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与预测预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在我国原是局部间歇性发生为害的害虫。20世纪50年代后为害逐年加重,70年代以后在福建省为害程度甚至超过了螟虫,成为常发的主要水稻害虫,特别是80年代初连续几年全省性大发生,一般减产一、二成,严重的达五成以上。近几年来,稻纵卷叶螟在南方稻区发生危害有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水稻害虫发生为害现状及综合防治策略与技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1994-1998年的调查研究结果与历史状况比较,分析认为:因侵入害虫稻水象甲的蔓延,二化螟发生为害普遍加重;一些偶发性食叶害虫在咿妥作区发生量上升而形成常年为害的害虫,迁飞性害虫迁入频繁,迁入量大,作物布局和栽培模式,稻田生态环境等有利水稻害虫发生,多种原因造成辽宁省水稻害虫的发生为害越来越重。依据各地水稻栽培条件和害虫发生特点的差异,将辽宁省水稻害虫划分5个发生为害区,提出其重点防治对象及防治  相似文献   

3.
水稻螟虫是福建省水稻的重要害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1].其中闽南稻区以三化螟为主,闽东稻区以二化螟为主,闽中、闽西、闽北以二化螟和三化螟混合为害.20世纪70年代三化螟发生重于二化螟[2-3];80年代后期,因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改变、品种的更换、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水稻螟虫种群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二化螟已上升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其发生区域由纯单季稻区或单双混栽区向双季稻区、从高海拔稻区向平原稻区、从闽西北和闽东稻区向闽南沿海稻区扩展,其发生量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探讨水稻螟虫在我省越冬的特点及原因,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发生趋势以及可持续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省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水稻害虫,主要为稻螟虫(主要为二化螟和三化螟,大螟和褐边螟只在局部地区为害严重)、稻飞虱、稻浮尘子、稻苞虫、稻椿象、稻纵卷叶虫、稻象鼻虫等七种。水稻病害,主要为稻瘟、稻胡麻斑病、稻恶苗病、稻白叶枯病等四种。 消灭病虫害,应根据各地水稻栽培制度和病虫发生为害特点,抓住关键,采用农业技术和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病虫草害发生的新动向镇江丘陵稻区种植杂交稻200~250万亩,约占水稻总面积的33~40%.杂交稻在生育过程中,受到多种病、虫、杂草为害,影响产量很大.一般年份因病虫为害(不包括草害)损失稻谷约两亿斤,减产8~10%.据近几年调查结果,杂交稻病、虫、草的发生和为害出现了新的动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外源性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七十年代以来,白背飞虱、褐稻虱和稻纵卷叶螟等外源性害虫,大发生频率增加,为害逐年加重,已成为杂交稻中后期的主要虫害.在当前防治工作中,应以这三种迁飞性害虫为主,结合防治纹枯病,制订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水稻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种植水平的提高,病虫草害逐年加重,成为阻碍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水稻的害虫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水稻螟虫等,主要病害有稻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等.  相似文献   

7.
浅议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种植水平的提高,病虫草害逐年加重,成为阻碍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水稻的害虫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水稻螟虫等,主要病害有稻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等。随着耕作制度的复杂化和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出现了一些新的病虫害,如水稻跗线螨、颖枯病等。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等螟虫、剃枝虫、稻黑蝽、稻蝗、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病毒病(如瘤矮病、黄矮病等)在部份地区也常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8.
孙秀芳 《中国农技推广》2007,23(5):41-41,26
水稻二化螟是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新发生的害虫,现已造成较重的为害,并有逐年蔓延和加重的趋势,其主要发生区域为本省各水稻生产县。由于二化螟具有隐蔽性较强、早期为害不易被发现等特点,2007年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将此害虫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并提醒全省植保技术人员及稻农一  相似文献   

9.
<正>三化螟是影响皖东稻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50~70年代发生为害尤为突出。80年代,发生面积逐年减小,为害程度逐年减轻。1995年以来,三化螟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程度  相似文献   

