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研究生物降解膜覆盖对春季绿芦笋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6年生丰岛1号芦笋为试验材料,设生物降解膜、可降解麻地膜及小拱棚覆盖3种处理,实时监测不同覆膜方式下土温变化的趋势,考查不同处理芦笋的出笋时间、嫩茎产量、品质和降解膜的降解情况等。结果表明,生物膜覆盖处理比对照小拱棚提早2d出笋;生物膜覆盖前期增产效果显著,较小拱棚高66%;生物膜处理1级笋率、笋头紧密度、单支笋重均优于小拱棚,生物膜降解情况明显优于可降解麻地膜。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规格的生物降解膜覆盖对冬季芦笋的生长和产量影响,本研究以6年生丰岛1号芦笋为试验材料,共设置了5种不同处理。观测不同规格下芦笋的嫩茎品质、产量、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6 μm可降解膜覆盖处理对芦笋正常生长无影响且可提高芦笋的外观品质,增加优质笋的产量;在采用6 μm厚度、不同宽幅的可降解薄膜覆盖处理下,110 cm宽幅的可降解薄膜对芦笋产量具有促进增长的作用;90、100 cm宽幅的可降解薄膜对芦笋优质率有显著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3.
陕北旱作区不同覆盖方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陕北旱作区春玉米生育期降水利用率,设置了不同覆盖方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全膜覆盖产量最高。覆盖后深层土壤(80~100 cm)含水率较露地减少,各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动规律相似,秸秆覆盖处理方式土壤含水量变动幅度相对平稳。水分利用率各处理耗水量随着玉米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全覆膜的水分利用效率为最高,较露地平作增加了28.77%,平膜、秸秆较露地分别增加了19.34%、13.5%,双沟覆膜和膜测种植水分利用效率相对露地种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培方式对红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红芪白膜覆盖侧沟栽、黑膜覆盖侧沟栽、白膜覆盖垄栽、黑膜覆盖垄栽、露地垄栽和露地平栽6种栽培方式对红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膜覆盖侧沟栽是红芪高产栽培的最佳方式,在此栽培方式下红芪综合性状最优,产量较露地平栽增产56.46%.  相似文献   

5.
白膜覆盖侧沟栽、黑膜覆盖侧沟栽、白膜覆盖平栽、黑膜覆盖平栽和露地平栽5种栽培方式对藏木香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黑膜覆盖侧沟栽产量最高、品质最优,且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且产量较露地平栽极显著地提高了33.19%,生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8.03%和31.87%.因此黑膜覆...  相似文献   

