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柞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印度目前居第二位,其产量约占世界的7%左右。我国柞蚕资源丰富,分布辽阔。南起云贵高原,北至黑龙江,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河西走廊,辽、鲁、豫、吉、黑、内蒙古等许多省区都有放养柞蚕的历史。辽宁柞蚕业在国内外柞蚕生产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发展柞蚕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德富 《新农业》2009,(5):49-50
一、丰富的柞蚕业资源 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的地位,占世界柞蚕茧产量的90%。我国柞蚕资源丰富,分布辽阔。南起云贵高原,北至黑龙江,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河西走廊,均有柞树分布,现有天然柞林1300万公顷,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柞蚕的主产区 ,柞蚕茧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90 %以上。最近几年的调查表明 ,传统的柞蚕产区柞蚕场利用面积逐渐减少 ,产茧量逐年下降。据专家预测 ,未来 10年 ,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对柞蚕丝绸商品的需求量将达到 2 0世纪 90年代实际贸易量的 2倍左右。依目前国内柞蚕业  相似文献   

4.
由于蚕业科学技术普及率不高,高产技术不配套,蚕农放养技术水平较低,多数蚕农还是采用传统的放养方式.因此急需研究总结一整套柞蚕增产放养综合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以提高柞蚕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柞蚕生态放养综合技术通过采取柞蚕场地园林化建设技术及柞蚕放养技术相结合,达到柞蚕放养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一、丰富的柞蚕业资源 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的地位,占世界柞蚕茧产量的90%.我国柞蚕资源丰富,分布辽阔.南起云贵高原,北至黑龙江,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河西走廊,均有柞树分布,现有天然柞林1300万公顷,其中已开发建设成柞蚕场的有78.6万公顷.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柞蚕品种资源库,占世界柞蚕种质资源的80%以上,各具不同优良经济性状的柞蚕品种适应地域广泛,辽、鲁、豫、吉、黑、内蒙古等许多省区都有放养柞蚕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柞蚕育种研究是柞蚕业生产的生命之源.柞蚕育种研究在我国的柞蚕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柞蚕育种研究的技术进展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柞蚕育种中的重要作用,并论述了柞蚕育种研究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柞蚕发源于中国的山东半岛,作为经济昆虫在未被开发利用前,属于野生状态,栖息在天然柞林里自生自长。柞蚕业的提倡,早在东汉初期即有。公元3世纪,古人从以柞蚕茧作绵发展到能够抽丝捻线织绸,至宋、元之际,柞蚕业进入发展时期。到明代中期以后,柞蚕业发生巨大变革,开始由采集利用野生蚕茧,逐渐过渡到人工放养生产柞蚕茧了。柞蚕的人工放养,  相似文献   

8.
柞蚕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生物资源之一。柞蚕业是辽宁的优势产业,年产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占世界的63%。通过对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分析,认为辽宁柞蚕优势在于:柞林资源丰富,饲料上佳;气候温和湿润,节律宜蚕;蚕场林相明显,生态良好;蚕种类型多样,品种优良;科研面向生产,技术先进;种地兼营放蚕,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80~2005年的中国柞蚕产业获得的80项省、部级以上奖励科技成果进行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六五"至"九五"期间,我国柞蚕业获奖成果数量总体上变化不大,但"十五"期间获奖成果数量较前期有明显下降;从获奖成果的数量、等级的地区分布看,各省获奖成果数量所占比重与其柞蚕业的规模、发展程度基本一致,而且获奖成果主要分布在柞蚕保护、柞蚕育种、柞蚕放养技术及柞蚕场生态建设四大学科。文章分析了中国柞蚕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正确认识柞蚕业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优势发展区域;加大柞蚕科研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尽快扭转人才断层的被动局面;加强学科建设,保证行业发展后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清至民国,一方面由于人地矛盾的加剧和商品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鼓励和地方官绅的倡导,中国柞蚕业从山东开始向周边地区不断传播.因为放养柞蚕不占农田、利倍功半,因此柞蚕放养很快传播至邻近省份.康雍乾时期是柞蚕业传播的发轫时期,柞蚕业逐渐由山东地区向邻近的河南、东北、陕西和贵州等地传播,柞蚕生产区域化格局初步显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北方口岸开埠通商,国际市场对柞蚕丝制品的需求日增,进一步刺激了中国柞蚕业的传播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山东、辽宁和河南三足鼎立的柞蚕业分布格局,这种格局对现在中国柞蚕业的分布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来,南阳盆地的柞蚕业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复杂历程,个体小农未能及时进行蚕种改良和技术革新,致使当地柞蚕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当地社会生态的衰败和社会秩序的崩溃进一步加剧了柞蚕业的衰落.  相似文献   

