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五倍子生产现状及发展意义五倍子是倍子蚜虫寄生在盐肤木和青肤杨等复叶组织内而生成的疣状虫瘿,依寄主不同而通常有肚倍、角倍、倍花三大类。五倍子的主要成分为单宁酸,含量约为60%~70%,是生产单宁酸、焦性没食子酸、药用鞣酸的主要原料。其抽提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国防、科研等方面,有着极其显著的经济阶值。五倍子生产和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这一传统的土特产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通称“中国五倍子单宁酸”,在国内亦有广阔的市场。但是由于它对生境条件要求比较苛刻,从而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和产量,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始终存在。据资料介绍,目前国内五倍子年需求量约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对倍林资源现状、五倍子生产经营水平、技术开发潜力及五峰县实现年产60 0 0t五倍子产业化发展目标的对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铜仁是贵州五倍子的重点产区之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凉湿润的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及沟谷纵横、地形复杂、杂灌繁多的优越环境,使得我区五倍子资源极其丰富。据贵州省统计资料汇编记载,1939年铜仁地区五倍子收购量曾达29013担。解放后的1960年,收购量也可达到10897担。近年来由于生产责任制不完善,群众没有科学育倍经验,全凭野生野长,  相似文献   

4.
肚倍蚜越夏人工培养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五倍子是我市山区的重要资源。从五倍中提炼的单宁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极其广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为满足出口需要,加快山区脱贫致富,十堰市正在大力发展五倍子生产。五倍子生产一要发展苗木,营造倍林;同时,还必须解决肚倍蚜,赤齿藓的培养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除探索青麸杨根扦繁殖技术外,还与湖北大学协作,研究了肚倍蚜的人工培养和赤齿藓的培养技术。本文仅就肚倍蚜越夏人工培养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5.
<正> 角倍是我省五倍子资源的主要种类,约占总产量的70%,遍及全省40余县(市),海拔100-1500米均有分布。主产区为鄂西自治州及宜昌、襄凡等地(市)的部分县(市)。由于五倍子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各地在保护原有自然资源的同时,又积极发展和营造五倍子人工林,其中,产结角倍的盐肤木林有了较大的发展,人工营造及改造天然盐肤木林的面积,据不完全统计已在10万亩以上。为了总结和探索角信生产中的技术关键,了解角倍在盐肤木树上的产结规律,近几年来,对利川、恩施、咸丰、来风、建始、宜昌等县(市)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秦巴山区自然条件好、气候湿润,适合五倍子经营生产,从夏寄主种苗繁育、播种及育苗,造林地先择、补植冬寄主等方面详细探讨了秦巴山区五倍子丰产栽培各环节的技术要点,以期为今后秦巴山区发展五倍子产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五倍子是瘿绵蚜科Pemphigidae蚜虫寄生漆树科Anacardiaceae盐肤木属树种的复叶主轴、叶翅和小叶上形成的一类虫瘿,主要成分为五倍子单宁,具有敛肺、降火、涩肠、止血等作用.中国是五倍子主产国,四川、贵州、湖北、湖南、陕西和云南6省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5%.我国科技工作者对五倍子单宁及其应用,倍蚜及其冬夏寄主种类,倍蚜生物、生态学习性等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倍蚜—夏寄主(盐肤木)—冬寄主(苔藓)是发展五倍子生产的"三要素",五倍子种类具有不同的地域性,不同的倍类寄主不同.本文所述五倍子是指角倍蚜虫寄生在盐肤木上所形成的虫瘿(角倍).五倍子资源利用主要以野生资源为主,传统生产中利用野生倍林进行五倍子生产具有单产低、大小年现象明显、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下的缺点.在生产实践中,对倍烟(粮、药、菜)间作、野生倍林改造栽培模式建立高产夏寄主倍林、人工培养苔藓、倍蚜虫等技术措施进行了探索,取得了烟倍大面积间作造林2年产量达到了121.3 kg/666.7 m2的新记录.现将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五倍子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中国五倍子的质量状况;对影响五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如倍子成熟程度、鲜倍处理方法和贮存条件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五倍子是由情蚜寄生于更寄主叶上,刺激叶组织细胞增生膨大而形成的虫④总称。它是我国传统的林副特产之一,也是林产品小创汇较高的物产。五倍子富含可溶性生物单宁,提炼出的单宁酸及再加工产品信酸和焦倍酸是生产医药、化工产品的重要原料,国内外市场十分走俏,吨价由80年代初0.6万元上升到目前3.3万元,极高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激发了山区农民发展五倍子生产的积极性。自1991年以来,通过对营山县青采场五倍子生产现状分析和试验研究,得出五倍于栽培技术和丰产措施。为五倍子人工经营提供参考。!*勤场种苗繁育1.l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记述了滨盐肤木上的五倍子,除角倍外,尚有红倍花、倍花两种。确定了滨盐肤木是五倍子蚜虫的又一夏寄主。由此,我国五倍子蚜虫的夏寄主应为4种(2种2变种)。对滨盐肤术与盐肤木上角倍结倍数量及结倍率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结倍部位有所不同,滨盐肤木上的角倍结于小叶的比例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1.
我省林业科技工作者为提高五倍子产量进行技术攻关,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应用这些成果培植的道真县50亩试验林,平均亩产达15斤,是一般倍林的4倍。我省是五倍子的主产区,产量历居全国之冠,发展五倍子生产对于振兴我省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五倍子长期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产量很低,一般每亩才3—4斤,严  相似文献   

