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职业农民培训方面,美、日两国积累了大量的先进经验,形成了多元化的培训架构,迎合了农民在职培训方面的强烈需求,促进了本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借鉴国际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对我国多层次、多元化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重视农民的教育培训。在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民培养现状及问题,从推动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保障机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方式方法 4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新型农民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国外农民培育的3种模式——北美模式、东亚模式、欧洲模式,这3种模式各有特点和优势。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农民培育的关系,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培育工作现状。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最后借鉴发达国家在农民培育中的经验来探索中国新型农民培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及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测算中德两国现代农业及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国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中德两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均呈上升发展趋势,但德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比中国高;(2)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尚低于同时期的德国,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3)从整体来看,中德两国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均不高,但整体变化不大,趋向稳定,两国整体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4)观察期内中国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在绝对数上尚低于德国,但其年均增长幅度却高于德国。最后,总结德国发展经验,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着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农民主体和决策者的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近年不断发生的拆迁自焚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可否认,城镇化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城镇化主要是由国家主导的,是基于国家视角的城镇化,它总是以科学发展、合理规划的名义进行征地拆迁,容易忽视一部分农民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抵制情绪。因而出现许多地方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农民主体性缺失被动,另一方面是决策者角色定位失衡。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能动性,平衡内在活力与政策实施的可能性,合理推进土地有序流转与拆迁,保护乡村文化传承与再生。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以甘肃农民素质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探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培育新型农民素质问题,分析甘肃农民素质调查数据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培育甘肃新型农民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民是河南特色城镇化的动力主体,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是加快河南特色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文章指出塑造新型农民对推进河南特色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分析了当前塑造新型农民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塑造新型农民的对策,以期推进河南特色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对乡风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研究有很多,但大多是分开研究的。有的只是对乡风文明建设进行研究,有的只是单独研究城镇化。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占主要地位。农民作为提升农村城镇化和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其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在乡风文明视域下研究农村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231-233
城镇化的根本性质是由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变,主要包括生产和生活方式。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其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提高农民素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关键作用。目前农民素质还存在不足,必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10.
孟颖  马怀礼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443-16447,16477
分析了皖北地区农民主体弱化的现状及表现: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皖北地区的农民(主要指在家务农的留守农民)弱化现象日益明显,主要体现在留守农民体质弱、文化层次低、劳动力后备乏人、务农积极性低、务农收入低、投资力量弱、农业生产资料拥有量少、社会资本供给不足等。指出农民主体弱化的根源在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没能处理好工农、城乡统筹发展问题(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化"经济社会格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应通过培育新型农民群体、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改变农民主体弱化现状。  相似文献   

11.
从1998年首次提出城镇化战略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于2016年达到了57.35%。然而,城镇化与农村土地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已经无法适应城镇化发展进程。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促进土地合理正常流转,必须明确土地的权利主体,才能保障农村社会、农民利益,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各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欧洲后工业化时期的"再城镇化"其主体在乡村,为中国乡村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分析欧洲主要国家城乡规划历程及近年来的"再城镇化"进程,与中国乡村城镇化进程作对比,并归纳总结欧洲经验,指出中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以期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特色小镇的形成,乃至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常村镇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以农业资源优化整合为依托,注重农民主体参与的发展模式,对村镇产业聚集、农村劳动力就业以及农民市民化都有较大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伴随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目前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超过了临界点,到了不可不治的地步。城镇化一词来源于国外,因此,对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和经验进行研究分析,对新型城镇化更好地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对日本、英国两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提出在新型城镇化时期,通过户籍创新来达到缩小城乡城乡之间差距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实际的必然选择,同时它也面临城镇化目的偏差、"城市病"、"空心村"等社会治理问题的挑战。新型城镇化的社会治理实践途径包括纠正城镇化偏差,转变管理的体制、主体、方式、方法,资本提供方式,健全农民权益的保障机制,探索新型社区建设和发展就地城镇化等。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从现实需要还是政策导向上看,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从解读新型城镇化概念入手,指出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人为本,重视农民利益保护问题.分析我国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利益保护存在的问题,认为农民所获补偿偏低、地区间补偿力度差异较大、农民权益日益受到关注.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通过明晰集体土地产权内涵及主体、坚持农民自愿原则、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督和开辟投诉渠道等途径保障新型城镇化制度初衷实现.  相似文献   

17.
《天津农业科学》2017,(5):65-69
农村城镇化和国民经济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会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问题对我国经济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意义重大。通过对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研究,从城镇化建设、土地、农民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旨在促进我国农村城镇化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最终为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献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农村发展以城镇化、非农化为主导。随着乡村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传统文化消退、人才流失、产业凋敝等现实问题日趋显现,实施"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建设势在必行。农民是乡村生产生活的主体,乡村建设理应突出农民需求导向。遵循"反规划"的乡建规划理念,推行以农民需求为前提的规划设计;挖掘居村农民的农耕智慧,振兴以农民发展为核心的乡村产业;创新以农民生活为导向的乡村文化,增进农民身份的自我认同;倡导农民主体的多元参与,实施以农民为主体的基层治理,是新时代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素质提升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农民教育工作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民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实施科技兴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在简要介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教育创新和农民工与农村城镇化等问题的基础上,较详细地阐述了农民教育的主体与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