菜地。重茬、干旱和大量施用硫酸型肥料,均易使土壤中的水溶性钙缺失,锰的含量降低,最终导致干烧心病的发生。通过适期播种、改善种植环境、加强水肥管理、补施钙素、叶面追肥等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小区试验等方法对甘肃省张掖市娃娃菜干烧心病的流行规律和发病因子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 明:张掖市娃娃菜干烧心病田间发病症状有3 种,即干边型、卷叶型和腐烂型;病叶集中出现在19~40 片叶之间;莲座期 开始发病,莲座期到包心期病害呈缓慢增长态势,结球期病害迅速增长,成熟期病情基本稳定;娃娃菜干烧心病的发生与植 株叶片Ca 含量、品种抗性、氮肥施用量、土壤全盐含量、茬口和种植密度等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南关岭地区近几年来,由于井水水质变成,土壤溶液浓度过大等因素,影响作物对钙的吸收,造成大白菜“干烧心”病严重发生。为了夺取大白菜丰产丰收,保证市场供应,我们经过四年大白菜“干烧心”病调查研究,初步找出了该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四年的调查结果证明:大白菜干烧心病  相似文献   

12.
抗蒸腾剂福利高对大白菜干烧心病的防治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抗蒸腾剂福利高对大白菜干烧心病的防治效应王淑芬,赵和平,沈征言,郝丽珍(中国农业大学蔬菜系北京100094)(内蒙农牧学院)大白菜干烧心病在我国普遍发生,影响产量和品质。有时外观良好的白菜叶球内夹有许多干纸状病叶而成为"伪劣商品",严重影响消费者利益...  相似文献   

13.
大白菜干烧心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一般发病率在 2 %~ 2 8%之间。大白菜干烧心在莲座期即可发病 ,起始边缘干枯 ,向内倾卷 ,生长受到抑制 ,包心不紧实 ;到结球初期 ,球叶边缘出现水渍状 ,并呈黄色透明 ,逐渐发展成黄褐色焦叶 ,向内卷曲 ;结球后期发病株外表未见异常 ,剖视其内部 ,叶片黄化 ,叶脉呈暗褐色 ,叶内呈干纸状 ,叶片组织呈水渍状 ,具有发粘的汁液但不出现软腐 ,也不发臭 ,反而有一定的韧性。病健组织间具有明晰的界线。干烧心病影响大白菜品质 ,病叶有苦味 ,不宜食用 ,且叶球不耐贮藏。1 发病原因1.1 土壤通透性差 大白…  相似文献   

14.
大棚番茄优化施肥与土壤养分和盐分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不同尿素、羊厩肥配比下的秋茬和春茬番茄大棚栽培试验 ,探讨了大棚地膜栽培条件下 ,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配比与经济产量的关系。试验表明 ,大棚土壤养分含量水平较高 ,番茄最高经济单产 6 5 75 0 .33kg·hm-2 的化学纯氮施用量为N 2 5 5kg·hm-2 ,羊厩肥施用量为 2 6 .2 5t·hm-2 ;实际经济施肥量应低于上述施用量。本试验进一步探讨了施肥与土壤养分含量及盐分含量变化的关系 ,结果认为大棚地膜覆盖条件下 ,肥料的施用能以较快的速度改变土壤养分水平和盐分状况。尿素施用量增加能显著增加土壤速效氮和全氮的含量 ;羊厩肥的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硫和速效钾的含量水平。尿素、羊厩肥类有机肥的过量施用会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覆盖地膜条件下 ,尿素的施用能显著增加土壤水溶性铵盐的含量 ;羊厩肥通过提供K+ 、Na+ 、Ca2 + 、Mg2 + 、SO2 -4 及PO3 -4 来提高土壤水溶性盐分含量。  相似文献   

15.
枸杞园土壤营养与果实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宁  姜红 《北方园艺》2006,(6):34-36
本试验测定四个枸杞果园0~40 cm土层的营养状况,分析了相应果园枸杞果实的主要品质,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枸杞果实的总糖、总酸含量与土壤盐分含量呈线性正相关,与速效磷呈线性负相关;类胡萝卜素含量与碱解氮、速效磷均呈线性负相关;可溶性蛋白质与速效磷和pH均呈线性负相关;Vc含量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线性正相关,与速效钾呈线性负相关;多糖与速效磷呈线性负相关,与盐分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吉林蔬菜》2007,(4):69-69
大白菜干烧心病为生理性病害,在欧美称为内部顶烧病、内部破损病、内部褐变病,在我国则称为干烧心、  相似文献   

17.
由于沧州东临渤海,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所以大白菜种植中干烧心发病率也高,严重影响大白菜的食用品质,尤其经过贮藏后,内部球叶变质,不能食用。经调查,沧州东部各县种植的大白菜干烧心发病普遍,发病率在10%以上,个别地块达40%以上;沧州西部各县大白菜干烧心发病率明显降低。现针对沧州各县白菜种植区近2年来的调查,将造成大白菜干烧心的几个主要诱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萘乙酸对大白菜钙素吸收运转及防治干烧心病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闻凤英  孙德岭 《园艺学报》1991,18(2):148-152
本研究从补钙入手,探索防治干烧心病的方法。用0.7%CaCl_2·2H_2O对和50ppmNAA混合液在大白菜结球期叶面喷洒5次,经8年试验,对大白菜干烧心病的相对防治效果达80%以上。 在此基础上,采用~(45)Ca示踪试验的方法对防病机理做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根部还是从叶部加萘乙酸对根部和叶部~(45)Ca的吸收和运转均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改变了其在大白菜植株内的分配规律。对照株单位干叶重dpm值自外向内呈下降趋势(130×10~3─60×10~3);用NAA处理株则相反,自外向内呈增加趋势(120×10~3─250×10~3),说明萘乙酸具有促进钙素向叶球中内部运转的功效。这种效果在贮藏期间仍能保持。另外,~(45)Ca向直接受到NAA处理部位的运转量有明显增高的趋势。这一结果为补钙防治干烧心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白菜干烧心病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淑芬  张仪 《园艺学报》1996,23(1):37-44
以人为诱发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Lour)Olsson.)干烧心病的方法,研究了该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叶片形态结构及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叶片中钙含量的下降,干烧心病症逐渐出现。在此过程中,光合强度降低,膜受损伤,糖含量及电解质外渗率渐增,粘液外溢于叶表;解剖结构观察可见质膜内陷,有囊状小泡形成,细胞器逐步解体;随之,可溶性果胶剧增,胞壁损伤,最后细胞解体死亡,残存固形物充塞了胞壁内外。对叶片排水器黑变与干烧心病发生的独立性检验,表明二者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以苜蓿和大白菜为试材,在苜蓿与大白菜间作模式下,进行不同水平的氮肥减施处理,研究苜蓿与大白菜间作模式下氮肥减施对大白菜根际土壤养分及大白菜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白菜的安全生产和合理减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苜蓿与大白菜垄间间作和垄沟间作提高了大白菜根际土壤的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促进了大白菜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同时有利于大白菜生长.在苜蓿与大白菜1∶2垄沟间作方式下,减氮水平40%处理下(T2N2),大白菜根际土壤的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大白菜单作下常规施用氮肥水平处理和其它减氨水平处理.在苜蓿与大白菜1∶2垄沟间作方式下,适量减施氮肥有利于大白菜生长,品质积累和产量的提高,与大白菜单作下常规施用氮肥处理相比,减氮40%水平处理下(T2N2),大白菜667 m2产量提高15.3%,改善了大白菜品质,提高了大白菜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C和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