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内蒙古平原灌区气候干旱,土壤肥力低,春玉米生产对化肥中氮磷钾营养元素的依赖性高,为探究本地区适宜的肥料配方和投入量,及其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选用春玉米‘先玉1619’和‘A2636’两个品种作为供试材料,设计了不施肥(CK)、26-16-8(处理Ⅰ)、25-10-16(处理Ⅱ)、15-15-15(处理Ⅲ)和34-9-7(处理IV)5个处理的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方肥对春玉米地上部形态、光合效率和叶片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先玉1619’品种,处理Ⅲ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Ⅰ的茎粗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IV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春玉米‘A2636’品种,处理Ⅰ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IV的茎粗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Ⅲ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可知,氮比例高的34-9-7配方肥对春玉米‘先玉1619’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氮磷钾比例均衡的15-15-15配方肥对春玉米‘A2636’品种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以上结论为土壤肥力低的干旱区春玉米生产提供施肥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宜鲁南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及探索一种新的玉米品种综合评价方法,利用基于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对在鲁南地区常见的23玉米个品种的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穗部产量性状及出籽率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浚单20’(Ci=0.99745)、‘良玉99’(Ci=0.47061)、‘郑单958’(Ci=0.47059)、‘金博士509’(Ci=0.47059)。‘先玉047’(Ci=0.29413)综合性状表现优秀,推荐作为鲁南地区优先种植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3.
花后遮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为阐明麦田遮阴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与产量品质的影响,2008—2009年在大田生产条件下,于小麦开花后设置不同程度的遮阴处理,分析了对旗叶光合参数及籽粒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使不育小穗增加,穗粒重和千粒重降低,导致明显减产,遮阴20%、50%和80%处理分别比对照产量降低27.6%、49.0%和60.2%。遮阴后小麦旗叶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均增加,但叶绿素a/b的比值降低;遮阴使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但胞间CO2浓度有所增加。净光合速率受影响程度的时间排序为灌浆初期灌浆中期灌浆后期。遮阴使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以及谷蛋白/醇溶蛋白的比值都显著提高(P0.05),其中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增加说明小麦开花后遮阴对谷蛋白的影响强度大于对醇溶蛋白的影响。遮阴虽然导致产量明显降低,但提高了面团延展性、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面团吸水率等面团流变学特性,由此可见小麦籽粒形成期光照强弱的巨大差异,导致在淀粉与蛋白合成过程中量比关系发生紊乱,进而引起不同光照下产量与品质的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方法,连续两年研究了豫麦34在田间最大持水量40%(40%FC)、60%(60%FC)和80%(80%FC)条件下花后旗叶与籽粒中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及其同工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籽粒产量等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旗叶中GS活性较同期籽粒中GS活性高10倍以上,并均在波动中下降;旗叶中有GS1、GSx和GS2三种同工酶,其中GS2活性最高,GSx活性最低;籽粒仅有GS1。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中GS和GS同工酶活性表现为60%FC>80%FC>40%FC,尤以旗叶GS2活性受影响最大。籽粒灌浆高峰前期,旗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60%FC>80%FC>40%FC,随后表现为80%FC>60%FC>40%FC。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80%FC>60%FC>40%FC;60%FC处理的旗叶GS和GS2活性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均以60%FC处理最高,说明豫麦34生长中后期适宜的水分管理指标为田间最大持水量60%。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葡萄糖对干旱和低氮胁迫下小麦产量的调节作用,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花后干旱和缺氮胁迫下外源葡萄糖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干旱×低氮互作显著影响小麦的结实率和籽粒的灌浆,明显减少可育小穗数、穗粒数、粒重和籽粒充实度,而且缺氮处理显著降低了籽粒的蛋白质和淀粉产量。在花后干旱×低氮互作下外源喷施葡萄糖处理,明显增加了单穗结实率和籽粒干物质的积累,提高了灌浆中后期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延长了旗叶的光合功能期和灌浆持续期,明显促进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提高了小麦经济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外源喷施葡萄糖处理有利于减轻干旱和低氮胁迫对籽粒发育和灌浆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种子》2020,(7)
以新春6号和新春31号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在小麦灌浆初期模拟高温胁迫,在高温胁迫下对小麦进行喷施精胺(Spm)和亚精胺(Spd)处理,监测小麦籽粒灌浆动态、高温处理后的旗叶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分析外源Spm和Spd对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灌浆显著抑制,外源Spm和Spd显著促进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旗叶POD和CAT活性、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以及抑制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升高,外源Spd在喷施前期(花后13 d)对籽粒灌浆的调节效果优于外源Spm,此后外源Spm的缓解效果始终优于Spd。说明外源多胺对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与其调控叶片抗氧化酶活性、MDA含量以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有关,不同类型多胺在缓解高温胁迫对小麦灌浆抑制上存在时间差异。  相似文献   

7.