6.
通过开展不同覆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当归小区产量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栽培处理保墒性能良好,土壤水分含量均较露地栽培提高,且白膜的保墒性能好于黑色地膜,全覆盖栽培好于半覆盖栽培,白膜全覆盖土壤水分含量最高为13.29%,平作栽培最低为5.07%。白膜全覆盖、白膜半覆盖垄作、全膜覆盖覆土、黑膜全覆盖、黑膜半覆盖垄作和膜侧栽培处理土壤水分含量依次较对照平作增加162.13%、127.35%、111.11%、104.54%、56.48%、21.83%。覆膜栽培处理当归小区产量均较露地栽培提高,且白膜覆盖较黑膜覆盖栽培透光性能好,光合作用强,当归产量有增加的趋势,白膜半覆盖垄作当归小区产量最高为9.69 kg/16m2,平作栽培最低为4.94 kg/16m2,白膜半覆盖垄作、白膜全覆盖、黑膜半覆盖垄作、黑膜全覆盖、全膜覆盖覆土和膜侧栽培依次较对照平作增产96.06%、91.99%、89.33%、70.71%、58.14%和14.03%。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麻地膜覆盖对芦笋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5年生丰岛1号芦笋为试验材料,设小拱棚、麻地膜覆盖和不覆盖3种处理,考查不同处理的出笋时间,嫩茎产量、品质、营养物质含量和茎枯病发生情况等。结果表明,麻地膜覆盖处理能促进芦笋提早采收8 d,与小拱棚处理一致;麻地膜覆盖增产效果不显著,不及小拱棚处理,尤其是前期产量较小拱棚处理低48.4%,且差异显著。麻地膜覆盖处理1级笋率、商品笋率、单支笋重均优于小拱棚和不覆盖处理,分别为55.0%、96.9%和38.0 g;麻地膜覆盖处理嫩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和黄酮含量均低于不覆盖处理,与小拱棚处理较接近,而木质素含量较其他处理低12.8%~17.4%;麻地膜覆盖处理的芦笋茎枯病病情指数和病株率也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研究表明,麻地膜覆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早芦笋采收期,提高芦笋品质,降低茎枯病。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在甘南高原白膜覆盖侧沟栽、黑膜覆盖侧沟栽、白膜覆盖平栽、黑膜覆盖平栽和露地平栽5种栽培方式对麻花艽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膜覆盖侧沟栽麻花艽的主根最长为19.18 cm,根茎最粗为22.28 mm.产量最高(10 775.00 kg/hm2)、品质最优,且产量较露地平栽极显著地提高了...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在甘南高原白膜覆盖侧沟栽、黑膜覆盖侧沟栽、白膜覆盖平栽、黑膜覆盖平栽和露地平栽5种覆膜方式对麻花艽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膜覆盖侧沟栽产量最高、品质最优,且产量较露地平栽极显著地提高了46.06%,落干酸含量、龙胆苦苷含量、番木鳖酸分别比露地平栽极显著增长了0.39、0.47、0.33个百分点。因此,黑膜覆盖侧沟栽是麻花艽高产栽培的最佳覆膜栽培方式,建议在生产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旱地马铃薯不同覆盖种植方式对其产量的影响。方法:于大田条件下,分别给予垄膜覆盖、黑膜全膜覆盖、秸秆覆盖、露地等4种覆盖种植方式的处理,比较其产量及水分利用率(WUE)。结果:垄膜覆盖、黑膜全膜覆盖、秸秆覆盖种植较露地种植分别增产7.69%、13.42%、26.1%,而WUE较露地种植分别增加14.98%、18.74%、32.61%。结论:秸秆覆盖种植相较于其他覆盖种植方式更能提高旱地马铃薯产量,且其WUE亦较好,故推荐作为旱地马铃薯首选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匀强高压静电场(uniform high 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UHVEF)对绿芦笋嫩茎的保鲜效果,以绿芦笋为原料,探讨UHVEF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贮藏品质指标的影响。经200 k V/m和250 k V/m对采后绿芦笋嫩茎进行持续15 d处理,每隔2 d取样,统计分析不同处理下其失重率、呼吸强度、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指标变化,试验设置对照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采用适当的UHVEF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进行处理,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在不同匀强高压静电场的处理下,绿芦笋嫩茎的失重率、呼吸强度、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出抑制性,场强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失重率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呼吸强度明显减弱,呼吸跃变时间推迟了4 d,到达峰值的时间推迟了9 d;可溶性含糖量存在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后熟过程推迟2~4 d,后期下降速率平缓。POD酶活性呈先上升又下降的趋势,活性达到峰值点推迟了2 d。经UHVEF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失重率、呼吸强度、可溶性糖含量和POD酶活性的影响均差异性显著。研究结果为UHVEF用于采后绿芦笋嫩茎保鲜贮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克新2号”为试材,研究不同膜色和种植密度对全膜双垄穴播早熟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穴播较露地垄作穴播马铃薯生育期增加3~13d,黑膜较白膜覆盖生育期提前5~9d;就单株结薯数而言,黑膜较白膜覆盖结薯个数增多,但商品薯结薯率白膜覆盖比黑膜高;同一膜色不同种植密度间,单株地上部分鲜重、商品薯结薯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白膜全膜双垄穴播+5.2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商品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正芦笋,因其食用的嫩茎像竹笋,因而得名"芦笋"。由于品种的不同及栽培的差异,其嫩茎的颜色有绿、紫、白3种,正常的栽培条件下,嫩茎出土后多数品种为绿色(绿芦笋),有的品种为紫色(紫芦笋),经过培土软化栽培方式而采收的嫩茎为白色(白芦笋)。芦笋嫩茎质地细腻、风味鲜美、柔软可口,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嫩茎中维生素A、维生  相似文献   

