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兴奇 《农技服务》2014,(6):129-129
<正>烂秧是水稻种子、幼芽和幼苗腐烂的总称,其中包括1叶1心前的烂种、烂芽及2~3叶期的死苗。烂秧是水稻苗期的重要病害,种植早稻时,秧苗常发生烂秧,危害较大。烂秧会造成秧苗不足,影响移栽时间和栽插面积,给水稻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水稻坐蔸又叫发僵,一般在栽秧后出现。主要表现为分蘖生长迟缓,稻丛簇立,叶片僵缩,生长停滞,根系生长受阻等。水稻坐蔸是在水稻分蘖期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生长状态,属于生理性病  相似文献   

2.
井研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丘陵区,年均温13~24℃,日均太阳辐射量大于13小时,年有效日照数1200小时,年总有效积温大于5000℃。水稻移栽后的5月中下旬常年雨水均较多,气温偏低,水稻坐蔸较为严重,全县水稻坐蔸面积通常高达30%。一、缺素引起坐蔸我县部分农户喜欢偏施氮肥,在水稻上只施用碳铵和尿素,造成水稻缺磷、缺钾;另一部分农户只施用碳铵、过磷酸钙,造成水稻缺钾。缺磷的田块秧苗新生根较少、叶片呈暗褐色,尤其少数田块多年不施用磷肥,造成严重缺磷,导致秧苗根本就不分蘖。缺钾的田块秧苗根系生长弱,叶片短小且呈暗绿色,老叶上面有赤褐色斑点。缺锌的田块,秧苗心叶卷曲,苗期叶面出现失绿条纹,叶片发红。自推广杂交水稻以来,  相似文献   

3.
吴宝龙  颜皆曙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6):153-153,256
近几年来墩头镇水稻田杂草稻发生逐年加重,据统计2008年杂草稻在我镇水稻田的发生面积占总田块的57.3%,平均每667m2穴数和苗数分别为73和1031,杂草稻发生最高田块达11.5877苗,杂草稻的发生对水稻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杂草稻在不同稻田的发生程度表现为直播稻田最重,依次为抛秧田、机插秧田、手栽秧田。  相似文献   

4.
一、水稻免耕除草技术适用于除沙质土外的不同稻区 水稻免耕是小春作物收获后,田块不经翻耕,不打乱土层,保持水稻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施用除草剂除草后,直接栽秧的一种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稻僵苗又叫翻秋、坐蔸、迟发等,主要是指水稻移栽后返青和分蘖期间发生的一种障碍性生理病症。1缺素僵苗缺素僵苗是由于水田土壤缺少一种或几种水稻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或一些营养元素比例失调引起秧苗生长停滞、插后不发棵的现象,以缺钾、缺磷、缺锌表现突出,其中尤以缺磷  相似文献   

6.
水田里种植水稻,水面下养殖小龙虾,水田边养殖甲鱼……肥稻连作、鳖虾共生、立体种养,每667平方米田年收益万元以上.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高效模式?在湖北省钟祥联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介绍:“这个模式我试验了2年.每年3月下旬,在稻田围沟里投放小龙虾苗,让其在种满紫云英的稻田里生长.5月下旬降水位,捕捞虾子出售.6月上旬栽秧,秧苗返青后投放甲鱼.8月,田边种植的桂花与水稻同期开花.9月底晒田,甲鱼进入围沟,机收水稻,撒下紫云英种子,作为来年绿肥.次年春节甲鱼上市.”  相似文献   

7.
水稻坐蔸即水稻赤枯病,是水稻生产上一种生理性病害,一般在栽秧后15d左右发病。水稻免耕抛秧栽培“坐蔸”主要分为浮秧型、中毒型、冷害型和缺素型等4大类型,通过调查,昭平县水稻“坐蔸”的主要类型是缺素型,占坐蔸面积的75%以上,主要是由于浮秧和施肥不科学等原因引发的。在实际生产中,通过采用科学的抛栽技术,提高抛栽质量,减少浮秧;科学配方施肥,防止缺素;科学使用有机肥、除草剂和多效唑,防止中毒;科学灌溉,促进立苗;开沟排渍,消除毒害等防治措施,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明显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8.
2019年江淮地区水稻旱青立病零星发生,直播稻田未发生,发病与品种关系不明显,发病与孕穗期高温关系不显著,稻虾田等长期积水的田块及稻田中地势低洼地方易发病,旱改水田和白土田易发病。在病田里,病丛呈点片状分布;发病植株未出现倒生根,未出现高位分蘖及成穗现象。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以及水稻根系生长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以武运粳2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直播稻Ⅰ(2013年6月1日播种)、直播稻Ⅱ(2013年6月17日播种)、手栽秧、机插秧4个处理,对水稻根系性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机插秧的水稻产量最高,手栽秧其次,直播稻最低。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体积和根干质量水稻生育前期直播稻较大,生育中、后期手栽秧和机插秧的较大。水稻生育中、后期手栽秧和机插秧的水稻单茎根数和单茎总根长均显著高于直播稻。抽穗期和穗后20 d的水稻不定根数、不定根总长度、根体积、根干质量、单茎根数和单茎总根长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生育中、后期水稻根量增加有利于水稻高产,手栽秧和机插秧更符合高产水稻根系生长特点。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是四川省的主要粮食作物,而传统意义上水稻也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在都江堰二王庙的石墙上所保留的一条农谚"稻田足水慰农心",便是讲水在水稻生产和稻农心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四川盆地,除都江堰灌区和其它有灌溉条件的地区以及大部分冬水田外,许多稻田仍为无水源保证的望天田和等水迟栽田.由于盆地内部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每年部有不少地方等雨、等水栽秧,后期的干旱缺水也使水稻生长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四川省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水稻坐蔸在我镇是一个普遍现象,并有逐年加重趋势,一般水稻坐蔸后造成水稻减产20%左右.近年来由于不少农户偏施氮、磷肥,影响了水稻对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造成水稻秧苗在分蘖期坐蔸.为了有效防治水稻坐蔸,2006年我们进行了吉祥雨牌稻多喜防治水稻坐蔸试验.  相似文献   

