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7年9月19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财务司组织有关专家,在华南农业大学对农业部科研专项"水稻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进行了验收. 项目第一承担单位为华南农业大学,协作单位有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项目总体目标为集成水稻不同精准种植机械化模式相应的关键技术和机具,主要包括播插(抛)前整田关键技术与机具、机械精量直播关键技术与机具、适应机械插(抛)秧的育秧关键技术与装备、机械插(抛)秧关键技术与机具,开展各种水稻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和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提出适合全国主要稻区各自的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形成水稻不同精准种植方式的机械化技术体系,为节水节肥节种、单产水平提高、并能减少种植用工和生产成本以及降低劳动强度的水稻精准种植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提供技术和装备.  相似文献   

2.
<正>10月26日,2017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在武汉开幕,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农机院)以"新时代"为主题,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为己任,秉持"自主创新、智能制造、全程全面、绿色发展"理念,展示了信息技术与服务、高端装备、农业工程3大主业,集中展出了种、管、收、储环节配置智能传感与精准作业控制系统的13款高端农机具,同期举行了"农机精准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产品发布会"  相似文献   

3.
<正>9月25—26日,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环保型耐候杆塔绿色设计平台集成应用技术"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为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制造业绿色升级,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背景下立项的,主要目标是形成耐候钢输电杆塔设计平台绿色设计集成技术、耐候输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旺苍县始终按照习总书记关于乡村产业振兴新要求、全省精制川茶"三山一早"千亿产业发展战略部署,集成宜茶资源禀赋、"汉唐茶乡"底蕴、千年种茶优势,突出"有机生态、绿色低碳、环境友好"核心理念,切实将米仓山茶产业作为全国东西部协作扶贫示范工程、全市"七绝产品"重点产业、全县"四大"脱贫产业之首来抓,深入推进米仓山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形成了"一主三园"发展模式、"五联五带"减贫机制,探索出"全链条增值、各环节升级"茶产业脱贫奔康、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全县因茶走上高质量发展、脱贫摘帽之路,茶农因茶实现产业富民、迈上全面小康。  相似文献   

5.
<正>冀北公司紧紧围绕人员一专多能的"全能型"乡镇供电所培训需求,通过搭建精准培训模块、建立能力标准、创新工作机制、共享硬件资源、丰富培训软资源,构建了"五位一体"的精准培训体系。采取措施和典型做法搭建精准培训模块,构建精准培训"互联网+"新模式基于供电所综合业务监控平台"1+X",开发"全能型"乡镇供电所精准培训模块,集成岗位能力标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9月19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财务司组织有关专家,在华南农业大学对农业部科研专项"水稻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进行了验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为华南农业大学,协作单位有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项目总体目标为集成水稻不同精准种植机械化  相似文献   

7.
现代CAD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述了当前CAD技术发展的动力,制造业环境的变化、企业结构重组以及现代化管理;分析了CAD技术发展的动向,即功能集成-信息/过程集成-异地协同设计-绿色设计;指出今后CAD技术应从CAD设计工具的完善、集成和CAD设计环境的完善方面进行工作。  相似文献   

8.
华北灌溉农田减蒸降耗增效节水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以小麦、玉米、蔬菜和果树等主要作物的生物、农艺和管理节水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为主攻方向。对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保障粮食安全等具有重大意义。为此,该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相似文献   

9.
数字农业精准生产技术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开发一套新型农业精准作业系统以及完成系统各子系统的研究设计.为此,阐述了数字农业精准生产技术平台的构成、工作原理及要实现的目标,着重介绍各子系统的集成,包括平台车体的装配及运动仿真、各功能模块的衔接、机电设备的安装与布线,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生态绿色高产养殖模式,江苏现代农机科技示范园(白马基地)秉持池塘"零排放"的绿色高效圈养理念,结合实施"淡水鱼高效零排放圈养技术与装备集成示范点建设"项目,对传统养殖池塘进行功能精细分区,目的在于促进养殖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在生态养殖容量可控的范围内,做到产出最大化、生态自然化.文章介绍了池塘圈养绿...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项目"玉米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会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举行。据了解,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协同中国农科院资划所、植保所、农产品加工所、信息所和南京农机化所等6家单位的8个创新团队共同承担,以自有的优良品种、栽培、植保、土肥、农机、加工、信息等创新技术为主体,结合佳木斯地方特点和实际需  相似文献   

12.
<正>9月12日,中联重科在2015安徽(合肥)农业产业交易会上展示了"智慧农业"装备及解决方案,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观摩。中联重科智慧农业集成了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传感技术、遥感技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综合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相似文献   

13.
丁佳林  陈德良 《南方农机》2017,(20):162-163
文章主要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和市场均衡价格理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根据农产品自身特性,结合当代经济新常态下"新农人"的时代特征,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营销理念,用绿色,生态,自然,有机经营理念,达到工业化、服务化、城镇化、信息化四化协调融入新时代特点的"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精准扶贫,从而在2020到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是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大"短板"和"瓶颈"。目前我国农机产品品种有4000多种,刚超过世界农机种类的一半,中高端产品不多、产能过剩与缺门断档并存、机具适应性可靠性有待提高,以及农机农艺融合不够、技术集成配套不足等结构性矛盾突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聚焦科技创新,以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为基本要求,瞄准农业绿色发展、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近年来山西省在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介绍了蔬菜病虫防控中应用最广的核心技术。针对主要靶标病虫集成技术模式,以及不同蔬菜作物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并结合生产实际,分析了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效益。  相似文献   

16.
按照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水稻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计划安排,应韩国忠南国立大学生物机械工程系邀请,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组织了赴韩国水稻精准种植技术考察团,于8月13日~17日赴韩进行了考察、学习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正加快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服务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由"建机构、补空编、补经费"向"强能力、建机制、提效能"转变。一要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和着力点,由支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发展向全面建设"一主多元"推广体系转变,按照项目确定的"六大"目标要求,聚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和农业优质绿色高效技术示范推广精准发力,提高项目实施成效和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二要落实好"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  相似文献   

18.
<正>一、山东绿色农机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大力支持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离田、精量播种、精准施药、高效施肥、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残膜回收利用、饲草料高效收获加工、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高效机械装备和技术。山东省绿色农机呈现出由粮食作物绿色机械化向经济作物绿色机械化方向推进;由大田作物绿色机械化向设施农业绿色机械化方向推进;由关键环节绿色机械化向  相似文献   

19.
正国网江苏淮安供电公司持续创新用电增值服务方式,以优质高效的智能营销和互动营销为途径,为客户提供响应快、周期短、服务优的"省心电",重需求、有互动、降成本的"省钱电",重环保、全消纳、低损耗的"绿色电",切实提升供电企业市场服务能力。国网江苏淮安供电公司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电力市场和电力客户需求,全面践行"省心电、省钱电、绿色电"理念,持续创新用电增值服务方式,以更加精益的基础管理为支  相似文献   

20.
丁淑玲  李丽 《河北农机》2023,(6):112-114
对于农产品提升竞争力、获得增值而言,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做好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有助于优化资源利用情况,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业全产业链绿色发展内涵体征等入手,就当前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其发展重点与促进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