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抽穗期高温胁迫对水稻开花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以常规稻南粳43和杂交稻常优2号为试验对象,通过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高温处理,研究抽穗期高温胁迫对花药生理机制、花粉活力和籽粒结实率的影响,旨在深入探讨高温对水稻的伤害机理.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水稻花药中的脯氨酸(Pro)、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较对照处理均显著降低(p<0.01),并且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与胁迫时间的延长,其花粉活力、花粉萌发率、结实率、每穗实粒数与单株产量均有所下降,而千粒重的变化较小,说明高温胁迫破坏花药细胞膜结构与功能,影响花粉活力与萌发能力,从而降低结实率与每穗实粒数,最终导致产量下降.两个水稻品种相比,高温胁迫对常优2号的花粉活力、花粉萌发率以及结实率的伤害都明显小于南粳43,说明常优2号耐热性稍强于南粳43.相关分析表明,常优2号与南粳43品种的结实率与花粉活力和花粉萌发率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因此影响水稻结实率降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花粉活力与花粉萌发率的降低.研究结果可为江淮地区生产中防御高温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花期高温对水稻花器官性状和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花期高温对水稻花粉育性的生理生态影响,以耐热品种钱江3号B与热敏感品种协青早B为材料,在花期进行不同方式的高温胁迫处理,比较分析了花期高温对水稻花粉粒直径、花粉活力、结实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适温处理相比,高温胁迫对钱江3号B的花粉活力、花药开裂率和开裂孔长度的影响很小,而对协青早B的影响则达极显著,且长期的持续高温胁迫同样危害耐热水稻品种的结实率。此外,2个水稻品种对高温胁迫最敏感时期均为抽穗开花第3天。本研究可为选育耐热性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水稻种质氮素营养效率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采用田间试验,在常规氮素管理下,以氮素吸收效率(NAE)、利用效率(NUE)和收获指数(NHI)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国内外607份不同类型水稻种质氮素营养效率的变异状况。结果表明,水稻NAE、NUE和NHI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以NHI为最大和NAE为最小。不同类型水稻间的NAE、NUE和NHI未达显著差异,但籼型杂交稻NAE、NUE和NHI的变异小于常规籼稻和常规粳稻。相关分析表明,水稻NAE与NUE、NHI呈极显著负相关,NUE与NHI间无显著相关;水稻NUE和NHI与单株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NAE与单株产量无显著相关。频数分析可知,常规籼稻NAE、NUE及NHI和籼型杂交稻NUE的种质频数分布呈典型正态曲线,低、高效种质较少,中效种质众多;常规粳稻NAE、NUE和NHI种质的频数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略偏向低效;籼型杂交稻NAE的种质频数分布离散程度较高和高效种质较多,NHI的种质频数分布呈近似正态分布和略偏低效。籼型杂交稻的NAE、NUE和NHI差异小而分布较集中,常规粳稻最分散,常规籼稻居中。不同类型水稻的氮素营养效率的极差很大,可分为若干组,各组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期播种、大田实地测定法研究了中稻花期致害高温主导的田间气象条件及其对不同杂交组合水稻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开花期遭遇到的高温与常温相比,白天温度和光照强度在10:00~14:00时差异明显.8:00~10:00和16:00~18:00差异不大.相对湿度同期差异不显著,且高温条件下始终低于常温条件.与常温条件相比,高温使各供试品种的结实率显著降低,平均降低约8%.对高温影响结实率的原因分析表明.高温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的花粉活力和每柱授粉数显著降低,平均分别降低6.0%和8.4粒.品种之间的比较分析表明,高温条件下3个供试品种的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但与"汕优63"相比,"金优448"和"两优培九"高温和常温下的结实率、花粉活力和每柱花粉数相差较大,说明"汕优63"较另外2个品种对高温的反应相对较小,稳定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亚优2号高产的温光生态特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亚优2号属中熟中稻类型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感温性明显强于感光性.生育期对氮素的反应仅次于温度,日长因子影响最小,它们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0.5209、-0.5756、0.3067.它在减数分裂期与抽穗开花期对低温较敏感,要求适宜温度比耐寒性较差的籼稻还显著偏高,而抗高温的能力却明显超过较耐高温的籼稻.抽穗开花期如光强减弱,则严重影响颖花育性,结实率显著下降.因此,该组合抽穗开花期高温强光有利灌浆结实.  相似文献   

