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60-2011年新疆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2011年新疆51个地面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距平分析、5 a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初、终霜日和无霜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疆初霜日推迟11 d,终霜日提前7 d,无霜期延长17 d。北疆、南疆和天山初、终霜日及无霜期与新疆整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程度不同。天山地区变化最显著,其次是北疆,最后是南疆。初、终霜日的出现和无霜期的长短与地理因素和温度密切相关,随着海拔的升高,纬度的增加,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迟,无霜期缩短。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初霜日逐渐推迟,终霜日逐渐提前,无霜期延长;从影响程度而言,最低气温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石河子地区霜气象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了1964-2011年石河子地区霜期、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年际和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际变化上,石河子地区总体上呈现初霜日在逐渐推迟,终霜日在不断提前,霜期在逐渐缩短,无霜期在逐渐增加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期前后突变之后,这种趋势变得更加明显;2)近50年来,石河子气温的变化与初霜期日数和无霜期天数年际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协同性,与终霜期日数和霜期天数有很强的负相关性;3)年代变化与年际整体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并在21世纪初霜期的天数和无霜期的天数趋于等同;4)石河子市、乌兰乌苏、莫索湾和炮台的总体的年际变化趋于一致,莫索湾地区霜期天数缩短的突变较早,乌兰乌苏地区的霜期缩短的突变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比较初霜日期与终霜日期的趋势变化,乌兰乌苏和炮台的初霜期推迟的速度要比终霜日提前的趋势更明显,这可能是由不同季节的增温幅度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近40a新疆阿拉尔垦区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阿拉尔气象站1961-2000年日平均气温资料,求其逐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持续天数,用最小二乘法分析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近40a新疆阿拉尔垦区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持续天数以0.359d/10a的不显著趋势减少;初终霜日及无霜期持续天数年际差异不明显,变化相对稳定。结论:鉴于无霜期持续天数缩短,...  相似文献   

4.
近50年陕西省无霜期的变化及果区霜冻风险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陕西省96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日最低气温资料,计算了陕西各站历年霜冻的初日、终日及无霜期,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等值线在陕北大致呈经向分布,在关中和陕南大致呈纬向分布;50年间,全省96站初霜日最早和最晚平均值相差44天,终霜日最早和最晚平均值相差49天,无霜期最长和最短天数平均值相差68天;全省平均初霜日呈推迟趋势,推迟幅度约为1.4天/10年;平均终霜日呈提前趋势,提前幅度约为1.7天/10年;平均无霜期呈加长趋势,加长幅度约为3.1天/10年。最后依据风险分析理论对陕西多个苹果基地县进行了花期霜冻风险分析,得出其风险的空间分布特点,结论对精确指导和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0年宁夏20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霜冻气候指标统计了初霜日和终霜日,采用基础统计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宁夏全区及不同区域的初、终霜日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 a 宁夏平均初霜日在10月上旬、终霜日在5月上旬,其中引黄灌区的初霜日最晚、中部干旱带次之、南部山区最早,而终霜日的排序正好相反;全区平均初霜日呈推后趋势、终霜日呈提前趋势,3个区域初、终霜日的年际变化趋势均与全区一致,只是倾向率略有不同;年代际变化上,在20世纪60、70年代,全区平均初霜日偏早、终霜日偏迟,80年代以后,表现为初霜日偏迟或接近平均、终霜日偏早或接近平均,3个区域的初、终霜日年代际变化与全区相似;全区及3个区域的初霜日均在1974年发生突变;而终霜日的突变年有所不同,宁夏全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均为1983年,引黄灌区为1982年。  相似文献   

6.
北疆棉区棉花生长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棉花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7年北疆棉区代表站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北疆柿区棉花生长季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疆棉区棉花生长季呈现平均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日照时数减少,初霜推迟、终霜提早、无霜期延长,10℃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天数延长、积温增加等特征.对比分析1991年以来的棉花发育期资料,棉花自播种至裂铃的各发育期均表现为提前的趋势,停止生长期略有推后,棉花全生育期天数增加.气候变化对北疆棉区棉花生产的影响以有利为主.  相似文献   

7.
新疆石河子市近51a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新疆石河子气象局1960~201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石河子市近51a来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石河子市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气温呈上升趋势,蒸发量呈减少趋势。1999~2010年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初霜期出现连续性明显偏晚,终霜期出现偏早趋势,年代际平均气温升高使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是造成无霜期呈延长趋势的主要原因;≥0℃和≥10℃活动积温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
应用山西省东南部11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春秋季及年平均气温、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期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对比法,分析了该地初终霜冻的时域分布特征及成因,气候变暖背景下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年际变化在1971-1996年属震荡缓慢升温期,1997年开始趋于明显增暖期,气候变暖速率为0.3℃·10a-1;初终霜冻日期的时域分布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在秋季气候变暖前提下,初霜冻出现日期的推后速率为2 d·10a-1,其年际变化趋势表现为正负震荡推后期、偏早期和平稳推后期三个阶段;春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25℃·10a-1,对应终霜冻出现日期呈现为提前趋势,提前速率为4 d·10a-1,年际演变特征可分为偏晚期、偏早期、正负震荡期、偏早期四个阶段;无霜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年际变化特征可分为延长期、缩短期和平稳延长期三个时期,无霜期的线性变化延长速率为7 d·10a-1。  相似文献   