12.
角倍是角倍蚜Schlechtendaliuchinensis(Bell)寄生在盐肤木RhuschinensisMill上所形成的虫瘿,其产倍量占全国五倍子产量的80%左右,是我国五倍子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倍子种类。角倍自然产倍量低且不稳,大面积野生状态下平均产量每亩仅0.5—1kg。角倍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区。目前五倍子市场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五倍子生产发展中普遍存在只偏重植树造林的情况,需要推广普及,通过改造其生长环境,增加冬寄主和蚜虫数量的有关技术,改造低产倍林,逐步提高产量和生产经营水平。关于如何改造利用野生倍林的问题,唐觉先生首先提出了树、藓、虫三配套的主张。但至今未见有关数量上如何合理配置的研究报道。为了探讨三者间数量的配置关系,本项研究主要根据对改造野生倍林内冬  相似文献   

13.
发展五倍子生产的热潮已在我省各地兴起,五倍子专业户、联营户、生产基地遍及全省各主产区。仅遵义县就有五倍子联户林场和生产基地23个,小者400亩,大者4600亩,总面积达3万余亩。这一大好形势,对于改变我省五倍子生产的落后状态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识别倍树、正确地选择倍树以育苗造林,是许多五倍子基层生产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特针对我省实际摘编了这篇倍蚜虫第一寄主植物的资料,以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 五倍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由五倍子生产的单宁酸、没食子酸等产品在医药、纺织印染、石油钻探、冶金、轻工、国防等部门均具有重要的用途。同时,五倍子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物资。近几年来五倍子的产量急剧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普遍认为采摘嫩倍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而采摘嫩倍与五倍子产量和质量的关系如何? 尚未见系统报道,笔者就这个问题,于1983-1984年,对角倍不同采摘期与五倍子产量和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目前,我国的五倍子蚜中的角倍蚜冬寄主植物主要是提灯藓科的一些种,而这些提灯藓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因此生长受到了限制,影响了五倍子的发展。为了加快五倍子生产的发展,我们认为有寻找新的冬寄主植物的必要,于是对本县的一些倍林山地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本县金星乡前光村一片倍林的林下只有大羽藓、尖叶藓和MX-1藓,无提灯藓生长。据林主回忆,从1982—1984年林内  相似文献   

16.
五倍子是倍蚜寄生盐肤木、红麸杨、青麸杨等植物叶上所形成各种虫瘿的总称,它包括角倍类、肚倍类和倍花类共14种。生产五倍子必须同时具备倍蚜虫、夏寄主树和冬寄主苔藓3个基本要素。虫、树、藓3要索中,树的生态适应性最强、虫次之,苔藓植物最弱。大面积发展五倍子,必须根据倍蚜和产结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调节虫、树、藓对环境的适应性,使之搭配合理,进行科学经营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经1988~1990年在全区试验,三年生以上单株平均产0.5~1.0kg,亩产可达30~50kg,单株最高可达7kg,12年生倍树最高可达24.5kg,经过几年的定点系统试验研究,总结出五倍子丰产  相似文献   

17.
五倍子生产从育藓养虫越冬到春迁蚜投放至结倍的全过程是一条不可脱节的生物链,环环紧扣,缺一均会造成失败。我区是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主产区黔北、川南相比气温高,雨量偏少,相对湿度低,倍蚜虫越冬气候条件差,特别是秋迂蚜和春迁蚜迁飞的转换期(10月、3月),气候要素相差大,苔藓生长欠佳,影响越冬成活率。五倍子生产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倍树、苔藓、倍蚜虫)在同一地方不同时具备或适应范围很小。如何使两要素并存或单要素独存区结倍是五倍子生产开发的突破口。而  相似文献   

18.
人工挂放角倍蚜虫产量高邹久安近年来,由于国内对五倍子的需求量剧增,价格上扬。五倍子生产由野生野长迅速向人工培育的方向转变。现在人工培育五倍于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倍林地上养藓殖蚜法;另一种是甲地殖蚜乙地挂放法。后一种方法实用性广泛,它是从成熟五倍子中...  相似文献   

19.
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天然野生倍林产量低且不稳,大面积平均产量不足2kg/667m2。80年代末以来,具有实用性的五倍子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林内植藓护藓养蚜和藓圃养蚜挂放性蚜为主要增产途径的生产实用技术在角倍产区得到了普及推广,大面积人工倍林或经改造后的野生倍林平均产量达30kg/667m2以上,小面积产量超过100kg/667m2。过去为追求单一的五倍子产量而营建的大规模人工倍林现已面临病虫害和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生产经营效益受到明显影响;而同期在云南、四川省的部分产区,因在营建角倍丰产倍林的过程中采用了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0.
肚倍是秦巴山区的传统林特产品,它以含单宁酸高而驰名中外。也是省政府确定的“八五”、“九五”期间陕西南山区脱贫奔小康的资源开发项目之一。如何才能使肚倍高产稳产?首先,要认清五倍子生产的实质是培养繁育五倍子蚜虫;其次,要树立五倍子生产既是种植业又是养殖业的观点;第三,要按六要素协调理论及其配套的八项技术指导生产,从事生产。因此正在有力地改变着原来肚倍低产、不稳产的状况,开创了肚倍高产稳产高效益的新局面,已创平均每公顷产干肚倍1500公斤和每公顷产干肚倍3330多公斤的世界记录,使肚倍生产进入高产高效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