6.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分析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从氮素层面阐明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高产形成特征。 【方法】 2013~2014 年,选用 7 个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组合为试验材料,以 2 个常规粳稻品种和 2 个杂交籼稻品种为对照,比较研究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主要生育时期植株含氮率、氮素积累量,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与吸收速率,抽穗期和成熟期各器官的含氮率和氮积累量所占比例,抽穗至成熟期各器官间的氮素转运,以及氮素利用效率等特征。 【结果】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抽穗期植株含氮率和氮积累量分别为 1.47%、202.67 kg/hm2,成熟期植株含氮率与氮积累量分别为 1.31%、257.23 kg/hm2,极显著大于对照类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氮素最大阶段性积累量为 107.63 kg/hm2,所占比例为 41.84%,最大吸收速率为 2.73 kg/(hm2·d),且均出现在拔节至抽穗阶段,杂交籼稻出现在移栽至拔节阶段。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抽穗期茎鞘和叶的含氮率分别为 1.19% 和 2.34%,成熟期分别为 0.75% 和 1.58%,高于对照类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抽穗期茎鞘和叶氮积累量所占比例分别为 43.92% 和 43.87%,成熟期分别为 16.44% 和 17.44%,极显著大于杂交籼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氮素转运量大,表观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不高,抽穗后的氮素净积累量贡献率为 32.06%,显著大于对照类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百公斤籽粒吸氮量为 2.29 kg,极显著大于杂交籼稻;氮肥偏生产力为 37.54 kg/kg,极显著大于常规粳稻;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偏低。 【结论】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总吸氮量大,在拔节期足量氮素积累的基础上,提高了拔节至抽穗期与抽穗至成熟期两个阶段的氮积累比例;抽穗至成熟期茎鞘和叶的氮素转运量大,但表观转运率与表观转运贡献率低,抽穗后氮素积累优势明显,氮素净积累量贡献率高,满足了灌浆期籽粒对氮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宜在浙东南地区作受灾补播的直播晚粳稻品种,选用3个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甬优7850、嘉优中科3号)和2个常规粳稻(秀水519、秀水417),开展大田分期直播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育期和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表现为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具体为甬优1540>甬优7850>嘉优中科3号>秀水519>秀水417,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播期每推迟5 d,籼粳杂交稻平均产量下降0.71 t·hm-2,常规粳稻下降0.30 t·hm-2,主要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显著降低有关;水稻生育时期随播期推迟而相应顺延,且播种-齐穗期、齐穗-成熟期等生育阶段缩短,籼粳杂交稻全生育期缩短幅度大于常规粳稻;水稻全生育期的有效积温、日照时数及其利用率和有效积温生产效率随播期推迟基本呈下降趋势,同一播期内,籼粳杂交稻有效积温生产效率高于常规粳稻。产量与齐穗-成熟期的温光资源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救灾品种若在7月15日前补播,籼粳杂交稻首选甬优1540,其次为甬优7850,而常规粳稻宜选用秀水519,且播期可推迟至7月20日。本研究结果可为浙东南地区受灾后,采用直播技术选择适宜救灾补播品种提供实践指导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基因型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运转特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明确机械化育插秧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特点,分析提高其氮素吸收利用的途径。【方法】以3个中籼中熟杂交稻、3个中籼迟熟杂交稻、4个粳稻共计10个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大田试验设计,测定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重和氮素含量、产量等,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分配和运转特性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1)育插秧机械化条件下水稻植株氮素积累符合Logistic曲线增长规律。2)整个生育期机插稻植株含氮量呈下降趋势,粳稻植株的含氮量在生长中期(拔节期—抽穗期)高于杂交籼稻,而后逐渐降低,到成熟期极显著低于杂交籼稻,中籼中熟杂交稻因降低缓慢到成熟期植株含氮量最高。3)粳稻植株的终极氮素积累量最低,中籼中熟杂交稻和中籼迟熟杂交稻终极氮素积累量平均比粳稻高23.0%和33.1%。4)中籼中熟杂交稻抽穗期—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最大,在氮素积累上具有后发优势,且穗部分配率、叶片与茎鞘氮素表观转运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转运效率均较高,说明育插秧机械化条件下,中籼中熟杂交稻品种的氮素在转运和利用上具有高效性。