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褐色中脉bmr高粱研究与利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高粱作为一种饲草作物受到广泛的重视。由于高粱具有抗旱性强、水分利用效率高的特点,在干旱地区可成为优势饲草作物。bmr高粱与普通高粱相比木质素含量降低5%~50%,可显著提高饲草的适口性,增加消化率,因此引起了国内外高粱育种家的广泛关注。有关bmr基因与饲草产量、品质、饲喂效果等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bmr基因已成功导入普通高粱和苏丹草品种,并育成高产、优质BMR饲草杂交种商品化生产,表现出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和实验室相结合把低木质素、高消化率基因bmr和光周期敏感基因PS聚合到饲草高粱中,以提高饲草高粱的产量和品质。以含PS基因的EBA-3和含bmr基因的Tx623B配制杂交组合,构建了F2代分离群体。根据表型分离比例分析,光敏和褐色中脉可能分别受两对彼此独立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并且基因之间存在着互作。光敏基因之间存在互补作用,褐色中脉基因之间存在抑制作用。根据高粱的遗传连锁图谱,选取相应的SSR标记。经连锁遗传分析,找到了2个SSR标记,Xtxp7与bmr基因连锁,Xtxp20与PS基因连锁。由于Xtxp7位于连锁群B,Xtxp20位于连锁群G,据此认为高粱有一个bmr基因位于B染色体上和有一个PS基因位于G染色体上。这两个标记的获得可用于标记辅助育种,加速杂交种的转育与利用。此外,对影响开花时间的QTLs和主效基因在高粱和水稻上可能一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吐鲁番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的饲草料来源基本是田间地头的杂草和春小麦复播普通高梁的副产品(麦秸和高粱秆),其营养成分、供应都不稳定。而饲用高粱“大力士”属禾本科一年生饲草作物,茎和叶均可作为饲料,既可青饲,也可青贮和干贮。  相似文献   

4.
饲草高粱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饲草高粱是利用高粱同苏丹草杂交而成的杂交种,属高光效作物,它再生力强,生物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为一年生禾本科饲草。我地区春播一年可收割2-3次,一般生物产量600-800公斤/666.7米^2,最高产量潜力10000公斤/666.7米以上。  相似文献   

5.
AMMI模型在饲草高粱区域试验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2006年全国高粱品种饲草组区域试验数据,分别对饲草高粱品种的稳定性、适应性及试验地点的鉴别力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AMMI模型对饲草高粱品种稳定性、适应性的分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应用AMMI模型对饲草高粱区域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饲草玉米、甜高粱、饲草高粱饲喂肉牛的效果,选取18头6月龄体质量无显著差异的西门塔尔肉牛,分为3组,分别饲喂精饲料+饲草玉米、精饲料+甜高粱、精饲料+饲草高粱,连续60 d测定增质量。结果表明,甜高粱生物产量最高,分别比饲草高粱和饲草玉米增加5.33%、26.77%;饲草玉米的蛋白质、泌乳净能、维持净能、生长净能、饲料相对值均最高,甜高粱和饲草高粱的纤维和含糖量较高;饲喂饲草玉米肉牛日均增质量最大,分别较甜高粱和饲草高粱增加质量10.12%、32.13%。带穗全株饲草玉米的饲草品质最佳,增质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饲草高粱新组合在山西榆次、山阴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饲草高粱产量性状、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表现,探讨它们之间的量化关系,从而对各参试组合从产量和品质全方位进行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试验采用NCⅡ完全双列杂交区组设计,利用6个饲草高粱不育系(P1组)和3个饲草高粱恢复系(P2组)及其组配的18个杂种F1为材料,测量P1、P2组及F1鲜质量、干质量等18个性状,进行饲草高粱不同类型亲本的遗传变异性和相关性研究,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7个饲草高粱试验组合,在山西榆次、山阴不同生态环境下产量性状以第1次刈割后干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小;农艺性状中第1次刈割时茎粗的变异系数最小;品质性状中总可消化养分的变异系数最小,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93.00%,各性状的变异信息已被基本反映出来。聚类分析表明,27个参试组合聚为5大类。  相似文献   

8.
高寒牧区饲草作物生产性能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针对高寒牧区饲草供应不足的现状,在青海省祁连县开展了玉米(Zeamays)、高粱(Sorghum bicolor)、燕麦(Aven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sativa)4种饲草作物种植,围绕其生产性能和品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作物中以玉米覆盖地膜条件下鲜草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达86 001和22 360kg/hm2,其中又以‘中玉9号’和‘金穗3号’表现突出.试验区内生产性能表现较差的为箭筈豌豆,其余两种作物生产性能居中.效益分析表明,玉米纯收入可达34 890元/hm2,其次为高粱、燕麦和箭筈豌豆.品质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箭筈豌豆品质最好,关联度系数为0.813 9.研究结果可为本地区饲草作物种植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粱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一种重要的饲料作物。高粱在抗旱、耐涝、耐盐碱等方面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在世界各国广泛栽培。褐色中脉与传统的白色中脉品种相比,其难以消化的木质素含量可降低40%~60%,消化率大幅度提高。对目前高粱褐色中脉的类型、遗传特性、适口性及其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展望了其在饲草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作物持绿性的遗传、生理基础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形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干旱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也日趋严重,选育抗旱的品种已成为育种家们努力的目标.持绿性是植物的重要抗旱机制,在多种植物中被发现,引起了作物育种家们的极大兴趣.作物持绿性状的遗传及生理基础研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许多作物持绿性基因数量性状位点(QTL)标记及连锁图构建已经实现.研究表明:在生理基础上持绿性决定于籽粒灌浆期氮素供求关系的平衡,即持绿型品种叶片氮浓度高于非持绿型品种.持绿型品种在干旱条件下,表现出高的蒸腾效率和光合能力,最终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大量对持绿基因QTL及其标记的研究和定位,为持绿基因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转基因育种打下坚实基础,将加快持绿性品种的选育与利用.高粱具有典型的持绿型种质资源,是持绿性研究的样板作物.在高粱上鉴定和分离克隆到的基因也可以直接转化到其他作物中去,为作物改良提供一个很好的变异来源.通过利用高粱的持绿性状来改良高梁、玉米、小麦及其他禾本科作物的抗旱性将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