12.
<正>水稻人工直播是通过选择无工业"三废"的土地作为种植地,施足有机肥,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施无机肥和农药,保证水稻稳产高产,提高农民收入的技术。人工直播稻不受茬口限制,具有增产、省工、省肥、缓解劳动力打挤矛盾等优越性,适宜于有水源保证的倒旱田及冬水田种植。一、田块选择与整田  相似文献   

13.
水稻半免耕栽培就是在前茬收割后不用翻耕,而只是在栽秧前用耙耖一遍,保证田块有一定的平整度,不仅可以抛栽,而且田面软易栽插,适用于不同类型田,尤其是夏收后的油菜、大小麦等茬口田。这项技术不仅能  相似文献   

14.
水稻僵苗又称坐蔸,表现为出叶迟缓,叶片和叶鞘上带有褐色或赤褐色斑点,分蘖停滞.稻从簇立,根系量少、细、瘦、色泽不正.最终导致水稻植株矮小,穗少穗小、粒少粒轻,从而影响产量,稻谷品质下降,僵苗田块一般可减产10%~30%,严重田块减产可达50%.  相似文献   

15.
手扶拖拉机(简称手拖)配套施耕机是耙水田的高效机器,使用手拖耙田方法正确与否,对水稻的生长和手拖的使用效率影响极大。现介绍手拖耙水田的技巧:一、田块放进适量的水一般稻田水深宜6—8厘米。如果是犁过的田,水浸在泥面上为宜,因为水深田不容易起浆,达不到  相似文献   

16.
水稻僵苗又称坐蔸,表现为出叶迟缓,叶片和叶鞘上带有褐色或赤褐色斑点,分蘖停滞。稻从簇立,根系量少、细、瘦、色泽不正。最终导致水稻植株矮小,穗少穗小、粒少粒轻,从而影响产量,稻谷品质下降,僵苗田块一般可减产10%~30%,严重田块减产可达50%。造成水稻僵苗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旦发生必须及时正确诊断和分析,采取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虾稻共作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中稻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白鹭湖农场土壤养分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以速效磷变异最大;土壤中氮磷钾养分都表现不同程度肥料残存效应。结果表明:潴育型水稻土水稻目标产量8 250~9 750 kg/hm~2,应根据虾稻共作年限分类推荐水稻施肥量。虾稻共作1年田块推荐氮磷钾(9.5-3.5-4.5)用量262.5 kg/hm~2,虾稻共作2年田推荐氮磷钾(9-3.5-4)用量247.5 kg/hm~2,虾稻共作3年田推荐氮磷钾(8.5-3.5-4)用量240 kg/hm~2,虾稻共作4年以上田块推荐氮磷钾(8-3.5-4)用量232.5 kg/hm~2。  相似文献   

18.
“发紅田”又名“发烧田”,是我省水稻地区的低产田。最严重的“发紅田”,水稻返青后一、两天就开始发“烧”,一“烧”到底(栽秧后五、六十天才轉青),亩产不到一百斤。一般的“发紅田”,返青后七天左右开始发紅,持續二十至三十五天,以后才由紅轉青,常年亩产約一、二百斤。最輕的“发紅田”,正常年份不发紅,只有遇到各干和栽秧后刮冷风的情况下才发红,而且发紅的时間也比較短,約七到十天即可逐漸轉青,一般常年产量約三百斤左右。由于1964年冬干,很多沤田沒有灌上水,更扩大了1965年“发紅田”的面积和加重发紅程  相似文献   

19.
稻水象甲幼虫在水稻根部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幼虫在水稻田间的分布情况,采用全田调查和平行跳跃式取样法,运用lwao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研究了稻水象甲幼虫在水稻根部空间的分布型.结果表明:稻水象甲幼虫在秧田返栽田虫口密度显著高于移栽田,幼虫在秧田返栽田和移栽田水稻植株根部均呈聚集分布,主要分布在田块的中部区域,但个体间相互排斥,聚集原因系环境因素造成,秧田返栽田密度较高田块的聚集原因除与环境因素有关外,还与稻水象甲幼虫的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锌是水稻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水稻缺锌会导致移栽后迟迟不发棵、不返青,甚至返青后不分蘖直至萎缩,发生"坐蔸"现象。一般在秧苗移栽后20天左右达到发病高峰,病苗叶片失绿发白,出现褐色斑点,而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色条斑,先下叶后上叶依次出现;发病植株色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