9.
东北林区积雪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东北林区156个气象观测站的1961 ~ 2008年逐日积雪深度资料,对该区积雪平均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林区自北向南、自东北向西南主要呈现出积雪初日逐渐推迟,积雪终日逐渐提前,积雪期、积雪日数逐渐增长,年最大积雪深度逐渐加深的空间分布特征;1961-2008年积雪初日以1.8天/10a的速度显著推迟,积雪终日明显提前,平均每10a提前1.9天,积雪期平均每10a缩短3.5天,积雪日数无明显趋势性变化,年最大积雪深度随时间变化呈不明显增加趋势;全区88%站点的积雪初日呈推迟趋势,积雪终日提前站点占总站点的95%,97%的区域积雪期呈缩短趋势,积雪日数缩短的地区占总区域的58%,71%地区的年最大积雪深度增加;积雪初日、积雪终日、积雪期、年最大积雪深度均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积雪日数未出现显著突变点,但均表现出2a、4a及6-8a的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使用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甘肃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苹果观测资料和当地平行气象资料,分析了春季终霜冻和苹果生长发育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春季终霜日期提前的气候趋势比较明显,速率为3.2 d·10a-1,终霜日地面最低温度表现为波动变化,个别年份出现反常的重霜冻灾害;终霜冻过程的持续日数表现出阶段性增加规律,地面最低温度负积温在反常年份2005—2006年有增强变化; 1984年以来苹果开花盛期以5.9 d·10a-1的速率极显著提前,1998年以来提前趋势更加明显,1998—2012年平均开花盛期比1984—1997年提前10 d。气候持续变暖,苹果开花盛期提前的速率明显大于终霜日提前的速率,表明苹果花蕾出现至开花盛期遭受春季终霜冻危害的气候风险在增大。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小麦品种的抗晚霜冻能力,以1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在自然霜冻条件下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及幼穗冻伤率、产量及产量结构等,应用各指标相对值进行隶属度(D值)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霜冻胁迫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光合速率的平均值分别降低5.9%、1.0%、34.4%,叶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平均值分别上升46.7%、33.7%、8.4%、20.8%、32.8%,各指标品种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的差异(P0.01)。参试品种的平均隶属度值为0.192~0.911,幼穗冻伤率为1.3%~41.8%,产量为4 328.1~8 222.3 kg·hm~(-2),产量和产量结构差异显著。通过隶属度平均值(D值)、幼穗冻伤率和产量聚类,将16个小麦品种聚为5类,I类:济麦22、临Y8012、山农28;II类:舜麦1718、济麦23、中麦36、烟农1212;III类:山农30、晋麦84号、衡杂102、师栾02-1、科农2009、周麦18;IV类:冀麦325、西农585;V类:西农529。从第I类品种到第V类品种,冬性越来越弱,春性越来越强,抗晚霜冻能力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12.
A. GRANITI 《EPPO Bulletin》1993,23(3):489-491
In southern Italy, as in other Mediterranean areas where olive is grown, it is late frosts rather than winter frosts that are harmful. Injuries produced by spring freezes and spells of low temperatures (below ?5°C) are described for young leaves, adult leaves, and shoots, twigs and branches of olive.  相似文献   

13.
枇杷幼果中定殖的冰核细菌与冻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地区和不同海拔果园采集枇杷幼果,分离与测定INA细菌冰核活性,结果表明冰核细菌广泛分布在不同产区枇杷幼果,其带菌率与地理生态条件有关。高海拔果园幼果带菌率高达77.5%,且出现冰核活性强的分离菌,海拔愈低其带菌率相应下降。用2个菌株做人工模拟霜冻和果园接种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处理明显加剧冻害,多数情况严重度增50%以上。首次证明INA细菌是诱发枇杷幼果冻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宁夏苹果花期霜冻敏感性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花期霜冻指标是果园霜冻预报预警、防御的基础,本文运用人工模拟霜箱,以富士、嘎啦和乔纳金苹果为试验对象,设置过冷却模拟试验设5个温度梯度和4个持续时间共计20个试验处理,模拟研究了苹果花期霜冻敏感性指标。结果表明:苹果花苞期花瓣、盛花期花瓣和子房以及幼果期的幼果平均过冷却点在-3.51℃~-3.27℃,结冰点变化范围在-2.94℃~-2.65℃。苹果花期低温敏感范围在-2.5℃~-3.5℃之间,不同花器官、不同品种、不同低温持续时间和不同发育阶段之间有所差异,其中,在苹果花的花瓣、子房、雄蕊和雌蕊等不同花器官中,花瓣最不耐冻,子房和雌、雄蕊随温度降低变异较大;不同类型花耐受冻顺序为花苞半开花全开花;-2.5℃~-3.0℃温度处理下,致死率随持续时间增加明显,温度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持续时间对致死率影响不大;3个苹果品种中,富士最不耐冻,其次是乔纳金和嘎啦。  相似文献   