钾对小麦旗叶蛋白水解酶活性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王旭东  于振文  王东 《作物学报》2003,29(2):285-289
利用强筋冬小麦品种烟农15研究了钾素对小麦旗叶蛋白质含量和籽粒品质及有关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钾素有利于提高灌浆前期和中期小麦旗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增强内肽酶和羧肽酶的活性, 促进籽粒中游离氨基酸转化为蛋白质, 提高籽粒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的含量, 改善籽粒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8.
硫素对冬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王东  于振文  王旭东 《作物学报》2003,29(6):878-883
在0~20 cm土层有效硫含量为5.84 mg/kg地块上施硫,显著提高冬小麦根系和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旗叶总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利于旗叶蛋白质的合成;施硫亦提高旗叶内肽酶和羧肽酶活性,加速旗叶蛋白质的降解.施硫67.5 kg/hm2促进籽粒谷蛋白积累,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改善加工品质,增加籽粒和蛋白质产量,但对醇溶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认识植物激素在小麦抗氧化和调控衰老中的作用机制,以持绿品种汶农6号和非持绿品种济麦20为材料,在盛花期后喷施脱落酸(ABA)和6-苄基腺嘌呤(6-BA),考察外源激素对旗叶衰老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激素与衰老的关系。结果表明,汶农6号旗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及籽粒千粒重和产量均大于济麦20,且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济麦20,表明持绿型品种抗氧化能力强,衰老进程较慢,进而获得较高产量。外源ABA和6-BA处理显著提高花后7~28 d旗叶叶绿素含量,提高花后21~35 d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降低花后28~35 d旗叶MDA含量。外源ABA降低两品种旗叶玉米素(ZR)含量,但提高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含量,降低了其在花后28~35 d的ABA含量。6-BA处理提高旗叶ZR含量及花后7~14 d IAA含量,降低济麦20花后21~35 d旗叶ABA含量。外源ABA显著提高汶农6号花后7~21 d旗叶SOD活性,喷施ABA对汶农6号旗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济麦20花后7~28 d POD活性,喷施6-BA提高了两品种7~28 d SOD、POD和CAT活性。总之,ABA和6-BA处理改变了旗叶内源激素水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延缓旗叶衰老,从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不同的施肥措施,旨在为盐碱地小麦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试验以‘青麦6号’为实验材料,设置4种处理方式:复合肥(CK),有机肥(T1),过磷酸钙(T2),有机肥与过磷酸钙混施(T3),研究不同措施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较,T3处理提高了盐碱地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降低了旗叶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在开花后期,T3的提高幅度更为明显,有效的保证了开花后期的光合作用。与其他处理相比较,T3均能显著提高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促进产量的提高,T3的产量达到了8523.32 kg/hm2。因此本试验认为有机肥与过磷酸钙混施(T3)可作为盐碱地小麦较为合理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施氮模式对皖麦38淀粉形成与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在18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施氮时期和比例对强筋小麦皖麦38籽粒淀粉形成及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氮肥后移,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下降,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上升;剑叶蔗糖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增加;籽粒蔗糖含量和可溶性糖降低;面粉峰值粘度上升。施氮模式以30%作基肥、5叶期施10%、叶龄余数2.5和0.5时各施30%为最  相似文献   

12.
