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刘慧 《南方农机》2023,(16):127-128+162
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成为相关部门必须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基于此,笔者概述了全域旅游的意义,分析了全域旅游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创新策略。结果表明,全域旅游为我国旅游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农村人口收入渠道会日益丰富,并有助于提高他们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域旅游理念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旻 《南方农机》2017,(14):164-165
文章在阐释全域旅游概念、剖析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了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的途径,探析了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新观,并提出了全域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新策略,以期弥补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产品结合发展研究的不足,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理论体系建设,为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同时促进全域旅游理念的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玲 《农业工程》2018,8(8):150-151
产业融合是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也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阶段。主要研究了在产业融合背景下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可为休闲农业旅游更好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瑞祥  黄佺 《南方农机》2022,(7):87-89,114
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曲靖市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和现状,提出曲靖市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根据基础、现状和问题从政府主导、区域品牌建设、基础设施与服务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曲靖市虽然不属于传统的旅游城市,但在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和城市转型发展的推动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农业旅游、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5.
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域旅游是顺应全民游、个人游和自驾游的必然选择,具有各行业融入、多部门管理、居民游客共享等典型特征,其范围涵盖国家、城市、县域和乡村,是整合区域资源、融合区域产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渠道。当前全域旅游发展实践中宜存在诸多问题,既有理论概念方面的缺乏,也有标准体系方面的缺乏,同时还存在定位误区方面的问题,使得从一般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路径变得曲折。文章创造性从全域旅游建设的实践着手,以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西部旅游名城巫山县为例,认真分析政府、企业、居民的功能和定位,将全域旅游与一般旅游、城市旅游化和专题旅游区分开,结合东部、中部、西部特征,全面研究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实践中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为全域旅游建设实践提供一点理论和实操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新农村的逐步发展,新农民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房地产和旅游业的融合,需要鼓励新型的"田园综合体"的探索,对培养新时代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大背景下,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适宜的农业技术,是促进农村社会广泛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俞秀红  张建徽 《南方农机》2023,(22):108-111
江宁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课题组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交通设施、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了江宁发展文旅产业的优势,梳理了近些年江宁关于美丽乡村的政策规划,实地调查记录了代表性美丽乡村的发展,总结概括了江宁美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整合优势资源,做强做大“源文化”,实现“源文化”的规模化发展;保护生态资源,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因子,打造代表性文旅新地标,以点带面,带动全域旅游;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延伸文旅产业链。课题组通过实地调查、案例研究,探析了江宁文旅融合发展的实绩和路径,以期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示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旅游扶贫逐渐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及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文章以典型民族贫困地区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为例,在分析册亨县贫困现状、致贫原因以及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基础上,提出该县乡村旅游扶贫路径,即依托乡村旅游发展实现社会贫困问题治理需要创新理念、思路和方法,发挥全域旅游资源优势,以"旅游+"战略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贫困地区文化、农业、治理等方面的振兴,以期实现册亨县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衔接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先进耕作技术;是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构建园林城市生态主骨架的必然选择。提出太原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建设“两带三区”农业生态区的总体思路与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工作是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田园综合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基于此,课题组研讨了田园综合体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联系,总结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与特征,指出了其在发展中存在产业内部动能不足、文化特色挖掘不深入、管理机制不合理等问题,同时以张家界龙潭观百果园田园综合体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区位及资源、景观设计思路,并将构建的景观设计体系运用于实际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要结合当地地域文化和特色资源,借鉴前人的设计策略,创新景观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法,促进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1.
王颖 《农业工程》2019,9(2):114-116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也由此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为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阐述了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的开发和利用意义,分析了当前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可为推动我国农业生态观光园旅游更加稳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陶庆华  李颖 《农业工程》2018,8(12):129-131
阐述了我国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模式内涵及发展现状,针对经营方式落后和特色不显著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系统规划、创新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以及提高经营水平等建议,以求促进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段凯  艾宁宁 《农业工程》2020,10(10):120-123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商洛市农旅耦合度为研究对象,基于相关农旅理论构建农旅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收集2013—2018年商洛市农旅相关指标并测算分析,研究发现,商洛市农旅耦合度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的起步阶段,农旅耦合协调度也一直处于失调状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管理体制,提升农旅产业融合度,实现农业和旅游业双向对接和共赢。   相似文献   

14.
马继武  王怀楠 《农业工程》2019,9(11):123-125
开展农机文化休闲旅游是丰富农业经营模式的重要途径。分析了北京市丰台区王佐镇及周边建设农机文化旅游休闲体验展示基地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思路,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以期为以农机文化为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海经 《农业工程》2016,6(3):40-41
将大树移栽技术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不仅能够降低大树移栽的成本,同时还能提高大树的存活率,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针对大树移栽技术措施在园林绿化施工过程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张颂心 《农业工程》2017,7(2):138-142
产业融合背景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作为农业技术研发、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产品运销等于一体的开发闭环生态系统,是农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以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关键手段和重要抓手。基于太仓市、湖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经验,对海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加快海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高晶 《农业工程》2017,7(3):44-46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VR+”的可定制化服务将拓展到各个领域。对于农业领域来说,虚拟现实技术与农业产品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农产品的推广,而且对农业科普、农产品增产增值和农业旅游等都有促进作用。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在茶树领域的展示进行探讨,挖掘虚拟现实技术对茶产品推广、增产增值和茶园旅游等方面的潜力,同时就虚拟现实在茶叶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崔林 《农业工程》2017,7(6):175-177
健康有序发展的乡村旅游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保障。西安乡村旅游发展已有20余年,但目前其已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制约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探讨西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卢志海 《农业工程》2018,8(8):147-149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资源丰富,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近年来,以茶产业和茶文化为主导的茶旅特色小镇不断出现。以广东省潮州市凤凰镇为例,阐述了茶文化特色小镇的开发现状,分析了凤凰镇开发茶旅特色小镇的条件,并对凤凰镇规划与开发茶旅特色小镇提出若干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