12.
柞蚕茧全茧量变异原因初探秦利,冯绳祖,高玉章,张涛莫忠彦(沈阳农业大学植保系)(岫岩县三家子蚕业站)柞蚕茧全茧量不仅是评价柞蚕茧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茧质的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柞蚕茧的产量,必须从提高柞蚕茧的茧层量和全茧量入手。本文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的...  相似文献   

13.
蒿柳是柞蚕最好的代饲料,可以提高保苗率。该文介绍蒿柳扦插繁育技术及蒿柳柞蚕保苗场建设,以提高蚁场保苗率和柞蚕业产量。  相似文献   

14.
柞蚕高产稳产配套技术姜成宽,宋淑环(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烟台264002)柞蚕生产是山东省丘陵山区的一项好副业,茧丝是纺织工业的原料,蚕蛹是人们喜爱的高蛋白食品,放养柞蚕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缺乏适应多变气候条件的配套技术,产量一直低而不稳。为开发柞林...  相似文献   

15.
高产优质柞蚕杂交种“丰杂3号”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景泉  梁红 《现代种业》2006,(4):54-54,61
世界柞蚕茧的90%产于我国,其中,80%产于辽宁。由于遗传特性,一是柞蚕茧型偏小,全茧量偏低:春茧6g/粒;秋茧8g/粒;二是东三省及内蒙柞蚕属二化性,二年饲养两代。由于蚕农秋制种配制杂交种难度大,导致柞蚕生产一直处于纯种生产状态,产量低效益不好。  相似文献   

16.
杂交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利用杂交优势提高生物产量这一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柞蚕生产上利用杂交优势来提高柞蚕抗性、增加产量,已逐渐被广大蚕业工作者及生产者所应用,并培育出不少优良杂交种。农业生产杂交种早已应用,柞蚕杂交种起步较晚,但柞蚕杂交种的选配推广工作做得很好,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世界柞蚕茧的90%产于我国,其中80%产于辽宁。由于遗传特性,一是柞蚕茧型偏小,全茧量偏低,春茧6g/粒,秋茧8g/粒。二是东三省及内蒙柞蚕属二化性,一年饲养两代。由于蚕农秋制种配制杂交种难度大,导致柞蚕生产一直处于纯种生产状态,产量低效益不好。  相似文献   

18.
河南柞蚕茧产量居全国前列,已成为河南省蚕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来.柞蚕生产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趋势,但随着生产和销售形势的不断变化,柞蚕茧在销售和柞坡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克服。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密山市自然生态良好,具有生物多样性,无任何污染物、污染源,全市以蒙古柞为主的天然林资源十分丰富,柞蚕业生产的产量、把数和面积均列全省前茅。但是,2013年和2014年柞蚕产量差距较大。基于此,深入到农户当中多方了解出现产量差异的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20.
气候条件下(温度18~22℃,相对湿度75~80%)分别进行了柞蚕裸蛹与柞蚕生物茧发蛾试验,测定了羽化率、单蛾产卵量、绿卵率、百粒卵重及克蛹转化卵粒数.结果表明:柞蚕裸蛹发蛾的百粒卵重比柞蚕生物茧发蛾的高10.59mg(P<0.05),其它性状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柞蚕生物茧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用柞蚕裸蛹代替柞蚕生物茧繁殖松毛虫赤眼蜂,而且可提高繁蜂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