其中,F优498的终极氮素积累量高,且具有前期积累快,后期运转分配合理等优势。5)中籼迟熟杂交稻氮素积累出现最大增长速率较晚,平稳持续增长时间较长,终极积累量最大,但氮素积累对产量的贡献没有优势。6)粳稻中杂交粳稻69优8号相比其他粳稻品种,氮素积累量大且产量高,也具有氮素转运和利用的高效性。【结论】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转运特性受不同基因型的显著影响。本研究采用植株含氮量、终极氮素积累量、百千克籽粒吸氮量等反映机插稻氮素吸收转运特性的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在育插秧机械化条件下,中籼中熟杂交稻相比中籼迟熟杂交稻和粳稻氮素具有积累转运和利用高效性,其中F优498在氮素积累、分配并促进产量形成方面具有遗传上的优势。中籼迟熟杂交稻虽具有氮素积累量潜力,但氮素积累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相对较低。机插粳稻氮素积累较低,但相比其他粳稻品种机插杂交粳稻69优8号具有氮素积累量大且产量高的潜力,较适合机插。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恢复系和杂交组合的耐热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缓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从品种出发探讨高温抗性,是水稻科研的优先领域和重大问题。本文参考农业部发布的高温行业标准评价指标,在水稻开花期,于人工气候室高温和常温处理条件下,对本课题组新育成的恢复系及生产上常用恢复系成恢727的配组品种(组合)等进行了耐高温特性鉴定,并将恢复系和品种(组合)耐热性分为5个等级。筛选鉴定出1个极耐热恢复系R4093、9个耐热恢复系(其中包括丰产性较好的恢复系,如R1015、R107等)、4个极耐热品种(组合)和25个耐热品种(组合),以及5个极不耐热恢复系、12个不耐热品种(组合)和6个极不耐热品种(组合)等。其中,耐高温对照N22、恢复系R103、R132、R642、杂交水稻品种(组合)‘川优5727’、‘宜香2115’、‘繁源A×R642’、‘中64香A×黄占’、‘川农优华占’、‘蓉18A×R1015’、‘渝香6203’和‘川优5727’在本试验中的常温结实率和相对结实率均高于70%,虽然被鉴定为中间型材料,但具有较大的耐高温潜力。试验还讨论了水稻品种的生产布局。结果表明:第Ⅰ级和第Ⅱ级品种耐高温性较好,可布局在高温易发区、高温轻发区和无高温区;第Ⅲ类品种为中间型,可布局在高温轻发区和无高温区;第Ⅳ类和第Ⅴ类品种为不耐热型和极不耐热型,可布局在无高温区,以避免高温对水稻的伤害。研究还发现父(母)本耐高温性好,不一定品种(组合)耐高温性都好,而父(母)本耐高温性不好,其品种(组合)耐高温性也不一定不好,这与父(母)本的耐高温性及配合力有关。耐热配合力好的父(母)本配出的组合多为耐热型组合,耐热配合力差的父(母)本配出的组合多为不耐热型组合。其中,恢复系R105、R642、R104和R727耐高温配合力较好,但恢复系R107、R1015耐高温配合力相对较差。不育系赣73A和内香6A的耐高温配合力较好,而繁源A、606A、608A和中64香A的耐高温配合力较差。优质稻中‘金10’耐高温配合力较好。为了更好更多地育成耐热性强的杂交稻组合,筛选耐热配合力高的亲本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Bt水稻"克螟稻"杂交后代中转基因的遗传表达及育种利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利用GUS反应检测了Bt转基因粳稻(克螟稻)与籼稻、粳稻杂交的不同世代群体的叶片染色情况,结果发现粳粳交F2出现抗性株与非抗性株的3∶1的分离,籼粳交的BC1出现1∶1分离,籼粳交的BC1F2出现3∶1分离,表明转基因在杂交后代的传递属单基因显性遗传.利用Western 点杂交技术结果发现F1、F2 和BC1代的Bt蛋白表达量均超过转基因株供体,呈现出表达能力上的杂种优势.农艺性状考察结果发现,无论是籼粳交,还是粳粳交后代,两者在株高、穗长、单株分蘖数、播始历期和千粒重上无显著差异.这无疑为Bt水稻的育种利用提供了良好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花后增温对双季优质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未来气候变暖对双季优质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采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早稻以金早47(常规籼稻)、两优287(杂交籼稻),晚稻以象牙香珍(常规籼稻)、万象优华占(杂交籼稻)和甬优5550(籼粳杂交稻)为试验材料,研究花后增温对双季优质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増温(早稻1.29℃,晚稻1.73℃)对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增温条件下,早稻加工品质和垩白粒率均无显著变化,垩白度平均提高了16.0%;晚稻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平均提高了1.8%、3.5%、30.3%和27.2%;早晚稻蛋白质含量平均提高了6.27%,但直链淀粉含量平均降低了3.53%,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提高了0.09 μm。增温对稻米RVA谱特征值的影响在季别和品种间存在较大变异。综上,花后增温对早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有利于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但降低了稻米的外观品质。本研究结果为未来气候变暖下双季优质稻的优质丰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抽穗期高温胁迫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扬稻6号与南粳43为试验材料,通过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高温处理,研究抽穗期高温胁迫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及稻米品质的影响,旨在深入探讨高温对水稻的伤害机理。