10.
水稻的白叶枯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原本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稻区,近些年由于引种生产,很多南方稻种被引到北方生产,才导致此病在北方稻区也有所发生,近年来在北方的一些水稻种植中均发生过白叶枯病的为害,给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本文主要针对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发生原因、流行条件进行分析,并给了出一些防治的办法,希望对水稻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阳晨 《湖南农业》2020,(8):18-19
正稻秆潜蝇又名稻潜蝇、稻钻心蝇,主要为害水稻,在湖南省发生为害有逐年加重趋势,已由原来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在桃江县,稻秆潜蝇发生面积逐年扩大,2012年发生面积667公顷,2015年发生面积6667公顷,2016年发生面积2万公顷。近3年早稻平均为害株率12.1%,最高31.75%;晚稻平均为害株率19.33%,最高35%。稻秆潜蝇属完全变态昆虫。在湖南  相似文献   

12.
<正> 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瘟病称为水稻的三大病害,特别是前两种病害在我省新老稻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有些年份稻瘟病发生也较重.大发生年,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可达50%以上,成为水稻生产上的大障碍.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病害,其症状可分为三种类型:病斑从叶尖开始沿中脉或叶缘  相似文献   

13.
稻纵卷叶螟又名稻纵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迁飞性害虫。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稻纵卷叶螟为害程度逐年加重,成为长汀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面积在1000~1333万hm^2。笔者通过多年的试验、总结出适合水稻生产实际的稻纵卷叶螟综合防治技术,将该虫的为害损失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达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为我县无公害优质稻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种植水平的提高,病虫草害逐年加重,成为阻碍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水稻的害虫主要有,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水稻螟虫等,主要病害有稻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稻曲病等。随着耕作制度的复杂化和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出现了一些新的病虫害,如  相似文献   

15.
黄淮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特点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水稻条纹叶枯病,在黄淮稻区发病逐年加重,现已爆发成灾。本文报道了该病的发生规律、特点,总结出了治虫防病、肥水科学管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水稻白叶枯病近年来普遍发生,为害程度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针对水稻白叶枯病发生为害特点,分析了该病发生流行原因,并提出推广抗病品种、加强稻种检疫,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和合理的水肥管理等防治措施来控制水稻白叶枯病危害,以确保水稻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病毒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在河北、天津稻区常见的有条纹叶枯病、普通矮缩病,但近年,条纹叶枯病发生趋势逐年严重,已成为严重影响该稻区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18.
基于传毒媒介灰飞虱种群积累,辽宁省及邻近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零星发生、局部受害的现象,刘兴远等(2005)预警了该病害近年发生危害加重的态势。不幸的是,2006年,辽宁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更普遍,20.3%的田块可见为害状,局部地区部分田块水稻严重受害,甚至绝收。本文通过代表性地区的系统观测,结合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分析了辽宁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的原因与机制,提出可行的防治策略与技术。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水稻白叶枯病流行区,是由南向北迁移的,从老病窝沿江江南圩区,向江淮丘陵稻区和沿淮淮北新稻区扩展。病区日益扩大,发病面积日益增加,产量损失逐年加重,是安徽省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严重障碍。我们在1963—1966年和1970—1977年间,对全省作稻白叶枯病流行区变迁及其原因的调查,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吉林省西辽河稻区主要害虫种类、种群发生规律及为害情况,为西辽河稻区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14~2016年间通过性诱剂、粘虫板及盘拍法对吉林省西辽河稻区水稻主要害虫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内,害虫的种类及为害部位各有不同,在插秧期至分蘖期,主要有稻潜叶蝇(Hydrellia griseola)、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稻负泥虫(Oulema oryzae)等害虫为害水稻叶片;在分蘖期至孕穗期,主要有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黏虫(Mythimna separate)、稻飞虱等害虫为害水稻茎秆及叶片;在孕穗期至收获期,主要有稻飞虱、黏虫、尺蠖(Geometridae)等害虫为害水稻叶片及茎秆.所调查的害虫中稻潜叶蝇在田间呈随机分布;水稻二化螟成虫有两个发生盛期,表明水稻二化螟可以在该地区完成两个世代的发育;稻飞虱分为灰飞虱(Laodelphax stiatellu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两种,以灰飞虱为优势种,两种飞虱种群的成虫和幼虫虫龄结构相似,并且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