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为明确库尔勒市及其周边果园梨木虱的发生规律、为害情况及黄色粘虫板的诱杀效果,于2021年梨木虱成虫活动期,利用黄色粘虫板按五点取样法定期调查成虫诱捕数量,分析其当年发生动态;并于梨木虱活动期之后采用五点取样法分别调查对照区果园与悬挂黄板处理区果园的梨木虱为害率,对比分析黄色粘虫板对梨木虱为害的防控效果。经调查,在库尔勒地区,梨木虱主要在嫩梢期、花期前后、及果实成熟期前为害,全年有两次虫口发生高峰,分别在3月底和4月底。至8月初库尔勒地区梨木虱数量开始大幅减少,其为害几乎贯穿梨树的整个生长期。黄板诱杀试验结果表明,梨木虱成虫出枝活动期是防虫控害的关键时期,处理区梨木虱较对照区为害率减少43.76%。这说明悬挂黄色粘虫板对梨木虱为害有实质性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甘肃省景泰县梨茎蜂的年发生规律和日活动规律,利用黄色诱虫板于2011—2012年采用五点取样调查梨茎蜂的为害情况和生活史。定期取样和诱捕成虫监测表明,梨茎蜂在甘肃景泰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被害枝条内越冬,主要为害梨树新梢,品种及树龄不同,新梢受害程度各异。梨树盛花后,连续晴天且上午9:00气温达到21℃,成虫开始出枝为害,成虫出枝期为4~6天。综合上述得出,防治梨茎蜂的关键时期是梨茎蜂成虫发生盛期、成虫出枝期。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黄色黏虫板对蜜柚白粉虱的诱杀效果,进行了不同防治方法试验。试验设置黄色黏虫板悬挂在柚树不同方位、不同高度以及不同的悬挂密度对白粉虱的诱杀试验,7d后调查单板诱虫数量。结果表明,黄色黏虫板悬挂在柚树西方位的诱杀效果最好,东面次之,生产中可优先选择这两个方位进行黄板悬挂;在3~4年的幼树上,不同悬挂高度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悬挂密度处理之间的单板诱虫量差异不显著,但是随着悬挂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内的诱虫总量随之增加,因此在虫量较大时可增加悬挂密度以提高防效。  相似文献   

4.
粘虫色板防治菇蚊菇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粘虫色板在食用菌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技术方案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进行了对5种不同颜色的粘虫色板对菇蚊菇蝇的诱杀效果比较研究,进一步对粘虫色板的悬挂高度、悬挂密度、悬挂时间以及在菇房中应用粘虫色板的防效果和对食用菌产量的影响评价等方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的粘虫色板对食用菌菇蚊菇蝇的诱杀效果有显著差异,其中黄色粘虫色板对菇蚊菇蝇诱杀效果最佳;利用黄色粘虫色板悬挂在菇房中菌墙的上方30cm左右,晚间结合灯光诱杀效果最佳;处理菇房的菌袋受害率降低了14.7%,挽回产量损失达11.0%,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茶叶上农药的使用量,有效控制茶叶虫害,保障湄潭县的茶叶安全生产,进行了在茶园上挂黄板、蓝板、黄蓝板混合诱虫效果比较的示范、试验.结果表明667 m2按蓝、黄相间布局均匀挂施粘虫板各25张(20cm×20 cm),粘虫板下端交于茶蓬硕部15 cm,可以诱杀多种害虫,减少农药用量和施药次数,节约成本,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茶叶安全.  相似文献   

6.