研究表明:水稻抽穗期高温降低了水稻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同时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也呈下降趋势,而稻米的垩白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明显,随胁迫温度的提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2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要素和稻米品质急剧下降。相同温度胁迫下,扬稻6号的热害指数(Index of heat sensitivity,HIS)稍低于南粳43,其中扬稻6号的产量构成要素和品质受高温的影响也稍低于南粳43,说明扬稻6号耐高温能力高于南粳43。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高温对水稻结实和稻米品质的伤害机理,筛选耐热性强的水稻品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热害胁迫条件下水稻花药发育异常的早期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田间条件下持续高温(而非短期高温)是导致水稻生殖生长期高温危害的重要条件,由此推测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至抽穗的一段期间,可能均为水稻的高温敏感期,且高温诱导可能具有累积效应。本研究模拟田间典型灾害天气条件,在人工气候箱内对杂交水稻"金优63"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进行连续3d的热害胁迫处理,对处理后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组织取样切片观察,从组织、细胞水平探讨水稻受高温胁迫后花药可能出现的早期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受高温胁迫后,在小孢子形成阶段,水稻花粉母细胞发育异常、四分体无法适时分散;在花粉粒成熟阶段,水稻生殖细胞失去正确的排列方向、绒毡层细胞发生非正常分解、花药壁和花粉粒发生形态异常并出现败育。此外,植株减数分裂期受高温胁迫后,开花时花粉活力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抽穗前的高温直接导致水稻花药组织和生殖细胞异常发育,从而减少有效花粉的形成和降低裂药与授粉性能,可能成为田间条件下持续高温引起水稻不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The enhancement in both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high temperature, besides its large variability will result in up to 40% yield reduction in rice by the end of 21st century. Vegetative growth in rice continues with day time temperature up to 40°C but development of florets is extremely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35°C. The effect of night time temperature stress is even more adverse than day. Heat stress results in deprived anther dehiscence, impaired pollination and abnormal pollen germination that cause floret sterility. The decrease in pollen viability is presumably caused by imbalance in proteins expression, abandoned biosynthesis, partitioning and translocation of soluble sugars, imbalance in phytohormones release, and loss of pollen water content. Rice responds to heat stress by adjusting various physiochemical mechanisms viz., growth inhibition, leaf senescence and alteration in basic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ntioxidant enzymes, calcium and iron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aging heat stress. Response of rice to heat stress varies with plant ecotype, growth stage, heat intensity and time of stress application.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can be managed by developing heat-tolerant genotypes. Rice breeding and screening may be based on anther dehiscence, pollen tube development and pollen germination on stigma.  相似文献   

15.
两优培九是两系杂交稻品种,其制种对气象条件有严格的要求。育性敏感期的低温会导致母本花粉的育性恢复,从而影响制种纯度;而抽穗扬花期的高温不利于水稻受精结实,影响制种产量。本文选择江苏省11个代表性站点的历史资料,通过分析各站点≤24℃的低温风险概率和≥30℃的高温风险概率,确定两优培九制种的育性转换安全期和最佳播种期。结果表明,江苏省南部地区适宜的育性转换安全期从8月第2候-8月第6候,最佳播种期从6月第2候-6月第4候;江苏中部和北部地区育性转换安全期从7月第4候-8月第2、3候,最佳播种期从5月第4候-6月第1候。两优培九适合在江苏地区制种,并且在江苏中部地区最佳。  相似文献   

16.
