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通过构造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统计指标,得到2003年以来安徽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工业是当前安徽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安徽产业结构中的主要矛盾,第三产业中仅有文体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为朝阳产业,交运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产业发展不足制约着安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显示:第三产业在2009—2013年相比2004—2008年时段产业质量明显改善,房地产业和教育发展不充分拖累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建议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2.
牧区贫困问题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呼伦贝尔牧区扶贫成效显著,以"扶真贫,真扶贫"为扶贫原则,相关动态管理工作做的很好,至今呼伦贝尔四大牧业旗已经不存在国贫、区贫旗县,但笔者在对呼伦贝尔四大牧业旗县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项目落实效率较低、产业扶贫模式单一、内生动力弱等,对呼伦贝尔牧区全面脱贫造成了威胁,本论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赵会杰  赵璟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82-83,87
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2007—2014年云南省林业产业增长量、结构及竞争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但竞争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一、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慢于全国,且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且具有结构优势;第二产业竞争力较强,第一产业次之,第三产业较弱。最后提出以下发展建议:提高林业产业结构素质与效率,发挥产业结构效应;提升林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强化第三产业结构与竞争力份额。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云南省林业产业的竞争力,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2007—2014年云南省林业三次产业(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内主要涉林产业的结构及竞争力。结果表明:云南省林业第一、第二产业内主要涉林产业结构较合理且竞争力较强,第三产业内主要涉林产业结构不合理且竞争力较弱。建议加强主要涉林产业的带动作用,拓宽林业产业发展新途径,以提高云南省林业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提升城市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是襄阳市发展的重点方向。促进城市化进程和优化产业结构休戚相关,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和相关数据分析分别研究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的关系、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县域产业结构对襄阳市总产业结构的影响三大方面。研究结论为:2011~2017年襄阳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减少幅度小于产业增加值比重减少幅度,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幅度小于产业增加值比重增加幅度。2017年三大产业结构偏离度分别为-0.093、-0.551、0.755,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2015年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后城镇化率的增长幅度均在1%左右,涨幅不明显。襄阳市三县产业结构占总产业结构约为17%,占比较大,且产业结构较为优良。通过促进三县产业结构优化,加大三县产业产值在总产业产值中的比重从而推进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畜牧业机械化是指用机械装备畜牧业,并以机械动力代替人力操作的过程。畜牧业机械化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畜牧业转型升级前提条件。加快草原畜牧业机械化进程是解决牧区劳动力不足,促进牧民增收致富的需要,也是草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新左旗是一个以天然草原放牧为主的纯牧业旗,发展草原畜牧业机械化对于全旗新牧区建设、牧民增收、扶贫攻坚有着举足轻重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旗域内畜牧业机械化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探讨实现畜牧业现代化途径。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1):177-178
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具有相互依赖的关系。研究辽宁省就业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选取1986~2013年Moore指数作为产业结构变动衡量指标,并以同时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作为研究指标,构建关于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因素的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就业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为负相关,第二产业就业为正相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减弱,劳动力集中在第二产业。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云南林业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云南和全国林业产业产值的时间序列数据为支撑,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分析云南林业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林业产业的第一层次整体竞争力水平较高,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竞争力水平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竞争力水平低;第二层次中第一和第二产业内涉林产业结构合理,但第三产业内涉林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和第三产业内主要涉林产业竞争力水平低。  相似文献   

9.
中国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测度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速度并分析其优化的作用机理能够为林业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基于2000—2015年30个省份的林业产业数据,运用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和Moore值法分别测算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和速度,并采用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前林业第二产业平均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值为3.98,明显高于第一产业(-1.64)和第三产业(1.52),70%的省份林业第三产业产业结构超前系数值高于第一产业,凸显出林业产业总体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升级的趋势。Moore值、夹角α值和K值结果表明,当前林业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较快的省份多为东部沿海省份。总体特征是中国林业产业结构向第二、第三产业升级的趋势明显,升级速度也在提升。面板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人均GDP,人口规模,RD内部经费支出,林业站个数和森林覆盖率是影响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而上述因素对不同升级水平的省份影响方向则存在差异。因此,要鼓励中西部省份承接东部沿海省份林业第二产业,大力发展东部沿海省份林业第三产业,加大对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林业三次产业科技投入,完善林权改革制度和相关林业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0.
春梅 《现代农业》2014,(9):F0003-F0003
<正>8月15日,"2014首届绿色农牧产业与县城经济发展论坛"在內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召开。本次大会由蒙羊牧业组织牵头,以"绿色产业、县域经济"为主题,共同探讨绿色农牧产业发展模式。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乌拉特中旗政府、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草原生态产业联盟、內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蒙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及企业领导、肉羊养殖大户共200多人参加了论坛。在论坛上,乌拉特中旗副旗长格日勒图表示,将立足  相似文献   

