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农业》2017,(21)
随着黄精的药用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黄精需求量的增大,导致野生黄精严重不足,人工多花黄精的种植技术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基于以上认识,本文通过试验,在多花黄精的种茎选择、杉木林下的种植方式等方面对多花黄精的种茎选择及杉木林下的种植技术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黄精种植选择适宜类型品种提供参考,比较了多花黄精和长梗黄精的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多花黄精块茎粗壮、外形饱满、长势良好,平均产量为5 276.71kg/667m2,较长梗黄精显著增产123.08%,成活率为96.4%,较长梗黄精高8.4%;多花黄精适宜在景宁推广种植。同时介绍了多花黄精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多花黄精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多花黄精的繁殖方式,提出了杉木林下套种多花黄精和毛竹林下套种多花黄精2种种植模式,以期为多花黄精的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多花黄精为黄精属多年生植物,是中药材黄精的基原植物之一,郴州市黄精种植以多花黄精为主。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黄精人工种植面积逐年递增,种苗繁育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多花黄精“三段法”种苗繁育关键技术、“两段法”块茎繁殖关键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等种苗繁育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旨在为郴州市多花黄精种苗繁育提供参考,促进郴州市黄精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多花黄精的生活习性,利用当地丰富的杉木和毛竹资源,提出林下经济发展的两种种植模式,通过林下套种多花黄精,不仅可以改善林地的地力条件,促进林木的生长,林木植物也为多花黄精的生长提供天然的遮阴条件,避免夏季高温伤害。而且林下套种多花黄精,模拟野生环境,品质好,既不占用农地,扩大了多花黄精的种植途径,又增加了林农的经济收入,通过本文的推介,以期对多花黄精的种植推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太阳之草名黄精,养性独冠神农经。扫除白发有奇效,采食既久通仙灵"黄精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野生资源匮乏,人工种植开始盛行。文章通过初步探索多花黄精大田栽培技术,旨在为多花黄精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现年55岁的刘跃钧是浙江省丽水市华东药用植物园科研管理负责人、正高级工程师.他用十多年的心血,在全国率先探明了多花黄精栽培区域环境条件和根茎生长发芽规律,优选出林下多花黄精理想的复合经营模式,换来了黄精种植"从0到1"的艰难跨越.如今,多花黄精在丽水遍地生根,总产值已超3亿元.他也因此获得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并荣获2...  相似文献   

8.
多花黄精是百合科黄精属多年草本植物,我我国大宗药材,随着多花黄精要用价值被人们认识,原料需求量增大,刺激药农对多花黄精采挖,导致野生资源枯竭加速,进行人工栽培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有效途径,由于管理措施与种植模式差异,严重影响药材品质。多花黄精林下仿野生种植可保持药材品质,目前林下仿生栽培技术不完善,研究多花黄精植物特性,总结林下栽培科学技术方法,为药材产业良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详细阐述多花黄精的植物特征特性,重点介绍林下栽培技术,包括良种繁殖、田间管理等方面内容,促进林下种植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多花黄精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粗多糖,研究超声波处理时间、料液比、超声波功率对多糖含量的影响,并对多花黄精多糖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牛血清荧光淬灭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20(g∶mL),超声时间为20 min,超声功率为810 W;在此条件下,测得杉木林多花黄精多糖含量为108.57 mg/g。采用吖啶红比色法测得毛竹林多花黄精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7.72%;利用牛血清蛋白荧光淬灭效应测得天然阔叶林多花黄精的多糖对BSA蛋白淬灭能力为85.38%。  相似文献   

10.
<正>为了促进鲁布革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寻找新的产业扶贫支撑项目,根据鲁布革乡水土气候自然优势、劳动力及经济发展水平,结合滇黄精生长对气候环境的要求以及市场需求动态,提出在鲁布革乡发展滇黄精种植。一、种植前景(一)环境条件适宜滇黄精适宜生长的海拔1000~1400 m,性喜温暖湿润,不耐干旱,不耐涝,喜遮阴潮湿,生长期对空气湿度要求高。鲁布革乡位于罗平县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结合部,平均海拔875 m,年均温189℃,最冷月  相似文献   