以耐热型水稻品种N22和热敏型水稻品种YR343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从抽穗扬花当天开始,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高温处理,以32℃/25℃(昼/夜)为对照,设置38℃/30℃为高温处理,连续处理7d。分别于处理第1、3、5、7天取样,研究花期不同天数高温胁迫对水稻颖花开放动态、颖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温胁迫后水稻产量和结实率均呈降低趋势,其降幅与高温持续时间有关。高温处理7d时,品种N22的产量与结实率分别降低49.1%和37.4%,YR343分别降低85.1%和65.3%。(2)高温胁迫后,水稻的花药开裂率和花粉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且高温持续时间越长,降幅越大。(3)高温胁迫后水稻的总颖花开放量显著降低,其中,N22与YR343分别降低33.3%和65.5%。花期高温还改变了水稻开花峰值和峰值出现时间,与常温相比,高温下N22的开花高峰提前1h出现,峰值比例下降0.5%,YR343峰值出现时间无变化,但峰值比例降低2.8%,高温胁迫下YR343出现了花期缩短的现象。(4)高温胁迫下,水稻颖花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丙二醛及过氧化氢含量呈上升...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低温胁迫影响水稻芽期生长,导致减产。为挖掘影响水稻芽期耐冷的基因,本研究以9311(受体)/日本晴(供体)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为材料,将萌发的种子分别在7℃和15℃低温条件下处理7 d,再在28℃恢复生长3 d,测定种子存活率并定位其中影响芽期耐低温数量性状位点(QTL)。7℃低温胁迫下,共检测到2个芽期耐低温主效QTL:qCS7T10和qCS7T11;两者分别位于水稻第10和第11号染色体上,LOD值分别为7.26和5.87,贡献率分别为18.85%和14.92%。15℃低温胁迫下,共检测到1个芽期耐低温主效QTL:qCS15T5,其位于水稻第5号染色体上,LOD值为7.61,贡献率为25.69%。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下,控制水稻芽期耐低温QTL不同。本研究为今后育种聚合更多的耐低温QTL来提高水稻对不同低温的适应能力,降低低温胁迫对水稻芽期的影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温后移对水稻颖花败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籼稻Ⅱ优7954和Ⅱ优7号为供试材料,通过人工气候箱在水稻抽穗开花期进行两种高温处理,即常规38℃高温处理(9:00-14:00)和38℃高温后移处理(11:00-16:00),以受精率衡量高温后移对水稻颖花败育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高温后移下颖花败育的原因.结果表明:常规高温处理下颖花育性对开花当天高温最敏感,而高温后移处理下颖花育性对开花前1d高温最敏感;高温后移开花高峰出现在高温来临前,可见高温后移主要通过开花前高温而非开花时高温影响颖花育性;开花前高温主要通过影响花药散粉、花粉粒萌发和花粉管延伸从而引起颖花败育.研究成果可为水稻品种高温热害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高产稻田中防止倒伏发生的早期诊断技术,2015-2016年,以大面积推广的杂交中稻高产新品种蓉18优1015为试验材料,设计3因素完全因子试验,研究不同密肥群体下喷施多效唑对稻谷产量和抗倒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稻谷产量提高,植株抗倒力下降,以施氮量150 kg·hm-2和移栽密度18.75 万穴·hm-2的产量较高。不同密肥群体下施用多效唑对产量和植株抗倒伏性有显著影响,施用多效唑后植株抗倒力增强,但产量因穗粒数下降而减少。不同密肥处理下施用多效唑对产量影响各异。于水稻最高苗期施用多效唑使植株重心高度、弯曲力矩、倒伏指数显著降低,折断弯矩则明显提高,穗粒数平均减少5.24~7.87粒。多效唑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低施氮量下因穗粒数减少而减产;中施氮量下产量差异不显著;高施氮量下植株未倒伏、籽粒灌浆结实正常,因结实率和千粒重高而增产。综上所述,肥力水平和施氮量高的稻田于最高苗期施用多效唑有利于水稻产量提高和控制后期倒伏。本研究为指导大面积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Sunflower is an important oilseed crop, which shows susceptibility to heat stress. In this study, 63 single cross hybrids were evaluated under heat stress condition for 2 years and compared with the two commercial hybrids. Genotype and genotype × environment (GGE) was used to differentiate single cross hybrid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traits. GGE biplot showed that several single cross hybrids had higher seed yield potential than standard check. Moreover, seed yield per plant (SYP) was related to pollen viability percentage, showing that achene yield was the product of high gametophytic fertility under heat stress. Hybrids having high seed yield potential under heat stress had lower cell membrane injury. GGE biplot for SYP and its components showed that single cross hybrids were characterized into two major groups. Group I was further characterized into two sub group. Group Ia included hybrids with high 100-SW, while group Ib had the hybrids with high number of seeds per head and head diameter. Group II had the hybrids with high kernel weight and kernel to seed ratio. The hybrids could be recommended according to their potential utilization in the seed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