14.
几种降解地膜应用于花生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并研究了5种降解膜应用于夏花生覆盖的降解效果,并以露地为对照,普通黑、白地膜作参考,研究了各膜型覆盖后对花生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PPC等几种降解膜在花生生育期内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破裂和降解作用,其降解速度依次为PLAPBSPLA+PBSPBAT+PBS,PPC黑、白膜自然破裂和自然降解均较晚;花生收获前,PLA膜、PBS膜处理自然降解达70%(4级)以上,PLA+PBS膜及PBAT+PBS膜均达50%(3级)以上,白色PPC膜达3级,而黑色PPC膜降解30%(超2级);各降解膜处理对花生生育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效果随有效覆盖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白、黑普膜对花生生育促进和增产效果均更好,较对照分别增产23.73%和22.15%;PPC膜次之,较对照分别增产22.50%和21.21%。PPC膜白、黑地膜的降解及增产效果较好,建议大面积扩大示范,以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颜色的地膜为材料,在海拔25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研究马铃薯全膜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地膜覆盖对马铃薯产量影响不同,白膜产量为2232.6kg/hm~2,比对照1997.4kg增产235.2kg,增长11.8%,蓝膜产量为2154.6kg,比对照增产157.2kg,增幅7.9%。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颜色地膜的马铃薯栽培试验中,白膜覆盖优于蓝膜,覆膜优于露地垄作。  相似文献   

16.
以莴笋三青为试验材料,采用黑膜覆盖直播栽培、白膜覆盖直播栽培、白膜覆盖育苗移栽3个不同处理,研究黑膜、白膜覆盖对直播莴笋生育期、商品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直播莴笋黑膜、白膜覆盖生育期一致。②直播莴笋商品性、产量白膜覆盖略优于黑膜覆盖。③黑膜覆盖防草效果显著。④与常规栽培方式白膜覆盖育苗移栽相比,黑膜、白膜覆盖直播栽培方式均能促进莴笋茎部膨大、提高产量、缩短生育期。采用黑膜覆盖直播栽培方式,莴笋茎粗增加8.41%、产量增加5.92%、生育期缩短29d;采用白膜覆盖直播栽培方式,莴笋茎粗增加9.16%、产量增加6.45%、生育期缩短29d。  相似文献   

17.
不同覆盖模式对旱作马铃薯生育期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旱作马铃薯最佳栽培模式。[方法]以陇薯6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覆盖处理[A.露地(CK);B.全膜双垄垄侧栽培;C.半膜垄作;D.垄作覆草]对马铃薯生长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结果]处理B的马铃薯生长最快,而露地对照的生长最慢。开花期处理B、C、D株高较露地对照高6.9、3.9、8.3 cm,基部分枝数多0.6、0.1、0.6个。3种覆盖模式单株结薯(6.1~6.3个)高于露地对照(4.5个)。处理B单株薯重最重,达1.73 kg;处理D商品率最高,达到了82.89%,露地对照的商品率最低为72.08%。各处理单位产量表现为B>D>C>A。不同时期的0~20 cm土壤含水量均以处理B最高。[结论]处理B(全膜双垄垄侧栽培)是旱作马铃薯的最优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以"格兰蒂"为试材,研究了小拱棚、小拱棚加地膜覆盖(双膜覆盖)和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及对绿芦笋早春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覆盖方式均显著提高地温,促进芦笋提前萌芽出笋,其中以小拱棚增加地温和促进提早萌芽的效应最大。小拱棚和双膜覆盖可提高气温4℃~14℃,使芦笋生长速度加快,采笋期提前10d左右,早期产量是对照的2倍以上。小拱棚覆盖对绿芦笋的一级笋率无显著影响,而双膜覆盖和地膜覆盖的弯笋率比对照增加,一级笋率比对照降低。  相似文献   

19.
宁夏旱作农区不同品种马铃薯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品种、膜色以及覆膜方式为处理,研究宁夏中南部地区不同品种马铃薯全膜覆盖(黑膜或白膜)、半膜覆盖(黑膜或白膜)及露地3种栽培模式下土壤含水量、地温及马铃薯产量变化。结果表明:膜色对马铃薯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影响不大;相同覆膜方式下土壤温度白膜高于黑膜;南部山区以黑膜或白膜全膜覆盖+庄薯3号栽培模式产量最高,中部干旱带以黑膜全膜覆盖+冀张薯8号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清茬方式与培土厚度对绿芦笋产量和笋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年3~6月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以3 a生芦笋阿特拉斯(Atlas)为试材,研究了清茬方式和培土厚度对绿芦笋产量和笋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清园后进行刨茬处理的合格笋产量较CK增加9.6%,不合格笋产量增加5.8%,其增产的原因是刨茬促进了嫩茎数的增加。适宜的培土厚度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其增产的原因是培土使得笋茎变粗、单支重提高。随着培土厚度的增加,散头笋、弯曲笋的比例增加,采笋初日后推,日均采笋量提高。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培土厚度以5~10 cm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