11.
多花黄精种植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祥忠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9):216-217,219
介绍多花黄精种植技术,主要包括品种类型、生长习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内容,以期为多花黄精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根据猪牙皂林的特征套种多花黄精,着重研究多花黄精林下栽培技术,其中包括林地选择、良种繁育、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希望能为黄精林下种植以及林药复合种植模式的推广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3.
开展杉木、多花黄精复合经营主要技术措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上层林郁闭度在0.5~0.7之间较适宜多花黄精生长发育;在杉木林中套种多花黄精,以保留杉木株数750株/hm2的多花黄精生长发育较好;适度的林地清理是必要手段,整床处理的多花黄精块茎产量较高;摘花截顶处理比不处理(即任其生长,不摘花、不截顶)块茎产量增加17.6%。杉木林间伐套种多花黄精,有利于培育杉木大径材。杉木、多花黄精复合经营是一种先进、合理、有效的经营模式,可以在林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黄精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的功效。在《中国药典》中,按药材根茎形状可分为多花黄精、鸡头黄精和大黄精。黄精是药食同源植物,健康价值高,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的开发,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乐观。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黄精只要种植和管理得当,产量可以年年翻番,种植第4年,产量增加16倍,667平方米(1亩)林地套种3000~4000株,第4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结节数对多花黄精产量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多花黄精的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6种不同规格结节数的多花黄精种茎为材料进行栽培研究,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将多花黄精种茎按照结节数从2~7分为6个处理,对不同处理下多花黄精的产量,种茎出苗时间、成活率,病虫害,田间长势,块茎外观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结节数3为多花黄精产出最适规格;结节数为4出苗最快;结节数3~5的成活率均大于96%;结节数小于6个发病率低;结节数在3~5节较利于植株的生长和发育。[结论]不同结节数处理对多花黄精其产量和生长发育均有一定影响,其中3~5节结节数的种茎为最适规格。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产地、不同种属黄精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差异为指标,采用酸水解法提取黄精薯蓣皂苷元,用UPLC法测定其含量,为鉴别黄精的不同来源和品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薯蓣皂苷元对照品回归方程:Y=1.84406e+006X-20 367.7 R~2=0.9980043,线性良好;不同产地、不同种黄精薯蓣皂苷元含量有明显差异。江西的多花黄精和浙江的多花黄精薯蓣皂苷元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山核桃林下套种多花黄精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山核桃林下套种多花黄精研究,有效地缓解市场需求压力,提高山核桃林下套种黄精栽培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奠定重要理论基础和先进水平。从种苗类型、林分林龄、保留株数、种植坡位等4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山核桃林冠下多花黄精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多花黄精块茎和实生苗除保存率差异显著,其他标指均存在极显著水平(P≤0.01);山核桃树龄25 a以内林分,多花黄精生长指标无明显差异,树龄26 a以上,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山核桃林冠下,不同坡位套种多花黄精其生长指标不同,下坡位生长指标均高于上坡位和中坡位,其块茎鲜重分别提高26.8%和29.5%,差异显著;山核桃保存密度≤375株·hm-2、郁闭度≤0.6林冠下适宜套种,尤以保存密度300株·hm-2,郁闭度0.5林冠下,套种多花黄精最佳。因此,建议实践中选择多花黄精块茎种苗,山核桃林分下坡位、保留株数≤375株·hm-2、郁闭度≤0.6林冠下,套种多花黄精生长发育最好。  相似文献   

18.
多花黄精主要病害发生规律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多花黄精主要病害叶枯病、炭疽病和茎腐病的发生规律,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在光泽县3个多花黄精种植基地对3种病害的发病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多花黄精出苗期只有炭疽病发生,叶枯病和茎腐病在苗期未见发生,茎腐病在展叶期仍未见发生;随着多花黄精的生长,这3种病害呈逐步加重的趋势,叶枯病、炭疽病在结实期达到发病高峰期,茎腐病在地上部枯死期达到发病高峰期,2017年总体发病情况比2016年严重。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多花黄精最适宜的采收年限,本研究采用庆元本地野生多花黄精建立毛竹林下套种多花黄精试验基地,开展了对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地茎粗度、根茎增重、根茎增重率、新芽数量等主要农艺性状的4 a实地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多花黄精植株不同种植龄级地下根茎增重等重要指标基本呈现“慢—快—慢”的增长规律。一般在种植第3年生长量达到高峰,种植前期第1~2年和后期第3~4年生长幅度较小。根茎增长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第3年>第2年>第1年>第4年;后N年增重率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第3年>第2年>第1年>第4年;地上茎增粗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第3年>第2年>第4年。株高、叶片、新芽数等增长量指标虽然没有呈现以上规律,但也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从大到小顺序为第2年>第3年>第4年,表现为“快—慢”稳步增长规律。试验结果结合姜武等对丽水庆元多花黄精不同龄节质控参数检测结果,种植第2、3年多花黄精多糖、总糖、折干率等均优于其他年份。因此,确定浙江庆元地区采用根茎繁殖种苗毛竹林下种植的多花黄精最佳采收周期为3 a。毛竹林套种多花黄精第3~4年采收根茎鲜品667 m2产量可达800~900 kg、年纯收益2 164元,是单一毛竹生产收益的4.8倍。  相似文献   

20.
黄精属传统道地药食两用植物,适宜在林下、灌丛等荫蔽处生长。为探讨香榧林下套种黄精的林下经济发展新模式,本文研究香榧林龄、坡位、密度对多花黄精、黄精和长梗黄精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榧林下套种3种黄精,多花黄精、黄精与长梗黄精间保存率、植株高度和地径差异极显著(P<0.01),多花黄精与黄精和长梗黄精间根茎大小、产量差异极显著。香榧未成造(1~5 a)、幼龄林(6~10 a)和投产林(≥11 a)林下套种,同种类黄精在不同香榧林龄间,保存率、地径、植株高度和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同种林龄类型比较,多花黄精与黄精间及黄精与长梗黄精间,保存率、植株高度、地径和产量差异极显著。香榧林下套种在下坡位,同一种类黄精各项生长指标均略高于上坡位、中坡位,但差异不显著,说明下坡位土质和水肥条件较中坡位和上坡位好;同一坡位比较,多花黄精、黄精和长梗黄精间差异极显著。香榧林下套种,3种黄精以香榧密度450株·hm-2的产量最高,分别为2 625.5、2 365.8和1 780.2 kg·hm-2,且相互间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香榧林下套种,黄精产量多花黄精>黄精>长梗黄精,套种多花黄精是践行"一亩山万元钱”的创新生态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