梨茎蜂俗名折梢虫,属膜翅目茎蜂科,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梨树新梢,近年来招远市梨园受害严重。据笔者2007年4月下旬调查,梨树新梢被害率达90%以上,部分梨园新梢被害率达100%,严重影响树体成形和树冠扩大。部分幼虫还蛀人果台,影响果实发育。笔者对梨茎蜂的为害特点与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总结出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香蕉花蓟马对不同颜色的敏感性及色板田间悬挂组合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香蕉花蓟马对不同颜色的敏感性及色板的田间悬挂组合,以香蕉种植基地为试验点,分别比较香蕉花蓟马对10种基本色和8种同类色的敏感性差异,测定颜色、悬挂高度和悬挂方式3者对香蕉花蓟马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10种基本色中,香蕉花蓟马对黄色最敏感,其次为粉色、蓝色和青色,对其他6种颜色的敏感性较弱;8种同类色中,香蕉花蓟马对橙黄最敏感,其次为香蕉黄、镉黄和纯黄,对其他4种黄色的敏感性较弱。颜色、悬挂高度和悬挂方式均显著影响粘虫色板对香蕉花蓟马成虫的诱集效果,3者间互作效应显著;4种敏感黄色粘虫板,香蕉黄、橙黄和纯黄的悬挂高度均以粘虫板底端与花蕾肩部平齐为宜,镉黄的悬挂高度以粘虫板底端高出花蕾肩部20 cm为宜,悬挂方式均以粘虫板长边为底端为宜,这4种组合以橙黄粘虫板组合对香蕉花蓟马的田间诱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黄色粘胶板诱杀柑桔木虱成虫田间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板对柑桔木虱诱杀率最高的月份是7月,诱杀率最高90.52%、最低6.13%,平均55.82%;8月诱杀率最高38.66%、最低3.90%,平均19.75%;11月诱杀率最高9.52%、最低0、平均4.36%。诱杀率与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温度越高,诱杀率越高;与挂黄板后的天数呈显著负相关。黄板对柑桔木虱的诱杀率比较低,不能用来作为防治工具。以2天前的日均日照时数x1、日均气温x2、日均最高气温x3、日均最低气温x4、日均降雨量x5、日均降雨天数x6、悬挂黄板天数x7为自变量,以诱杀率反正弦平方根代换值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的数学模型如下:诱杀率y=-20.5213+10.6752x2-3.4696x3-4.9768x4-0.1259x5-0.3897x7,R=0.7851**,是否可以作为一种监测田间种群数量的工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阿克苏地区苹果园香梨优斑螟的发生规律和筛选出适合苹果绿色生产的防治香梨优斑螟的方法,通过糖醋液诱杀香梨优斑螟成虫的方法了解其发生动态,以及调查环割对香梨优斑螟发生的影响,并在田间评价了3种化学药剂和糖醋液诱杀对香梨优斑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越冬代香梨优斑螟羽化高峰期为4月下旬,第1代羽化高峰期为6月中旬,第2代羽化高峰期为7月中下旬;环割果树香梨优斑螟虫口增加率为47.1%,显著高于未环割果树的21.6%;糖醋液诱杀法对香梨优斑螟防治最佳,防效达到79.9%,20%马拉·辛硫磷乳油、45%毒死蜱乳油防效次之,分别为60.3%和54.7%,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效果最差,防效仅为48.3%。糖醋液诱杀法(糖、醋、酒、水比例为6∶20∶3∶80)、20%马拉·辛硫磷乳油和45%毒死蜱乳油可作为阿克苏地区苹果园香梨优斑螟发生高峰期首选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粘虫已成为伊川县危害谷子的常发性、重发性主要害虫,个别年份甚至造成谷子产量严重损失。针对粘虫发生情况、危害特点,提出诱杀成虫、人工捕杀、生物防治等多项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金秋梨是南方主栽优良晚熟梨品种,在对其病虫害种类调查中首次发现黑翅土白蚁危害十分严重。采用抽行式的调查方法,对该虫在梨山分布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摸清里了该虫在梨山发生危害特点和蔓延趋势。该虫危害金秋梨树有一定的选择性,树干光滑,裂缝细小没有被害,树干粗糙,裂缝多且深的被害严重,梨树被害率从2005年的0.91%上升到2009年的41.39%,呈指数增长态势。该虫由老蚁巢向四周漫延扩散趋势。缓坡地带比陡坡地带发生严重。危害时期是每年的4月到11月。  相似文献   

12.