15.
基于春季晚霜冻害的天水苹果气候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果期霜冻灾害是天水苹果生产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年发生频率60%以上,冻害年份轻者减产,重者甚至绝收.为此,进行苹果花果期霜冻灾害气候风险区划研究,对合理苹果产业布局,有效减轻灾害损失,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科技指导意义.将影响天水苹果相对气象总产量的开花坐果期4月上旬-5月上旬日最低气温与0℃以下温度持续日数之积作为苹果霜冻灾害脆弱性指数(V),用该期霜冻灾害不同强度发生频率作为相应灾害危险性指数(H),用Pki=1/n∑Hj×Vij计算所得的霜冻灾害风险系数作为区划指标,按其离散程度划分为低风险、较低风险、中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区域,做出天水苹果霜冻灾害风险区划,对科学布局当地果树产业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考虑古德曼接触的梯形渠道冻胀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渠道衬砌冻胀破坏的机理,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梯形渠道的冻胀过程进行了先热后力的数值模拟。在模拟过程中分为考虑古德曼接触的模型和不考虑接触的模型,将得出的结果分别与原型渠道的数据相对比,结果表明,考虑古德曼接触的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能够很好地解释渠道冻胀破坏的位置常在渠道底板中间以及距离坡脚1/3坡板处的现象,其所得结果可以应用于渠道的抗冻胀设计。  相似文献   

17.
根据历史文献统计分析,并应用最小二乘法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霜雪灾害发生频次、等级、阶段、周期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高原清代发生霜雪灾害75次,平均每3.5a发生1次,其中轻度霜雪灾害13次、中度霜雪灾害53次、重度霜雪灾害9次,分别占灾害总数的17.3%、70.6%、12.1%。鄂尔多斯高原清代霜雪灾害变化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在1644~1753年、1754~1783年、1784~1803年、1804~1863年、1864~1911年。第1、3、5阶段为霜雪灾害低发期,第2、4阶段是霜雪灾害高发期。霜雪灾害发生频次和强度显示,研究区清代发生了两个霜雪灾害爆发期,代表了两次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发生在公元1764~1783年和1834~1863年。研究发现该区西部清代霜雪灾害主要为发生在冬季的强冷空气引起气温降至-6.4℃以下的强低温型霜冻灾害,东部地区主要是发生在秋季偏暖月份冷空气引起的气温降至0℃以下的弱低温型霜冻灾害。研究区清代霜雪灾害变化主要有40~45a的长周期,16~18a、11~15a的中周期和5~8a的短周期。该区的霜雪灾害发生周期可以作为霜雪灾害预防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15年河西走廊东部4个气象站点逐日冻土观测资料和地温、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冻土初、终日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冻土初、终日与地、气温和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势以及植被覆盖情况的影响,在空间变化上,冻土初日为山区早于荒漠区早于绿洲平原区,冻土终日为山区晚于荒漠区晚于绿洲平原区。在时间变化上,冻土初日呈推迟趋势,冻土终日呈提早趋势,民勤冻土初日推迟趋势和终日提早的趋势尤为明显。冻土初、终日时间序列均分别存在着6~7a、4~6a的准周期变化。冻土初、终日与地、气温和海拔高度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地、气温每升高1℃,冻土初日分别推迟约2.1d、2.2d,冻土终日分别提早约4.9d、5.2d,海拔每升高100m,冻土初日提早约1.8d,冻土终日推迟约2.3d。了解河西走廊东部冻土初、终日的变化特征,对研究区域气候变化、指导各行业安全生产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运用马尔科夫链方法预测陕西苹果花期冻害年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陕西29个苹果基地县1971~2007年4月极端最低气温资料,将陕西果区苹果花期冻害年型划分为严重冻害(NTd≤-2℃≥10),中等冻害(NTd≤-2℃<10 & NTd≤0℃≥15),轻度冻害(NTd≤-2℃<10 & NTd≤0℃<15 & NTd≤2℃≥19),和正常年型(NTd≤-2℃<10 & NTd≤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