灌水次数对杂种小麦冀矮1/C6-38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永丽  肖凯  李雁鸣 《作物学报》2006,32(3):410-414
在大田中研究了灌2水(底水+冬水)、3水(底水+冬水+拔节水)和4水(底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3种灌水处理对杂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增多,杂种及其亲本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r)、气孔导度(gs)和叶肉导度(gm)升高,光合功能持续期(RSP和PAD)延长,叶源量(LSC)增加,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杂种旗叶的Pn、Chl、Pr、gs和 gm对灌水次数的反应较亲本敏感。上述性状的离中优势(Hm)也随灌水次数的增多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间混作的效应,以6个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组成3对组合、9个处理,利用基于熵值赋权的DTOPSIS法对其单作和间作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比较,探索比较分析的新方法,得到不同基因型玉米间作的优势配型新模式。结果表明:处理4的Ci值最大,C4=0.9829,处理5的Ci值最小,C5=0.0330,其余2对组合的间作Ci值均大于单作Ci值,‘DH605’与‘WK702’、‘DH618’与‘DH371’间作配型模式,具有增产增效的作用,可在生产推广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张永丽  肖凯  李雁鸣 《作物学报》2005,31(4):498-505
在低(L,基本苗150株/m2)、中(M,300株/m2)和高(H,450株/m2)3种密度下,供试杂种小麦C6-38/Py85-1及其亲本旗叶生长期间的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可溶蛋白含量(Pro)、气孔导度(gs)和叶肉导度(gm)均随旗叶生长进程和密度增加不断降低,杂种各性状对密度变化的反应较其亲本敏感。各性状的离中  相似文献   

15.
为了系统了解春季冷害导致的小麦旗叶卷曲问题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其对产量影响,笔者于2014年春季冷害发生的背景下在河北省曲周县10个乡镇的120个农民田块对小麦旗叶卷曲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田间定位实验研究了小麦旗叶卷曲发生与氮磷钾养分供应的关系。结果表明:冷害导致曲周县94.2%的农户麦田发生不同程度的旗叶卷曲现象,平均有11.2%的小麦植株发生旗叶卷曲现象。旗叶卷曲的小麦比旗叶未卷曲的小麦显著降低穗粒数,单穗重平均降低10.6%。小麦旗叶卷曲发生程度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大及植株体内磷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氮、钾肥料用量及植株氮、钾含量与旗叶卷曲发生程度无明显相关。因此,生产中可通过适当增施磷肥减少因冷害导致的旗叶卷曲状况。  相似文献   

16.
多效唑对小麦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探明多效唑(PP333)对小麦叶片衰老生理生化及产量的影响,在小麦拔节期,以不同质量浓度(0,100,200和400 mg/L)的多效唑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处理,分别测定扬花后不同天数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含量(MDA)、可溶性蛋白质以及与产量性状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适当质量浓度(100,200 mg/L)的多效唑处理能有效地延缓小麦灌浆至成熟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效地抑制了膜脂氧化,从而使得小穗数、穗粒重、千粒重等性状比对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定量分析水氮胁迫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于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开展施氮试验。结合2017—2018年度试验资料,通过分析水氮胁迫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规律,引入氮素和水分影响因子,构建水氮胁迫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影响的模拟模型S(j,t)=S(W3N300,t)×(1+FN)×(1+FW)。经2016—2017年小麦生长数据检验,除绝对误差占实测值比率dap略高外,RMSE值、平均绝对误差da以及相关系数r均显示模拟值和实测值有较高的一致性,说明实测值与模拟值吻合程度较好,所建模型可较好模拟水氮胁迫对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为选育高产黑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5个黑小麦品系和1个普通小麦(CK)为材料,在抽穗期—成熟前期7个生育期探究了旗叶光合特性指数(PCI)的变化及其与籽粒产量(GY)的关系。结果表明:与CK相比,5个黑小麦品系旗叶的叶绿素含量(CC)在抽穗期—灌浆后期均显著较低;绿叶面积(GLA)在灌浆后期较低而在成熟前期则较高,生物学产量(BY)的增长速率在灌浆前—中期均显著较高而在开花期—灌浆前期、灌浆末期—成熟前期则均显著较低;灌浆速度(GFR)在灌浆—中期、灌浆中—后期均显著较低。5项PCIGY间显著正相关,PCI的变化速率在抽穗期—开花期、开花期—灌浆前期与GY间正相关而在灌浆中—后期、灌浆后—末期、灌浆末期—成熟前期则负相关。PCI的变化速率与GY间相关程度为GLA>Trm>Pn>Gs>CC,Pn>Gs>Trm>CC>GLA。不同时期PCI的变化速率与GY间相关性程度为灌浆中期>灌浆前期>灌浆后期>灌浆末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前期,开花期—灌浆前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前—中期>灌浆末期—成熟前期>灌浆后—末期>灌浆中—后期。选育旗叶在抽穗期—灌浆中期具有较高CCPnGsGLA的黑小麦品系是提高黑小麦产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