基于果园实测气温的库尔勒香梨树越冬冻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香梨园越冬冻害发生的气温要素,为库尔勒香梨种植的气象决策服务提供参考。通过近4年对库尔勒地区上户镇果园的香梨树越冬休眠期间冻害调查和温度监测,对极端低温、低温持续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1年度,该地的香梨树发生了中等强度的越冬休眠期冻害,果园实测的极端低温达到-28.1℃,极端低温日(1月10日)-24℃以下低温的持续时间达到9.5 h。2011—2012年冬季,果园实测极端低温为-26.3℃,但极端低温日-24℃以下低温的持续时间仅为3.0 h,未能造成香梨树明显冻害。分析近4年库尔勒地区上户镇的香梨冻害情况,冬季无或仅微量降雪,果园低温强度大、出现频率高易引发果树冻害,果园实测气温低于香梨树冻害临界温度时未必会发生冻害,关键在于果园出现冻害天气时冻害温度的持续时长,而持续时长以冻害温度连续出现的天数计量并不可靠。此外,低温在冬季出现的时期也对香梨树冻害程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丽蚜小蜂和黄板诱杀防治温室白粉虱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室白粉虱是温室内主要害虫之一。为了减少化学药剂的危害,提高产品安全性,笔者通过丽蚜小蜂的天敌防治方法和黄板诱杀的物理防治方法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就丽蚜小蜂的最佳释放时机、释放密度、黄板悬挂高度、黄板防治效果等四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每株番茄上有0.5头温室白粉虱时,连续两次以150000头/hm2的密度释放丽蚜小蜂进行生物天敌防治,即可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的发生,有效率可达95.6%。同时使用黄板诱杀这一物理防治方法,也可有效减少温室内白粉虱数量,并且确定了植物顶端上方5~15cm处是白粉虱较活跃的区域,因此黄板应尽可能多的覆盖这一区域,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豫南地区茶园小绿叶蝉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茶小绿叶蝉在豫南地区的发生规律及温度对种群数量的影响,通过茶园悬挂黄板诱捕及室内温度梯度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温度在其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成虫在该地区每年均有2 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 月下旬—8 月上旬和9 月上旬—11 月下旬。室内研究表明,极端温度胁迫下,短期内即可造成茶小绿叶蝉叶蝉成虫大量死亡。因此,适宜茶小绿叶蝉发生温度为16.79~22.78℃,平均温度低于10℃或高于29℃,则虫口数量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木霉菌剂对茉莉的促生作用和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施用木霉菌剂后,田间测定茉莉的株高,并采用稀释分离法测定茉莉根围土壤真菌和细菌的数量。结果表明,在供试的3种木霉菌剂中,T9菌剂和H6菌剂可显著提高茉莉根围土壤的真菌数量,以T9菌剂处理的真菌数量最高,为14.19×104个/g,比对照增加了196.86%;3种木霉菌剂均能显著提高茉莉根围土壤的细菌数量,以T9菌剂处理的细菌数量最高,为21.68×106 CFU/g,比对照增加了222.14%。3种木霉菌剂对茉莉的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T9菌剂处理的株高最高,为43.37 cm,比对照提高了22.10%。T9菌剂可显著提高茉莉根际微生物的数量,还可促进茉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研究湖北省利川市‘长十郎’梨树叶片营养状况,为科学施肥提供依据。采用叶片营养诊断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2017—2018年对利川市‘长十郎’梨9个梨园的叶片营养状况进行营养诊断和评价。结果表明,‘长十郎’梨树叶片的Ca、K、Cu、Zn含量基本适宜,Mg、B、P含量偏低,Mn含量高;部分梨园叶片Fe含量缺乏,2017年梨园叶片整体N含量偏低。土壤酸化是造成利川市梨园叶片营养失衡的主要原因。在生产中应通过施用酸性土壤调理剂如生石灰、硼泥类等碱性肥料提高土壤pH,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重视补充Mg、B、Fe等中微量元素,实现‘长十郎’梨的提质增效。主成分分析可将10个叶片营养指标简化为4个主成分,代表了82.512%的原始信息量。基于主成分分析建立了‘长十郎’梨叶片营养综合评价模型Z=0.278N+0.030P+0.250K-0.042Ca-0.133Mg+0.193Fe+0.193Mn+0.174Cu+0.177Zn-0.106B,可较好地应用于梨树叶片营养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适合园林花卉栽培的有机基质,以木薯渣、松鳞、蚯蚓土、椰糠等有机废弃物为原料,按体积比混合配制5种基质,通过栽培试验,研究不同配比基质对茉莉生长的影响,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基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蚯蚓土:泥炭:珍珠岩=6:2:2(T2)和木薯渣:泥炭:珍珠岩=6:2:2(T3)处理在提升茉莉茎粗、分枝数、叶绿素含量、花苞量、生物量积累方面较园土:泥炭:珍珠岩=6:2:2(CK)处理具有明显优势,植株长势良好。与CK相比,T2和T3处理可显著提高茉莉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强茉莉抗寒能力,同时T3可显著增强茉莉的根系活性。综合茉莉12项生长指标,经主成分分析,T3处理综合得分最高,因此T3可作为茉莉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云南荔枝病虫害发生种类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精准防控荔枝病虫害,于2019—2021年在云南省5个荔枝主栽区采用实地调查、专题调研的方法,全面调查荔枝病虫害种类及为害情况,并用圆形分布统计方法对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荔枝常见病害7种,以荔枝霜疫霉病、荔枝炭疽病和荔枝叶斑病为害为主;虫害31种,以荔枝蒂蛀虫、荔枝蝽、吸果夜蛾类为害为主。5—8月是荔枝蒂蛀虫、荔枝霜疫霉病、吸果夜蛾类害虫和荔枝蝽集中发生时期,4—9月是荔枝炭疽病集中发生时期,3—9月是荔枝叶斑病集中发生时期。目前,3—9月是云南荔枝主要病虫害集中发生时期,该时期是云南荔枝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