11.
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产业间和产业内结构两方面,阐述了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产业演进历程;并运用区位商法理论对林区林业主导产业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林区林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化,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应选择木制品制造业和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培育,并对木材采运业、锯材木片加工业衰退产业进行扶持和引导。从培育与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增加科技投入和推进科技创新,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方面,提出了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是我国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2015年开始推行的主粮化战略为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该研究分析了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促进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继续引导和推进马铃薯产业规模化和技术进步;培育和发展马铃薯产业组织;推进马铃薯主粮加工发展;加强马铃薯交易平台建设和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牧区政策的变迁与农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各不同历史阶段的牧区政策变迁,进行了回顾和考察。牧区经济政策演变过程中包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即由只重视畜牧向重视草业发展,由注重经济目标向保护生态目标发展,由抓行业生产向多业全面综合发展、统筹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由单一畜牧业向二三产业并进整体发展。提出在未来牧区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进一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前瞻性、参与性、灵活性和农村政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李鹏  杨婷婷  石红霄  吴新宏  秦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3141-13143,13146
基于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牧民家庭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2008、2009年西部地区牧民家庭的收入与消费结构。结果表明:牧民收入来源单一,以家畜出售为主,抗风险能力差;消费支出中饲草料购置比重最大,且增长迅速,其次是食品、教育、医疗等支出,住房方面政策补贴较多。牧民的收入与消费特点是由自然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自身因素共同决定的,基于此,提出了牧民提高收入、改善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牧民要提高养殖技术,科学养殖,增加收入,且要转变消费观念,适度储蓄,增强抗风险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牧区的财政补贴力度,加强对牧民的教育、培训和医疗保健投入,提高牧民素质。  相似文献   

15.
吕盈盈  蓝红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926-4928,4948
以典型西部少数民族牧区———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例,深入分析了影响牧民增收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牧区草原畜牧业增收受生态限制;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畜牧业发展依然缓慢;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不高;牧民就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牧区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抽水式转移";牧民享受的国家惠农政策偏少,政策支持不足。结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牧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转变生产和经营方式,提高广大牧民组织化程度;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产业化步伐,强化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牧民的人力资本积累速度,提高牧民自我发展能力;推进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创新生态保护建设机制;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三牧"补贴,加强政策执行力度。  相似文献   

16.
任雅彤  杨兴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915-15917,15938
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结合自身区域发展特点,从要素条件、需求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政府和机遇6个方面对内蒙古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提高内蒙古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合理化建议:政府方面,加大资金投入,集中扶持畜产品加工业,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聚集效应;企业方面,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  相似文献   

17.
蒙古高原近3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与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方法获取蒙古高原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对其变化过程进行分析,以揭示其近30年来蒙古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蒙古高原近30年来,草地总面积减少明显,裸地大面积增加,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显著;耕地、林地、水域面积有所增加。草地退化与荒漠化成为蒙古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显著时空特征,内蒙古较蒙古国形势严峻,内蒙古的林业生态工程在缓和生态环境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人口、政策、经济及气候变化是导致蒙古高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宁夏两省牧区退牧还草政策实施前后草原状况和牧民生产、生活状况比较,分析了退牧还草政策对牧区草地资源,牧区畜牧生产,牧民生活三个方面的影响,并分析了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效用。  相似文献   

19.
以城镇土地经济密度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及泰尔指数等模型分析了内蒙古12个盟市2004—2014年城镇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特征。研究表明:1)内蒙古城镇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显著。总体上看,各盟市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盟市间差异明显;2)内蒙古城镇土地经济密度总差异呈现上下波动略有降低的趋势,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城镇土地经济密度呈逐步缩减趋势,东部地区较为稳定,内部差异是导致全区总体差异变化的重要原因;3)研究期间,内蒙古城镇土地经济密度σ收敛在短时期内呈发散趋势,β收敛呈现长期缓慢收敛趋势,其收敛速率仅为0.24%,半生命周期长达291.48年;从区域收敛稳健性上看,内蒙古收敛稳健值为0.238 7,并呈现西部东部中部的地带性演变特征,这意味着内蒙古各盟市城镇土地经济密度的收敛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考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我国牧区草原生态系统和草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以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牧区为例,提出了向灌区、小城镇、旗外的“收缩转移”战略,并从产权、生态、投入、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